我是一名學生學佛感覺有些規矩總是逼著自己去幹,久了感覺沒有什麼愛好高興的事了,一有點難受就很害怕恐懼?

時間 2021-06-01 21:52:14

1樓:彭文龍

佛要你開心,快樂,他不要你痛苦,如果你感覺到痛苦,你可以先放放,你現在是有些東西沒想明白而已。有空夠可以交流交流。我之前也跟你一樣哈哈,後面慢慢的想明白一些事情,

2樓:無心道人無恥之徒

我是一名學生學佛感覺有些規矩總是逼著自己去幹,久了感覺沒有什麼愛好高興的事了,一有點難受就很害怕恐懼?

說明,佛學根本不適合你。你應該好好學科學,學習數理化,千萬不要學習社科專業。因為,你的緣分未成熟。

3樓:

因為你沒有高興的事了,所以你的關注點就在難受上了。之前是高興難受交替,所以不那麼明顯。當你破掉了虛假的快樂之後,娑婆世界的「苦」就會特別的明顯,鋪天蓋地的向你卷過來。

所以修行很難的,需要你的內心足夠的強大。

你還是個學生,還沒有感受到社會的複雜,人生也很長。現在出現了這個問題,你就要停下來處理好了再繼續走了。如果處理不了就不要繼續,要不很容易走錯或者走歪掉。

4樓:靜心

持戒的目的是為了修定,修定是為了智慧型解脫。

一定要修學正確的佛法,建議學習瑪欣德尊者的《阿毗達摩講要》,系統地了解真正的佛法。

5樓:清淨遍觀

是的,感覺現在真正的佛教智慧型沒有被傳播。乙個讓人解脫的智慧型,反而成了控制和束縛人工具。乙個讓人離苦得樂的智慧型,反而讓人感覺懼怕和痛苦。真的很遺憾!

前幾天剛寫了篇文章,是對宗教的思考(在第三篇裡有關於戒律的內容),希望對您會有些幫助。

6樓:卍君空游卍

有些戒律其實沒必要守的。

如同出家有出家戒,在家有在家的戒,男眾有男眾戒,女眾有女眾戒。

實際上戒律是根據自身情況而設的,是為了修心而準備的,是為了護持善根增長的。如果持不了,可以放一放,到了條件具備,再持守不會讓你壓抑,反而清寧安然,

智慧型,定力,如清泉湧。

隨著修行,心靈的清寧與日增廣,空明之靈覺洞察郎耀如果你失去了鎮定,那你的觀念和方法可能有問題。

不要刻板地要求自己達成什麼,做不到就分外沮喪。

完全沒必要,所謂的規定只是為了讓你知道你應該去做什麼,卻沒規定做不好你必須分分剖腹自盡以謝罪。

苛刻地要求自己必須做到,這不過是另一種形式的私慾罷了。

沒必要因為佛教放棄了愛好,你這愛好又下影響別人。教法呵責只是因為我們過份沉迷而喪失了理智。

換句話說你明明有機會賺一百萬,而你因為眼下的小事而不願搞大事不能因小失大這就是戒律,聽懂了吧奧利給

7樓:般若鋒兮金剛焰

學佛的「規矩」也就是所謂的「戒律」。戒律並不是一種粗暴而干涉性的教條,而是要教會你如何明理達時、審時度勢、圓通自在的去調化因緣。《楞嚴經》中「攝心為戒」,已經說明戒律是對治內心的,而不是要為了形式主義而「逼」自己守戒。

另外,作為學生,要平衡好學習和學佛,並不是說學佛就不能有自己的愛好和生活。學佛必然是越學越開闊,越學越輕鬆的,恐懼之花結不出菩提之果。

8樓:梵修

慢慢來,不要急,凡事都有個過程。可以多讀經,關於規矩,不看總看表面文字含義。不知道的事為什麼要怕,如果你明白了,有什麼可怕。

不要想太多。要讀經就讀經,要休息就休息,想放生就放生。一切直接了當。

9樓:涅槃

感覺你是只學其形,未解其義,我們學習什麼,都是為了使生活受益,學佛是為了解脫煩惱,你卻增加了煩惱,可能是學偏了,人成即佛成,佛法從不高高在上,就在每一天的喜怒哀樂中,嘗試著在煩惱後面找出積極的意義吧,煩惱是在給你覺悟的機會

10樓:白寶蓮童子

《楞嚴咒》作為定課,每天盡量多念,剩下的還有什麼問題?別把自己搞的不會活了,不學佛還好,學了佛反而不自由了,你學生就把學業搞好,該怎麼活就還怎麼活!

學會生活,若無妄想就別沒事找事了,最上乘禪就是這麼簡單,不要困住,也不能放縱,沒有煩惱,那你就是活佛!

還唸什麼,修哪個,都不是最直接的,若心不能安,那沒辦法,就得假借佛法來安心。

道理明白了,佛法就在生活中,但是沒有人會相信,都在向心外求,越求越遠!

11樓:澄 清淨無染

別怕,修行是件快樂的事情,不要搞的那麼難受…沒有受戒的話也沒有持戒那麼一說,受了再持戒,受什麼戒持什麼戒,受戒也應該是件快樂的事情~~~總之,快樂就完事兒了。

要不你看看《戒律學綱要》

12樓:

我也是在學生時代好上這口的,那時候接觸到NLP,感覺對我認識自己很有幫助就經常逛各類心理學貼吧、部落格。在這個過程中又留意到許多人會推薦西方靈修,也有點興趣就去翻閱相關的資料。結果一路走,最後從《金剛進說什麼》開始,才覺得找到了頭,就是佛法了。

不過遺憾的是,佛法內容太過於廣博,而且都是古文,即使有很多大德已經留下了相當多的影音資料,面對這八萬四千法門,也常常會一頭霧水,不知從何下手。至少,那時的我連佛教、佛學、佛法搞不清楚,滿腦子都是別人有意無意塞給我的概念,和自己不切實際的幻想。

所以,大概有5-6年,我單純憑著興趣看了很多書,「知道」了很多道理,嘗試著去實修,也有一些道交感應。有時面對小白的提問,也有信心能夠洋洋灑灑給出長篇大論。但是這些都是自欺欺人,真正追問起自己的內心,我到底想要什麼,到底修成了什麼,卻始終還是迷茫糊塗的。

現在看到題主這個問題,又想起那些年的自己,如果能夠穿越,我會給那時候的自己說幾句:

1,不要在那些神秘玄幻的宗教理論上浪費時間。修行的目的本質上和科學一致,都是為了探索真相。科學向外求,修行向內求,但是他們都要求實證。

修行的實證須在你自己身心上完成,所以那些無法在你身上實證的宗教理論,請你務必放下,別浪費時間。

2,叩問初心,你想通過學佛修行獲得什麼。是滿足一下神秘玄幻的好奇心嗎?還是求個庇護和心理安慰?

亦或者是求佛菩薩給你賜福報?還是做個救世主,求個往生極樂,開悟成佛?這條路容不下一絲「假」,如果你並不是忠於內心,而是人言亦言,給自己構建各種學佛修行的理由,最終也只會成為乙個一事無成的佛油子。

修行之路忠於內心,寧為真小人,不做偽君子,爭取最終能成真君子。

3,太虛法師所說:「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修行的過程,也是做人的過程。

人都做不好,是不可能成佛的。所以必然的會經過,從乙個心胸狹隘或狡猾的「小人」(假人)一點點變成敢於直面真實自己,內心坦蕩的真人(君子),最後才有可能成為心量廣大的聖人。所以從做人開始,先直面真實的自己,透過生活中發生的一切認識你自已。

4,最後,不要自己摸索,找乙個明白的老師學習。佛法在傳承的過程中,因為大家沒有實證的體驗或體驗的層次不一樣,加上已有的實證體驗又沒有辦法完全準確地表達出來,就只好用各種比喻來說,然後人們按照自己的經驗、自己所有的知識、自己的方式去理解,於是就出現了各種「岔路」,有一些最後都不知岔那去了。所以,語言的表達,是有缺陷的,不能完全表義。

因此自己摸索除了沒有路標容易瞎跑之外,還存在一定的危險。所以要找乙個明白的老師,就是那種你有可能真實近距離接觸和了解的,並且有相當證量的老師。

13樓:靡詩

哥們,過來人。首先你要認識到自己是個凡人,然後不忘記皈依三寶修心修行,最後你要認識到人脫胎換骨絕不是指望三天兩頭辦到的,肯定是日日夜夜的磨鍊,最後才會有所成就。所以啊,你現在有壓力是一開始給自己撐太飽了。

14樓:平凡之前餅乾

你能持戒,是大好事,大善事,離一切苦,不入一切惡途。持戒如身懷寶礦而不自知,自謂貧窮。你只是還差一些功德修行,差一些佛法修學,不能挖掘出守戒的利益。

佛是真實語者,是實語者,是大智慧型語者。末世眾生,當以戒為師。一切法、一切相自性寂滅、無垢無染。

眾生因為分別心,一念迷而不能覺悟真實,心常顛倒。佛以佛法開啟大眾智慧型、照破愚痴,以清淨戒行而讓人遠離邪行惡行、常行正道。我輩智慧型淺薄、眼光短淺,不能洞真,不能見遠,但依佛的教導,持戒學法,時至果熟,利益自知

15樓:我在學習

學佛學佛,學的是佛。你所守的每一條戒律都是有原因的,你要知道你是為什麼去這樣做,這樣做的目的是什麼,能得到什麼。而不是說,生氣不好你就憋著。

不能吃肉你就忍著。凡事要從內而外的做才有意義,學佛不是擺樣子,你表面做的再好心沒有任何改變,而且越來越牴觸這不叫學佛。學佛為了解脫,你都快把自己壓迫的難受死了,你學的哪門子佛?

哪個佛菩薩是這樣的?

16樓:留白

先弄清楚你想學的是佛學還是佛教,不過我認為作為學生最好不要主動去接觸宗教的東西,念好你的書就是了,至於佛學,其實就是一套高深的哲學,你一名學生人生閱歷淺薄一時也很難得以深入,先從西方哲學入手才是正道,要注意,現實社會上99%的人學的都是佛教。

17樓:哈哈

正確學佛的效果應該是心情更平靜自如,更豁達開朗,更自信積極。

如果是相反的效果,那麼就要檢視一下是是學習理解的問題還是學習方法的問題,所謂欲速則不達,具體問題還要具體分析。身邊如果有善知識,應該能很好的幫助您,另外一點對於初學者,共修的力量遠大於自修。

我是一名學生,最近總感覺易怒易暴躁,沒有理由的想哭,我該怎麼辦

牧童 光從文字上並不能分析出你是否得了抑鬱症,你可以做個小測試。以下症狀中,要是有任何症狀持續兩周以上就在旁邊做個標記 1.我我一天中的大多數時候,甚至一整天都覺得抑鬱,悲傷或者易怒2.以前覺得有興趣的事情現在也提不起興趣了3.我發現自己胃口變弱了,或是增加了體重也有改變4.我睡的要麼過多,要麼過少...

我是一名學茶學的學生,我想知道在大家眼中,或者大家見過的最幽美的茶室是什麼樣子。?

茶師葉林 看過很多的茶室,並沒有最幽美的感覺。確實,現在中國有很多幽美的茶室,美學水準也越來越高,但是到目前也沒有多少能跳脫像台灣食養山房那一套審美,或者說,最幽美的茶室真的挺難選的,很多都差不多。茶室幽美的原則,1.環境美,山野更有優勢。2.陳設美,空間,家具,器具,茶席布置。3.價值觀,更高階的...

我是一名學生,似乎有點強迫症?

蓋德 你好!其實你很聰明,可能已經找到關鍵點,那就是不道歉,但是你有點不確定。其實對於自己不願意,不喜歡的想法,很多人的做法是不在意,它就輕輕划過去了。相反,你每次都道歉,其實是加重自己的注意力,越來越敏感,大腦也會傾向於記住你在意的事情,即它還會不會再來?久而久之,這樣的想法反而頻繁出現。如果你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