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審美陌生化

時間 2021-05-06 08:52:08

1樓:深海

陌生化是個文學理論,最早由蘇聯文學批評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在藝術創作中更側重形式上的創新,落實在文學創作中強調語言。

他在《藝術及手法》中闡釋道:

藝術的目的就是將事物被感知的感覺從事物已知的感覺中剝離出來,藝術的手法是使事物「陌生化」,使形式難以理解,增加感覺過程的難度和長度,因為感知過程本身就是以審美為目的的,所以這一過程應該延長。藝術就是體會事物的藝術性的方式,事物本身並不重要。

簡言之,就是跳出已知經驗的窠臼,銳意求新,這很好理解,不新就談不上陌生化,但這個新,在什克洛夫斯基的定義下,有兩個標準:一是形式的,或者是表現方式上的新;二是這個新,應該延長人們的感知過程,因為審美的本質就是一種感知過程。

但是,理論的提出者未必是創作上的先驅者。事實上,在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理論之前,就有很多藝術家在創作中實際運用了類陌生化的手法,只是一般還沒涉及到語言層面。

比如,雨果在《巴黎聖母院》中塑造的卡西莫多這一角色,貌醜心善。現在看來,好像也沒什麼,但是,在以往的絕大多數文學作品中,好人壞人都是寫在臉上的,好人就漂亮,壞人就醜陋,就像我們戲曲中的臉譜一樣。但雨果將乙個醜陋的人最後寫成了善良的人,這本身其實就出離了人們的慣性思維和閱讀經驗,也是一種陌生化。

有時,這種陌生化也是對常理、常情的違背,從而產生一種情感震顫,例如「恩大成仇」這樣的故事形式。

陌生化其實是一種對觀者已知經驗的挑戰。比如,陳佩斯與朱時茂演過乙個小品,叫《主角與配角》,陳佩斯劇中說:「沒想到呀沒想到,你朱時茂這濃眉大眼的也背叛革命了。

」朱時茂也在劇中說:「大家看我,換上了這一身,那也是乙個地下工作者,再看這位,簡直乙個打入我黨的特務。」這部小品,實際上就是在陌生化與審美經驗的對沖下產生了笑料。

同樣是法中國人,在世界現代文學中舉足輕重的波德萊爾在《惡之花》中也有很明顯的「陌生化」傾向。波德萊爾追求美,但這種美不是古典主義那種一味的明亮、完滿的美,他的詩歌,充滿死亡、蛆蟲、憂鬱、灰暗,拓寬了人們對於美的定義,但也要求讀者花費更長的時間來感知這種美。

相似的情況在中國也有,最有名的例子就是八大山人的畫,怪樹、怪鳥、翻白眼等,這也是一種對已知的感覺經驗的挑戰。文學上比如唐代的李賀,人稱詩鬼,作詩詭譎,喜用險韻奇字,也有雨「陌生化」相近的地方。

所以,有一種說法是,審美的最後是「審醜」。這個「醜」,不是真的醜,而是一種愣,讓受眾乍一看,覺得彆扭、不舒服。為什麼會有這種感覺呢?

因為作品出離了已有的經驗,讓觀者感到不習慣。所以,又有一種說法是,審美需要訓練。

說審美需要訓練多少有點「鄙視鏈」的意味,也確實有不少人覺得自己的審美水平高人一等。我個人認為——受到的審美訓練越多,能欣賞、感知的事物就越多、越廣,而不是層次越高——這樣的說法也許比較貼切。

既然陌生化理論最初提出是針對文學,那麼,我們最後也就回到文學上來。

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落實到文學上,曾明確指向語言,強調修辭。

我們使用語言,一般情況下有三種系統:日常語言;文學語言;科學語言。

這三種語言,有不同的要求:日常語言,短平快,交流為主;文學語言,「文似看山不喜平」,表現、美感為主;科學語言,精確為主。

可是,到今天,仍然有許多人在評價文學作品時一味談思想,認為文筆、故事、形式是次要的。這大概是我們語文教育倡導的結果。但實際上,思想之於文學作品才是錦上添花。

文學,說到底是語言藝術。世上所有經典文學,第一要義是寫得好,其次才談思想。我從未見過哪本名著是因為思想好而文筆稀爛才廣為流傳的。

有句話我說過很多次了:您這麼愛談思想,為什麼不去看哲學呢,那才是作家們的思想之源啊。

而且,重作品思想性是一種非常陳舊而且單一的評價體系,語言與思想無法完全割裂,二者相輔相成。

我個人較為極端的看法是,在文學作品中,是沒有所謂的病句的,只有效果的好壞。比如,所謂的表意不清,在科學語言中,不可接受,但在文學語言中,也許恰有妙處。許多表現手法被提出來,是為了尋求一種合理的解釋。

比如魯迅的兩顆棗樹,有說那種寫法叫「移步換景」。魯迅的用意是不是這樣呢?誰知道,我只知道,這樣寫,別有一番味道。

先前我寫過一篇文章,受葛浩文對於中國作家濫用成語的啟發,聯想到中國當代作家缺乏「造詞」能力。這裡說的「造詞」並不實指造詞,而可以是一種新穎的表達方式。

常言道,一流作家是文體家,追求風格、塑造語言而不僅僅是使用語言,為什麼魯迅、沈從文能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據高位,道理也在於此。

下面說一句很繞的話:所有的陳詞濫調一開始都不是陳詞濫調,正相反,它們是最出色的修辭,只是因被濫用,才成了陳詞濫調。

因此,有抱負、有追求的作家,在今天,一定不能輕視語言、修辭,力爭不被舊有的、已被感知的經驗所束縛,喚醒人們那些沉睡的感受。然而,這條路注定坎坷,挑戰大眾的經驗習慣,一來並不容易;二來,恐怕要做好會被冷落的打算。

陌生化最後還是要回到藝術美上的,用得好,這叫審美陌生化;用得不好,就叫故弄玄虛、佶屈聱牙了。

個人愚見

文言文之所以美,是因為陌生化理論產生的效果麼?

子正 文言文的美感是自足的,任何一種可以稱得上美的東西差不多都是如此,美是內在的特質。一種文字的美,有意境美,音韻美,簡潔之美,精煉之美,結構美,這些美感異時異地而處也並不會消散,他們是乙個整體。 不是,古漢語中有很多意思都是現代漢語中表達不出來的 反之亦然 如 馳詣之 用現代漢語 跑去那 意思不夠...

什麼是「美」?「審美」又是什麼?

iMaki 美就是看著舒服,審美就是我看什麼樣的東西會舒服。就這麼簡單。比如我看到一輛車,覺得特別好看,我舒服的一批,這輛車就是美的。再比如咱倆喜歡的車不一樣,你喜歡大G那種方頭方腦的,我喜歡法拉利那種低矮有速度感的,這就叫審美。 萬里長城 美,美學有三個層面 物質 精神 禪意美學。美學的本質是利他...

是什麼塑造了亞洲人「白幼瘦」的審美這種審美是否偏向病態以及孌童?

說實話,我是女生,各種美都喜歡,白幼瘦也喜歡,豐滿健康膚色的也喜歡。但因為我本身是白瘦的,豐滿和健康膚色我成為不了,所以我走的白幼瘦風格。這個沒必要上公升到病態吧,現在不是提倡審美自由的嗎?只不過有些戀童癖的人正好喜歡白幼瘦,而不是喜歡白幼瘦的人是戀童癖 好誒,那我有個問題,國男平均身高也是171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