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太多,行動太少,怎麼辦?

時間 2021-05-31 09:59:03

1樓:新穎星

你和我以及身邊的年輕人可能會有這樣乙個常態:「夜行800裡,醒來一看在床上,滔滔不絕地說了一堆,最後連乙隻腳都沒邁出去。」

一遇到點困難,就會忍不住退縮。

一遇到挫折,就抱怨上天不公平,明明不是公主,可遺憾的是還得了公主病。

「我有乙份完美的計畫書,一直躺在抽屜裡,可是我沒有時間去實現。」

「我想去桂林,可是我沒有錢,連車票都買不起。」

「我想辭職,想創業,但是我沒有一技之長,連做生意的經驗也沒有。」

「要是我再年輕幾歲,那就好了,我可以任性一次。」

你是不是也經常說過類似的話?

一直在調整自己的計畫,但是從來都沒有行動,一直都停留在口頭上,這是很多人的通病。

真正有頭腦的人,「凡事先幹起來再說」。

俗話說:「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並不是所有的機會都是在等你,你需要主動去抓住機會,努力去創造機會。

成功沒有捷徑,需要一步一步走下去。

只要邁開了第一步,就是「開弓沒有回頭箭」,總會逼著自己繼續前行。

導演李安當初在拍電影《喜宴》的時候,因為手頭的預算不夠,便猶豫要不要拍下去。

侯孝賢導演知道後,便鼓勵他說,沒有誰在一開始拍的時候錢就是夠的,但只要你開始拍了,才可能有結果。

逢山開路,遇水搭橋,雖然困難總是不期而遇,但辦法也總是有的。

不要試圖去追求乙個完美的起步,否則你很快就會感到沮喪,變得像個傻瓜一樣。

相反,鼓勵自己放手去做,而不強求完美,再在此基礎上逐步完善。

能力再大,如果不行動,永遠都在消磨我們自己。

機會再多,如果你不去爭取,那永遠在看別人成功。

平台再好,如果你自己不參與進來,你永遠都是乙個局外人。

《拒絕平庸》裡有這樣一句話:很多時候我們為什麼嫉妒別人的成功?正是因為知道做成一件事不容易又不願意去做,然後又對自己的懶惰和無能產生憤怒,只能靠嫉妒和詆毀來平衡。

而決定我們人生高度的,從來不是高談闊論;而是我們說做就做的執行力,沒有執行力一切都是零。

以前,有兩個和尚,一窮一富,都想去南海朝聖。

富和尚很早就開始存錢,窮和尚卻僅帶著乙個缽盂就上路了。

過了乙個月,窮和尚從南海朝聖回來,富和尚還在做準備工作。

富和尚問:「爾困,何以往南海?」

窮和尚回答:「吾不往,則終日癲狂,行一步,則安一分。爾穩重,故爾在!」

真正的勇者寧願失敗99次,也不願幻想100次成功。

真正的勇者,寧願在99次的行動中總結失敗的原因,也不要在100次的幻想中意淫成功。

夢想可以在天上,但腳一定要在路上,要走起來,腳踏實地地乾。

人生短暫,活了一輩子,別做乙個只會在腦子裡幹大事的人。

推薦閱讀:

2樓:夏夏

思考型人主張做事前權衡利弊,缺點是容易猶豫錯過機會。

實踐型人主張先做再說,付出總是有回報率的。必須承認讓我全程在行動我是做不到的。

我和你一樣也是思考型人,這並不是優柔寡斷,我們知道自己要什麼,於是想走捷徑,但重點要能找得到路。

做法:

揚長——事前思考是好事情,不會做白用功。把時間放在更有意義的事上而非偷懶。

比如大學發現專業不符合自己,硬磕的人可能工作多年最後還是放棄,這就是白用功。但思考後果斷確定轉行的人,如果拿到該考的證並思考其他出路那值得,而以此為藉口整個大學偷懶打遊戲的人就是懦弱退縮了。

避短——1、思考必須出結果,列下做和放棄的理由。

2、閱讀真的可以幫助變的有主見,平時形成自己做事準則。

3樓:

過來人告訴你,不要和天賦作對。

尋找對行動力要求不高的行業,比如諮詢,等很多行業都可以。將軍幕僚領袖本來就不是乙個人能搞定的。

4樓:

思考跟糾結是兩回事。請多看書每次有不同觀點想法的時候產生新的方案與思路叫思考。重複性用舊的老的自身侷限性的腦袋去想啊想。叫糾結。樓主先弄清楚哪一點,再去對症下藥。

5樓:曉寒

借用魔鬼老師的一句話:

悲觀和樂觀是人的性格最基本的兩個方面,區別在於,對悲觀的人來說,一件事如果不能證明是好的,那麼就預設它是壞的;而樂觀的人的思維是,一件事如果不能證明是壞的,那麼就預設它是好的。

預設為壞的,是可以避免失敗和受傷,但是預設為壞的,意味著終止,沒有行動,反而會錯失一些機會。

所以,不能證明是好的,也不要預設它是壞的。有點歪題哈 ,看看就好

逃。

6樓:孤上

在合適的時機做合適的事。

你的問題在於沒有意識到思考和行動是相互抑制的,想事情的時候動作會變得遲緩,快速反應的時候則無法想的太多。

7樓:一木而茂

分清楚空想與思考的區別

空想是毫無根據的想,

思考是有依據的想。

比如,你在做一道數學題,題目上會直接間接地給你解題條件,你順著解題條件就可以找到答案。 反之,若是你連題目都沒有,也不存在什麼解題條件,那你就是在胡思亂想。

多思考,多行動。

8樓:低調的奢華

第一點,思考和行動二者缺一不可

思考和行動二者本身不矛盾,關鍵在於把握好度,掌握好平衡,生活中既不要成為思想的巨人,行動的矮子,也不要成為只會埋頭做事的傻子。

第二點,思考應該先於行動

步入社會後,越來越覺得方向非常重要,讀書期間每個人都有安排好的人生路線給你走,自己考慮這樣的事情比較少,自然容易忽略它的重要。自己發展方向的判斷需要有自己的思考,先有目標才能練習瞄準,對嗎?

第三點,長期思考優於短期思考

很多人有選擇障礙症,往往對一件事無法很快做出決定,擔心決定做錯會影響自己的未來。其實大多數情況,你無論做出何種選擇,對你的生活不會產生半點影響,有時甚至還會給你帶來驚喜。

人應該多做一些關於職業規劃,生活追求,想成為什麼樣的人這樣長期的設想和哲學的思考,而不應該過多拘泥於短期思考。因為想過於詳細過於深入,考慮到種種可能性,但很可能因為其中乙個環節出了問題而滿盤顛覆,不知你有沒有這種情況。

第四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其實,思考的多反而猶豫,對待事物拿捏不清,躊躇不前,是因為自己的閱歷不足,大腦中缺少判例來指導自己迅速做出決定,另外也是顧慮太多太在乎別人的看法。想要對待事物看法逐步成熟,必須要將自己的想法在實踐中驗證。

9樓:Yohann

私以為,造成多謀善斷與多謀寡斷之間差異的主要原因,是在於能否在多個影響因素中看清和把握住——關鍵因素或關鍵問題。

把握住這個關鍵因素,其他問題也就可以迎刃而解或變得不在那麼重要了。

10樓:

可以想象大腦有兩個部門,第乙個是智囊團,戰略部,第二個執行部,行動部步驟1. 這個需要頭腦風暴的,分析各種因素,我喜歡在一張紙上亂寫亂畫,分析各種利弊,白紙一張是最好的,發散思維

非常的亂,沒有條理,想到什麼寫什麼,但最後出的結果是乙個行動步驟的列表,也可以叫做todolist

步驟2. 看著行動列表,乙個又乙個執行就是了,想都不用想,我自己在執行的過程中也會胡思亂想,很多雜念干擾,這個時候,我會把各種雜亂的想法用雲筆記記錄下來,也就是清空大腦,讓自己更專注行動

11樓:CRye

首先,愛思考、多思考並非壞事。

你的問題在於因為思考產生了顧慮,而顧慮影響了你採取進一步行動的意願,對吧?

而思考,是要得出答案,而非顧慮的。

所以你要解決的問題是怎麼讓自己快速的得到靠譜的答案作為行動方針。

很簡單嘛,學習。

當知識量儲備足夠大的時候,才能進行更全面的思考。

其中最最基本的,生活常識和工作專業知識,它們支撐你思考好好地活下去。

然後才是關於你的愛好、興趣、其他需求相關的知識,它們讓你思考怎麼活得更好。

最後,生命和人生哲學的知識引領你去探索生命的意義。

單單乙個1就是個可以終生思考的問題了,而很多人沒有2、3都能好好的度過自己的一生。

12樓:

以「試驗」代替思考。

凡事先試了再說,試出來的結果有好有壞,事實已經告訴你了,就不需要靠空想了。我這樣做了以後,在得到正確結果方面,發現靠「試」出結果比「想」快得多,而且有些事情光「想」是永遠不會有結果的。

總是想的太多做的太少怎麼辦?

巖雨 最近在看 學習之道 裡面說了一點 發散思維更有利於學習階段的一開始。所以想的太多做的太少的人,會充分發揮其發散思維能力,對很多新鮮的領域都與有好奇心,並且隨便玩玩就可以掌握一點。但隨之後,缺少對應的專注能力,不能深入研究,結果不盡人意,就不想再繼續研究下去了。 Torrent 想的太多,做的太...

內向,社交經驗太少怎麼辦?

皮卡皮卡 唱k當然是各唱各的,因為跟你不熟啊,你又不是那種自來熟,你多去幾次嘛,去一兩次,就不要隨便下結論了。等你習慣他們了,你可以試著說兩句,慢慢說的越來越多。這需要時間,你想去一兩次就能徹底改變你的性格是不可能的。隨著時間慢慢來吧。 傅利葉的小跟班 性格決定命運,在社交這個方向上,彷彿和愛情一樣...

學習中醫掙錢太少了怎麼辦?

秦淮逍客 你信中醫學中醫是因為看到中醫療效了,看到幾次啊?那麼西醫療效見過嗎?見過幾次?中醫救的什麼命?能讓老師再救一次嗎?西醫救命見過嗎?三甲醫院急診科每天都見到的命,中醫能救嗎?你也想像老師那樣救人一命?那我建議你學西醫去,那個好像更靠譜些。如果想省力又討喜,學中醫,學會中醫的雲裡霧裡,你就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