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應該如何跟孩子正確地談論死亡?

時間 2021-05-06 00:17:52

1樓:

未知生,焉知死

每個人的死亡教育是不一致的

死亡與終結相聯絡

了解死亡接觸死亡懷抱死亡融入死亡朝向死亡的人一般不會選擇繼續創造乙個生命會選擇從此終止

為下一代做死亡教育本身就是對自我生育的對立

2樓:花媽

在這個寒假裡,我驚奇的發現對於一些問題,花花開始有了自己的思考。

在上次回家參加奶奶葬禮時,曾跟花花談論過死亡的話題,這次談話應該是在她小小的心裡留下了一些印記。

有一天,我們在外面玩,無意中發現有乙隻小蜜蜂在地上爬,看起來似乎是受傷了。

我讓兩個小朋友蹲下來觀察,花花一直在問:小蜜蜂怎麼了?我說:

可能是受傷了,飛不起來了。大伯家的小哥哥開始跟她開玩笑,要踩死小蜜蜂。花花開始大叫,真的是著急了,把哥哥推開。

這個時候,弟弟跑著玩,無意中真的把小蜜蜂踩死了。

花花完全崩潰了,開始大哭起來:小蜜蜂死了,你怎麼能踩死它?還要過來打弟弟。怎麼都拉不開。

我騙她說,小蜜蜂已經很老了,飛不動了,就算弟弟沒有踩到,過不了多久也會死掉了。弟弟不是故意的,你就原諒他吧。

花花慢慢的冷靜了下來。回家玩別的東西去了,我以為她把這件事忘了。

第二天,她突然問我:媽媽,我以後也會老嗎?我說:

會呀,每個人都會老的。然後,她又問:那我老了也會死嗎?

我的心裡咯噔了一下,我一下子不知道該怎麼去解釋,去回答這個問題。旁邊有乙個老太太聽見了我們的談話,似乎覺得是晦氣的事情,說:可不要說這些事情哦!

但我覺得這是乙個契機,剛好前幾天大伯過生日吃蛋糕了,我就說:那會是很久很久以後的事情了。有多久呢?

一年很長的吧,春夏秋冬四季呢,我們一年過一次生日,吃乙個蛋糕,花花要吃滿一百個蛋糕呢!

她就開心的說:要吃一百個蛋糕呀!然後就跑開去玩了。我可愛的孩子呀!

這個故事是賈玲為緬懷自己的母親而創作的,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我想這個故事還告訴我們,珍惜眼前人,珍惜此生成為親人這難得的緣分。

在自己成為媽媽之後,常常會有時光轉瞬即逝的感覺,好像就是一眨眼,孩子就長大了。曾幾何時,他們還在我的懷裡打滾,而現在已經能四處奔跑,也許過不了多久就該離家遠航了。盼著你們快點長大,這樣我可以輕鬆一點;又覺得你們成長的太快了,我抓不住這飛逝的時間。

曾經看到過一本詩一樣的繪本《有一天》,講述了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溫馨情感,是一本令人動容的親子讀物,看著看著就哭了,分享給大家。

奶奶其實兩年多前已經過世了,享年九十歲。安慶地區的風俗是人死後不直接安葬,以前還能夠土葬的時候,老人過世後,棺木就厝在家裡的菜地裡或是自家的山上,家人去幹活也不會感到害怕,似乎是老人家以這種方式再陪伴自家的後代一段時光。現在必須要火化了,就把骨灰盒寄存在火葬場,等時間到了,選個好日子安葬。

今天就是安葬奶奶的日子,也是她與這個世界最後的連線。早晨,爸爸把奶奶的骨灰盒取出來了,再送回家裡來,我們跪在地上迎接,燒紙。我想起來很多以前的事情,想起來小時候,奶奶教我的兒歌,順口溜,想起來她說她小時候的故事,想起來三年前她最後住院的時光已經不會說話了,眼淚忍不住嘩嘩的掉下來。

花花在我旁邊問我,為什麼要燒紙?我說是燒給死人的紙錢,是一種儀式。她又問我,什麼是死?

人為什麼會死?我不知道該怎麼給乙個三歲半的孩子說清楚什麼是死亡,但是我想也許死亡本就是生命的一部分,理解了死亡才能更好的理解生的意義。我說,人老到了一定程度,身體衰敗了,就會死亡,這是這個世界執行的規律啊!

一代一代的人這樣更替。這也是人類這種生物的侷限吧,你對你自己的身體其實做不了什麼主的。我不知道她理解到了什麼,她就那樣看著我不再問了。

我突然又想起來電影裡的一句台詞,人有兩種死亡,第一種是自然意義上的死亡,而第二種是當這個世界上記得你的人也都不在了,你就真的是從這個世界消失了,這個世界上再也沒有你存在過的痕跡了。

這次回來,還看到了一些許久未見的親戚,驚覺發現他們真的老了許多,也許在他們眼裡也是這樣看我的吧,一晃就成了兩個娃的媽,時光真的是乙個很神奇的東西啊!在以後的日子裡,我想,珍惜現在,珍惜身邊的人,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12.22寫在高鐵上

3樓:老鐵雙擊666

坦誠的表現自己的悲傷,也允許兒童自然的表達出她們的任何情緒和想法。

配合兒童的認知與情緒發展階段,以其能接受的方法,祥和而坦誠地告訴兒童真相,也應鼓勵他們說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不要以欺騙的安慰或神話來告訴兒童,不實的或半真半假的說辭只會讓他們無法分辨事實。更不要說等你長大以後就會知道。

讓兒童一起接受和表達對過世親人的哀悼和追思從使他們從中學習到真愛,使他們感受到溫和勇氣,這也是他們將來能夠成熟面對失落和挫折的力量。

五六歲以下的孩子看世界是直觀的,所以解釋死亡時要用到具體的詞彙。比如老人去世就可以告訴孩子,那人的身體不能工作了,連醫生也修理不好。如果有人意外去世,可以跟孩子說,那人的身體出了事故,突然停止工作了。

如果孩子追問逝者,何時回來,你要平靜而明確的告訴他人死了就不會回來。如果委婉的說走了,或者睡著了,孩子可能會嚇得不敢睡覺,或者害怕獨自在家。如果孩子問死去的人,如今在哪兒?

你要告訴她在公墓裡,孩子就會感到滿意。也可以讓孩子從繪本中理解死亡。

4樓:深渡

不是非必要時刻,不要和孩子談論死亡!

不要打著理解生命的意義,逼迫孩子接受死亡!

這裡要說的是,如果家裡有親人離世,必須和孩子談論死亡該怎樣做。

一,不要講善意的謊言

小川的父親九年前因為意外去世,小川當時才8歲。小川媽騙小川,爸爸去國外工作了。小川在前兩年還會不斷詢問爸爸什麼時候回來,後來就不再問了,「爸爸」千里迢迢寄給小川的禮物,小川也沒有太過高興。

直到前年,小川考上高中,突然問媽媽,「他現在的小孩多大了?」媽媽莫名其妙,小川不耐煩的說,「我說的是你前夫。」

小川一直以為父母離婚,父親再婚。父親從來沒有回來探望過自己,一定是有了新的孩子,不再需要自己了。這個想法陪他走過了整個少年時期。

當他知道真相的那一剎那,他非常的憤怒,他認為是母親的謊言讓他成為了乙個沒有父愛的孩子。事實上,父親一定一直深愛著自己,無論生死。

小川沒有因為缺少父愛而成為乙個壞孩子,但卻因為母親善意的謊言,讓他的整個少年時期心中充滿了對父親的恨意和不安全感。

知道真相的小川,心中的恨意沒有消失,只是從父親身上轉移到母親身上,而少年時的不安全感,則將伴隨他一生。

二,不要害怕在孩子面前表達傷心的情緒

親人離世本來就是一件令人傷心的事情,每個人都有權利表達自己最真實的感情。

有人害怕在孩子面前傷心,會給孩子帶來不安全感。這是誤解。傷心不會讓孩子感覺不安全,崩潰才會。

不要讓自己沉溺於傷心中無法自拔,就算心中有傷,也請照顧好自己。孩子會從大人的表現中學會珍惜和堅強。

5樓:珊珊

我不知道。

我只知道我很怕死。

我小時候問我媽死是什麼。我媽說死就是沒了呢。就是人就沒了麼。

然後呢我也不是很懂。

我也不知道她這個說法有沒有毛病。

但是後來我漸漸懂了是什麼意思我就很怕。我到現在都很怕。

就算是老死我也怕。應該是不能呼吸的死吧。

啊。好害怕鴨。

6樓:姚美麗

新冠肺炎疫情猝不及防地把死亡這個字眼推到了孩子面前,有很多孩子聽到新聞裡的病毒,死亡資料的播報開始擔心身邊的親人會死去,甚至做噩夢。

對死亡越是未知,越是容易產生焦慮和恐懼。因此,如果你的孩子已經超過五歲(這個時候的孩子已經有了對死亡的基本認知水平,知道死亡是不可逆的),就有必要用以下幾個故事跟他聊聊死亡了。

1 獾的故事

獾是乙個讓人依靠和信賴的朋友,總是樂於幫助大家。他已經很老了,老到身體不聽使喚,老到知道自己快要死了。有一天,當獾看著鼴鼠和青蛙比賽衝下山坡時,他覺得自己特別的老、特別的累。

他多想和他們一起跑啊,可是他的老腿跑不動了。回到家,他吃過晚飯,坐在書桌前面給朋友們寫信。寫完信,他在火爐邊的搖椅上坐了下來,輕輕地來回搖晃著,力氣越來越小,呼吸聲也聽不見了,很快,他閉上了眼睛。

具象化的事情來描述死亡,孩子是可以接受的。比如他死了,看上去像是熟睡,但是已經沒有了思考和動作。就像植物枯萎了一樣,鼻子不能呼吸,嘴巴不能吃飯,腦子也沒辦法計算,無法睜開眼睛微笑,雙腿不能再走路……用一些基礎的生活需求跟孩子解釋死亡,孩子才不會在腦中構造未知的恐怖。

2 阿狸和媽媽的故事

心理學家認為,無論是搬家、人際關係變化還是親友死亡,這些生活事件對孩子來說都是一種應激源,越是不可控制的、新異的生活事件,就越是容易引起強烈的心理應激反應,而這些應激源都是通過人的認知評價和情緒體驗來起作用的。

阿狸問媽媽:「死是什麼?」媽媽告訴它,就是暫時離開的意思。

阿狸追問:「我睡乙個午覺,你就回來了嗎?」媽媽搖頭。

「坐一趟火車,一直到終點站,你就回來了嗎?」媽媽還是搖頭。「等到我種的樹苗長成大樹,總能回來了吧!

」媽媽笑著摸著阿狸的頭說,「傻孩子,再長的旅行也有終點,再冷的冬天也能過去,可是,死亡卻是越等越遠呢……」阿狸哭得很傷心,「那我是不是再也見不到你了?」

媽媽微笑著回答: 「如果有一天我不在了,你儘管再也聽不到我的聲音,再也看不到我,但是你會感覺到,我再安靜地陪伴著你。當你在後花園的時候,我從廚房的窗戶安靜的看著你。

當你在廚房的時候,我在臥室為你打著毛衣。當你在臥室的時候,我在客廳看著報紙;當你在客廳的時候,我在後花園整理我的百合花。你看不到我,我卻未曾遠離過你。

我的小阿狸,你要知道,我永遠愛著你。」

於是,在媽媽的解讀下,聽不太懂的小阿狸感受到了悲傷,也體驗到了被愛的幸福。在孩子對死亡的認知發展還不夠成熟的時候,用簡單誠懇的回答最能提供安全感。

3 全國哀悼日的故事

死亡帶走了人的身體,卻沒有帶走人的情感連線,這也是孩子們往往不能理解的一點,如「我還很想念爺爺,為什麼他不回來了?」

要讓孩子明白,死亡之後的祭奠儀式就在生與死之間提供情感連線。例如講一講全國哀悼日的故事:

這一天,武漢「90後」女孩阿念和父母將外婆的骨灰安葬在扁擔山公墓。在外婆去世時,媽媽未能見上最後一面,很多想說的話沒來得及說。所以媽媽特意寫了封信,送去給外婆,希望她能看到。

64歲的長江救援志願隊隊員王兆漢久久地站立在江漢關大樓前,以這種方式送別救援隊創始人、老大哥俞關榮。「俞老哥因患新冠肺炎不幸離世,大家都很悲痛。」王兆漢在這個特別的日子,來到俞老哥熟悉的長江邊,送他一程,也希望藉此緬懷那些為武漢拼過命的烈士們。

有關祭奠的故事能讓孩子感知到,人人都會因為親人的死亡而感到悲傷,可以用寫信、鮮花、悼念等儀式來表達這種悲傷,獲得情感的支援。

研究指出,參加葬禮可以幫助兒童承認死亡、尊重死去的長輩。讓孩子參與祭奠儀式,例如擺放一張相片,獻上一束花,參與到這個表達悲傷和思念的儀式,也是在情感上幫助他們完成很重要的心理修復。

關注生死,是孩子走向成熟的必經階段。一位牧師說,只有體驗過死亡,才能理解生命所賦予我們的意義。

當疫情過去、清明節日、小動物死去的時候,不妨用故事聊一聊死亡,耐心回答孩子提出的死亡問題,幫助他們以新的角度理解死亡,尋找生命的意義。

如何正確地跟別人道歉?

懶羊羊的快樂生活 跟別人道歉一定要 真誠!如果做不到真誠,態度非常一般甚至是惡劣,乾脆就不要去道歉了。舉個例子,昨天在辦公室,你的同事打碎了你心愛的杯子。他今天發現你一直不理他,於是跑過來跟你道歉,結果一開口 誒,對不起,昨天打碎你杯子,你也別那麼小心眼,不就是乙個杯子嗎?聽到這種態度惡劣 一點也不...

如何正確地掃街?

我覺得問題不在鏡頭,主要是你拍的畫面內容,帶著目的去拍,比如這乙個場景能反應一種社會現狀 反應一種流行趨勢現象 或者是一種不常見的畫面場景 引人深思的場景,這樣的需要被掃街的你拍下來。拍的時候如果不好意思直接對著人拍,假裝拍天空或者別的東西,趁他不注意按快門。機器越小越好當然。 大成攝影 掃街有很大...

如何正確地挖鼻屎?

天堂灰燼 睡前掏乾淨,不然鼻子堵著睡不著,也算一種強迫症。本人有兩年挖鼻孔經驗,是個磚家,以下內容自己撿著點聽。鼻孔不是不能挖,只是人家比較脆弱,力度控制不好容易出問題,保險起見不推薦挖而已。後來我自己慢慢摸索 研究,用力過猛出血,馬上停止,不然越搞問題越大。我的流程是這樣的 操作前提 指甲要稍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