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鄧小軍《董小宛入清宮與順治出家考》一書?

時間 2021-05-11 15:34:15

1樓:再見蘇麗珍

下面談談我的淺見。

坊間傳聞,順治是因為董小宛去世而萬念俱灰,愛美人不愛江山,才出家。我想鄧小軍作為一位中文系教授,卻寫出一本嚴謹的歷史著作,再次證明了「文史哲不分家」,而且搞人文的教授往往可以坐的住「冷板凳」,所以所學知識內容不同,但是這種能力是相通的,這種能力促使他出了這份成果,這點難能可貴。

對一些歷史懸案通過專業的歷史剖析,撥開層層迷霧,揭開它的真相。我想鄧小軍教授在寫書的時候所經歷的這個過程,他是很享受的,他肯定要查閱大量資料,然後推斷整理,這個process令他快樂。他想揭開這個歷史的真相,到底是怎樣的?

這也是作為歷史研究者的目的,即真實的歷史到底是怎樣的?高華也想探求真相,他寫了一本書叫《How the Red Sun Rises》,卻不為統治者所容許發行。我想鄧小軍與高華都是為了真相,那麼為什麼鄧小軍的為什麼出版了,因為他研究的是清朝的,而高華是笨朝的。

2樓:你的小盒子

沒有讀這本書,但是質疑者說的很有道理,尤其是「反覆提及李渲《燕途紀行》和冬至正使尹絳的《燕中聞見》」,看見這句我就笑了,北韓人記錄的東西可以當作歷史真實看待嗎?

任何真實的歷史都是過去,過去我們不可知了,但是通過文獻記載和出土實物,我們可以還原一部分歷史,但是,文獻記載不等於過去,文獻記載的真實性等等都需要考據。

古代北韓人的記載,也只是參考的乙個方面。有人會說了,葛兆光教授就喜歡引用古詩文論證歷史,而且他的《想象的異域》也是反覆使用古代北韓使者記載的文獻。這咋就對了呢?

雖然這位古代文學的鄧老師,他強調了詩史互證。但是,這其實忽略了一點,古代文學和中國古代史早已分途。

儘管有句老話叫「古人文史不分家」,但那畢竟是前現代學術的特質;事實上,問題意識越強,越會催生出新分工,專業難免會越走越細化。因此就連陳、錢這樣對文史文獻都精熟的學者,他們在問題意識上也還是文史分途的,畢竟,他們也已經是文史分家後的一代學人了。——於溯

老派的學者、傳統的學術講究「通」,只有通了以後,才有思想的開拓、學養的豐富。後來我們受到蘇俄體制和高校教學的影響,在這方面受到了比較嚴格的限制。搞文學研究的,基本不涉於史學,「文」、「史」的分家造成我們的文學史研究缺乏「專門史」的屬性,而是作家、作品的排隊,失去了史學的品格。

——左東嶺

首先,由於種種原因,中國學習中國語言文學類專業的不熟悉歷史學的正規化很正常,其次,哪怕是運用詩史互證,你研究問題的思維是歷史學的還是古代文學的,這都很重要。

葛兆光先生是經常引用詩歌論證歷史,其實他論證的是歷史真實嗎?非也,他是研究思想史的,所以很多時候,論證的是思想情感的真實,或者用王汎森先生的話說就是「心理真實」。北韓的燕行使者記載的東西,也是同理,論證的是思想情感真實,而不是歷史的真實。

所以,知乎上很多皇漢拿著《想象的異域》論證這論證那,恰恰是沒有看懂這本書。

如果這位古代文學的鄧老師,他能夠拿他蒐集的廣泛的資料不去論證歷史真實,而是去論證思想情感的真實,並且分析這種思想情感真實背後蘊藏的東西,我感覺這本書就很棒了。

3樓:王蓮生

簡短讀了導論,總感覺題不對文,董小宛不是嫁給冒襄了嗎,有《影梅庵憶語》確言其死。順治清東陵猶在。還不如改成清初政治謠言考證呢。

如何評價華南師範大學文學院2019級輔導員李浩文?

挺好的輔導員,人也很溫和儒雅,也是的確很關心他的學生的。前段時間我們和學弟學妹發生難以調和的矛盾 當然我們佔理 他也是不顧別的東西站在我們這邊,維護我們的權益。發生的矛盾不太好說。不能給人認出,匿了。 希望鍾情大師畢業後當老師,面對紛繁的工作和嗷嗷叫的學生時千萬不要有任何的情緒波動,更不要要對學生說...

如何看待華南師範大學文學院師德課某老師當眾對學生說 大人說話,小孩子別插嘴 還說輪到你說話了嗎

得饒人處且饒人吧,人在脾氣上頭的時候真的有時候容易失去理智,人性如此。不合理指責幾句不至於讓教了你們那麼多知識的老師斷送職業生涯,不至於讓教師接受網爆。未來也是要做老師的人,換位想想吧。待人還是多點人情味多點寬容好。我不認識這個老師,不了解具體經過,也不是這個高校的,對這個學校充滿敬佩感。但看到原來...

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類專業考研經驗,有沒有人需要呢

Zzz要一直開心 之前跟學姐買了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的真題和資料,各個方向的真題都有,挺全的。還有一些學校要求看的紙質版的參考書。現在換學校啦,用不到,有需要的朋友可以私聊。 滄浪之水 更新 最近有好些學弟學妹們來問考研的事,我希望你們真的帶著複習問題來問,別在問複試線是多少,考什麼書,在哪買這種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