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有個重要概念叫 無我 ,流傳至今,含義非常容易讓初學者甚至相當一部分佛教人士誤解,為毛不用緣起?

時間 2021-05-09 12:59:54

1樓:超韌濕水不易破

最近在看《佛教常識答問》,有所思,便有所答。

當時除佛教以外的各教都認為肉身可毀,但是有情(人)的靈魂不滅佛教卻認為有情不過是物質與精神的聚合體,是這個聚合體的分散在各自輪迴也就是說,緣起論講不要把有情當作乙個個體來看待,而是要不斷的區分其中的內在

作為細部的物質與精神在輪迴流動,而作為整體的「靈魂」卻不能作為輪迴流動

如同忒修斯之船,如同意識流,如同蛻皮的蛇,如同脫髮的人外在的身份雖然沒有變化,但是實質已經在不知不覺中與外界交換,乃至於完全更換

這是在客觀的觀察和主觀的體會所難以認識的

因此也就找不到「我」的存在,即便你感到你就是你,你卻仍舊是「無我」

因為你一廂情願,難以置信

2樓:

我的理解是一切物質現象和精神現象都無乙個恆常的主體,當然也包括人自身,用「我」代替主體是因為人在觀察思維時是把自己當成恆常的主體,如果能跳出「我執」,必定也是能接受其他所有事物皆是「眾緣和合」的觀點。在理解「緣起」這個理論時,最難的莫過於體悟「無我」。

3樓:

若我是五陰 , 我即為生滅 ;

若我異五陰 , 則非五陰相

若無有我者 , 何得有我所 ?

滅我我所故 , 名得無我智

得無我智者 , 是則名實觀 ;

得無我智者 , 是人為希有。

色非我,色不是梵我。色無我,色沒有梵我,色非我所,色不是梵我所有,不相在。色裡面沒有梵我,梵我裡面沒有色。

梵我(梵語:,tman),梵文名詞,意為真正的我,內在的自我。這個術語起源自古印度宗教,在各宗派中普遍被接受,被視為是輪迴的根基,後被印度教承襲。

在印度哲學中,特別是在印度教中的吠檀多派,梵與我合一,是古印度所指的終極實在,是超越和不可規範的唯一實在,被視為是精神與物質的第一原理、第一因。

這是關於梵我的答案。

4樓:品牌節度使

金剛經中說,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已經把該經義理說得差不多。

緣起如果算大學課程,無我就是博士研究方向了,更狹窄更微細,要說道理,緣起和無我本身是一致的。

區別大致是,緣起是泛泛而談,大根器一聽,無我也不用說了,包含在內。無我是把緣起這個根源挖出來,不僅器世界是緣起,連自我也是如此,就叫無我。

5樓:

比如,我進入A公司上班。

把A公司看做乙個個體,如果A公司有我執的話,就認為什麼都是他的!

但是,我這個員工,隨時可以辭職,不屬於他!

就像我們人一樣。

組成我們的原子、分子,他們同樣是自由的!他們擁有自由的天地,只不過因緣和合湊在一起。

我就是乙個腦細胞思維的綜合體。

腦怪物!

6樓:洪權

無我,是指本心之外沒有乙個有慾望而自私的個體。本心有覺,如同俯視眾生,卻不參與。

緣起,是指物質的相互作用。跟無我沒關係。兩個是不同的物件,不同的描述。

7樓:

用什麼詞不重要,能讓人理解就夠了。

無我也好,非我也罷,要傳達的其實並不是所謂「世界的真相」,世尊向世人傳達的,其實是價值觀。

anatman,是對吠陀atman的否定,所以必須要了解atman,阿特曼是永恆的,是宇宙萬物的創造者主宰者。

《薄伽梵歌》第七章談道:

「地、水、火、風、空、心,我大及我慢,此八者,皆出於自性( Prakrti)。

此為我較低之自性,須知我別有更高之自性,此即靈魂atman,賴此靈魂,世間得成。知一切有生於斯。我乃此世間成毀根源。

財富的贏得者(指阿周那王子)喲!再無高於我者。此間萬物皆繫於我,若寶石貫穿於絲帶。

」奧義書常說'我即梵'(Ahabrahm asmi),'梵即是我'(Ayam atman brahma),因此如果是brahma親自說出來的「我」可以直接用brahma替代。

世尊就是針對這種世界觀提出無我的觀點,《相應阿含》裡面寫作「非我、不異我、不相在」,世尊如果要說服對方,慣例是這樣展開對話:

世尊:梵志,你怎麼認為的?色是永恆的還是不永恆的?

梵志:色是不永恆的(因為永恆的只有atman,乙個典型的婆羅門絕對不能說除了atman之外還有什麼是永恆的,另外在婆羅門的語境裡,atman與brahma是等同的)

世尊:既然色是不永恆的,那麼色是不是苦?(實際上這個地方才是關鍵,乙個外道能不能認同一切世間法都是苦,這才是關鍵,所以苦聖諦排在四聖諦最前面,苦聖諦是真正的佛教獨家理論)

梵志:是的,我認同色是苦(從這裡開始,婆羅門就輸了)

世尊:梵志,你怎麼認為?既然色是苦,那麼色是阿特曼、或者色是屬於阿特曼的嗎?

(這地方是個邏輯陷阱,典型的婆羅門不會承認苦屬性的色和阿特曼有直接聯絡,阿特曼是常樂我淨的,實際上這個時候,世尊並沒有事先否認阿特曼也沒有承認阿特曼,而是利用了婆羅門對阿特曼的認知,這是很高明的辯論套路)

梵志:你說的對(不知該如何反駁,我有一句mmp不知當講不當講)

世尊:罵人是不對的,婆羅門應該有一定的道德修養。

梵志:惹不起惹不起,再見了您吶,我就不該來這找不自在。

我要說的是,佛經的漢譯有很大的問題,就是一字多義,讀經的人不知道「我」在不同語境中的具體含義,這就是造成誤解的主要原因。

佛經中出現「我、我所」的時候,這個「我」是atman,同時也是指通俗意義上的自己,因為atman還有呼吸的意思;當一句話是從梵天口中說出來的時候,「我」就是brahma,就是造物主自稱;當乙個人自稱我如何如何,我就是通俗意義上的自己。

在佛教傳入之前,漢地哲學乃至神話體系中,沒有和atman brahma具有相似意義的詞彙,如果一定要找個比較接近的,atman可以翻譯為「魂」「道」,brahma可以翻譯為「皇天上帝」。

玄奘真的不知道這些嗎?他也許去天竺之前真的不清楚,但是後來肯定是知道的,所以他不敢這麼翻譯,如果他對武則天說「天子受命於天」是假的,會有什麼後果?

這就是為什麼,佛教傳入中國之後,阿含經被束之高閣的真正原因,因為對於皇權的正統來說阿含經太反動,喬達摩對brahma這個造物主嗤之以鼻,肯定也不會把中國皇帝推崇的「上帝」當回事兒。

8樓:CKL gz

這個問題其實是乙個好問題,也是乙個比較深的問題。單要回答起來比較複雜,非大乘根器並不能看明白。我試著說一下。

如果乙個完全不懂教義的人問我,無我怎樣理解。我可能會簡單的回答,無我就是緣起,並沒有乙個我的實體。這種說法簡單粗暴,對於乙個門外漢也是最容易明白的說法。

然而無我和緣起並不完全相等。這涉及大小乘的見地問題。聲聞乘、緣覺乘為小乘,菩薩乘稱為大乘。

譯經的大德修習的是大乘佛法所以是站在大乘見地上作翻譯,譯成無我比譯成緣起要準確、傳神、達意。

這裡先說明,大乘和小乘並不是對立的兩種見地。雖然在某些層面上看起來有衝突,但這只是深淺問題。好比小學教數學沒有負數,中學教數學負數不能開方,大學說有負數還可以開方,這並不衝突,只是過程中的教育問題。

大德雲:隔小於大不可見道。如果大乘見地完全脫離小乘見地,那大乘佛法不過是空中樓閣。

小乘上並沒有無我這種概念。小乘上說的是五蘊非我,只有非我的概念。對於我的定義,小乘並沒有圓滿的解釋。如果小乘佛教強行解釋無我就會出現高票答案 @孫嘉鴻 中的牽強附會。

在小乘見地我乃緣起之上,我是緣起,緣起即是因緣際會。那緣起的思維,因緣際會下若沒有我的摻和,緣起又關我何事。若我覺知緣起是無我,我覺知無我?

在四聖諦的概念在覺知上同樣存在乙個誰在覺知的問題,所以小乘見地上從來沒有無我這個概念。當然,上座部佛教並不等於小乘,漢傳佛教並不等於大乘,大小乘的劃分最重要的是見地上。上座部有大乘佛法,漢傳亦有小乘佛法,但因為因緣問題,相對比率較少。

現實中有許多漢傳的修行者,一直都是修小乘佛法。

大乘見地上的無我是怎麼回事呢。在大乘見地上無我的概念,既有緣起的概念,同時亦有空緣起的概念。何謂空緣起。

六根不染六塵不出六識,只是見聞知覺不作相上分別。無相上分別,則無緣起概念。無緣起概念是為空緣起。

如此無名相,不一不二,是為不二法門。則是經云:煩惱即菩提,無二無別。

若能修為到此,事事隨緣,隨緣而起,緣盡即止,不入我相。不執著於貪嗔痴,亦無覺正淨。不作相上分別則有我相無我相無有分別,既然無有分別則應無名無字,亦無性相之別。

若能到此,才能真「無我」。

故古之大德譯經者,把梵文譯成無我,而不譯成緣起。這樣更傳神、準確。無我者,非是無我相,是既有無我相緣起之意,更有無無我相空緣起之意。

9樓:

佛陀在悟道後,說的第一句話就是:奇哉奇哉,一切眾生都俱如來智慧型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這裡的妄想就包括「我」。

題主說得沒錯,確實存在乙個東西,但如果強調這個東西為我,不但有了妄想,而且有了執念,有了這個執念,帶來一切煩惱、痛苦。

為什麼不說緣起呢?個人覺得也說,只是在用「無我」來解釋緣起。

10樓:葉隱

任何翻譯都有缺點的無我的無的意思不應該是沒有而是空的意思。但如果翻譯為緣起和無我的意思又差遠了吧以我的理解緣起是一種客觀的角度而無我是主觀的角度自己以為自己有我,才突出強調乙個無我

11樓:

無我就是說"我"作為概念法是不存在的,或不究竟的,世間只有五蘊這一堆名色法。而五蘊既不是誰也不是誰的,五蘊就是五蘊。

12樓:Enlightenment汝

簡單一句話,四大和合的身體不是你真正的自己。佛是這樣告訴你,在沒有證到阿羅漢之前,自己的妄想雜念也不要相信,證了四果阿羅漢才能信汝意。

禪宗的明心見性才是你真正的自己,但明心見性不代表成佛,還得繼續的斷五陰,塵沙煩惱,還有無明煩惱。

13樓:寶寶

其實我覺得你說的很對

是這樣的,如果你去實修四念住,證得觀智,會親眼看到明法和色法是自發碰撞自己形成,並沒有人去控制,只是這個明法由於無明,也就是觀智不清晰,會以為是明法在控制色法,實則明色二法是平等的,在互相影響,自發牽制。親眼看到後就會知道無我,這就是佛陀所說的無我,這就是巴利經藏裡面的無我。由於歷史原因傳到中國,北傳佛教這邊委婉化了,成了一種理論,度化別人放下我執,大家是一體的,所以無我,變成一種另外的概念性的東西,然而在佛陀那裡,無我就是那麼簡單。

親證之後就會明白不再有任何對無我的疑惑

佛教漢化的乙個重要表現是什麼?

初見 為什麼把 百丈清規 摺疊?就是百丈清規呀。從乞食到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制度改變,是漢化的唯一表現。內容,無從改變。中國佛教能夠流傳,離不開禪宗,而禪宗六祖慧能開篇就讓大家念 般若波羅蜜多 般若波羅蜜多出自佛經,世間不能有兩種不同的般若。 木偶 佛教漢化?沒看出來,漢地受佛教影響到是骨子裡的,如兩...

在佛教中有什麼能改變容貌的咒語?

天下太平 念綠度母心咒,可使容貌變美。綠度母心咒 唵ong 達da 咧lie 都d 達da 咧lie 都d 咧lie 莎suo 哈ha 據說,白度母和綠度母是觀音菩薩的兩滴眼淚所化現。修持綠度母的女子,誠心念頌,會越來越美,這是多位活佛說過的話。雖然這樣難免會讓各位女同學們陷入我執的境界,但是要明白...

調整心態在比賽中有多重要?

藍狗 一起踢球的大二學長,踢球時非常容易生氣,你傳球給他傳的不好啦,他接的不舒服啦。他憤怒嫌棄的表情立刻出現在臉上,偶爾還吼你兩句,踢的什麼!一起組鋒線的同學,他踢中,我踢邊,對面是一群老學長,踢不過,他連球都拿不住。開始數落我的跑位和接應方式,還說自己應該踢邊,並要和我換。好傢伙,換就換!他自己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