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科研是頂尖的科研?

時間 2021-05-07 12:26:12

1樓:天真小書童

很多人都覺得要做別人沒做過的研究,才是頂尖的科研。我覺得只要真正地去嘗試解決具體問題的科研,都是好科研~現在就是嚴重偏離了軌道,解決問題太難,就都換著花樣炒概念,發文章。最後圖表越做越漂亮,需要解決的問題沒人管……

2樓:yukuo

自新中國建立以來,一切填補中國空白,或者趕超世界水平的軍工民用的產品設施研發都是頂尖科研。如之前的兩彈一星,核潛艇,高產良種的培育,第一艘萬噸巨輪,合成牛胰島素,青蒿素,消滅血吸蟲病,運十飛機的研發,遍布全國的水利設施,當下的海洋軍工產品,空天軍工產品,嫦娥系列,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空間站,華為產品,高鐵,各種巨無霸的交通設施,各種巨無霸的陸地海洋施工裝置等等。

3樓:

1.發現新領域(new aspect)

牛頓的萬有引力,法拉第電磁感應現象,鐵基超導,拓撲絕緣體2.完善體系(built architecture)電磁統一,傳統力學的構建完成,弱電統一

3.重新發現新領域(new foundings)狹義相對論,廣義相對論,光波動性和粒子性

4樓:洪權

最頂尖,是開拓新版圖。

還沒被發現的內容,第乙個發現,並提出。讓後來者都能以這個為跳阪。這樣的科研才是頂級的。

不是腦筋急轉彎,更不是邏輯重組。而是發現規律,利用規律。

比如,心理學中,能完全消除抑鬱症的方法,是頂級的。

心理學中,意識到底是什麼,是頂級的。

5樓:不知也

愚以為,需符合以下條件:一、具有前沿性,二、回應當下或未來重大關切,三、解決或嘗試解決已有或將有的重大問題,四、引領該領域某方向的未來,五、由卓越的科研團隊,六、合乎科研倫理。

6樓:地八仙亂燉

說乙個自己領域的見過的最頂尖的,是劍橋大學M Smith教授首發的慣容的工作(因為他的學生來我們這裡作報告所以得知,也算是近距離接觸過),非常簡單但又很深刻的工作,既對EE理論的基本概念有很大貢獻,而且對工業界已經有了大影響(F1賽車的減震效能提公升),是我見過的從各方面衡量都無可挑剔的乙個特別好的頂尖的成果(個人認為是我自己見過的最好的工作沒有之一,雖然做這塊的人不多引用也很少。。當然我這麼認為也跟我孤陋寡聞有關)

7樓:

有兩種頂尖,一是科研成果的頂尖(也就是題主想要問的頂尖);二是科研動機的頂尖。

一般人經過不斷地專業訓練都能做到欣賞前者;而所有能夠欣賞頂尖科研成果的這些人中,只有極其少數人能夠上公升到真正欣賞後者的境界。

最後格外強調一下:絕大多數先驅性的開創性的科研成果是由這些具備「頂尖的科研動機」的人做出來的,比較典型的代表就是愛因斯坦和蒲朗克。

8樓:李巨集告

把已有的科研成果比作乙個圓盤,凡是能讓成果圓盤超出老圓盤面的任何乙個方向的突破都算是頂尖的科研了。還有假設原來只有二個圓盤,你新建立了乙個圓盤也是頂尖的科研。

9樓:小橋流水

頂尖是指符合特定價值觀,在特定價值觀中評價為頂尖。很顯然做科研有多元的價值觀,比如解決實際問題、奠定理論基礎、發現新領域。。。比較抽象。

對於乙個抽象的事物只能抽象的總結,具象的列舉應該只是集合的元素或者子集,但是具體的事例可以幫助我們認知事物。科研不斷發展,優秀的科研人員能力不斷增強、視野不斷開闊,可能越發覺得所知有限、個體渺小,對他來說哪有頂尖?只有更好吧。

10樓:

第一類科研成果,偏實用的。

這一類科研成果的檔次劃分的標準簡單粗暴——是否能解決實際問題以及解決的問題是否廣泛重要。譬如說,一種能直接治病的藥物,一種能在極複雜地質條件下修地鐵的方法,一款好用的製圖軟體。。。。。。

頂級科研舉例:青黴素醫療功效的發現以及藥用青黴素的提煉

第二類科研成果,偏理論的。

頂級——奠定新框架、給出新方法。

一流——研究的課題比頂級的小。其科研結論大大出乎同行意料之外,卻又在情理之中。

二流——與很多同行腦子裡的常識相吻合或者偏離不遠,只不過用很嚴謹的手法又論證了一遍。

頂級科研舉例:微積分的發明

天賦不行的人靠勤奮強行搞科研,到第二類的二流就算極限了。

想象力與嚴謹,後者是後天刻苦可以磨練的,但是學術想象力這件事不大容易練習。偏偏好的理論經常要靠想象力。

11樓:B 13

科學研究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只要真實可靠,角度新穎,可以填補人類社會認知的空白,任何乙個研究都是值得讚賞的。為了科研而科研,才會出現頂尖與否的判斷標準。

12樓:

但我認為,成為經典的科研一定具有乙個特徵:

對整個學科有重要的總結意義或開創意義。只要滿足這個條件,都是頂尖科研。簡單來說,就是:1.開宗立派的;2.對科技樹,認知樹有重大貢獻的。

比如物理19世紀末到20世紀關於量子物理體系的構建,屬於對認知樹有重大貢獻。再比如2023年發現的DNA雙螺旋結構,屬於分子生物學的開端。20世紀70年代PCR技術的提出,屬於開創了分子生物學實驗的新篇章。

13樓:侯宇航

這裡大概可以引用一下 Freeman Dyson的文章網上可以找到翻譯的中文版

14樓:Wang J

我認為,任何判斷都需要乙個標準或準則。同乙個事物,以不同的標準來判斷,會產生迥異的結論。那麼,所謂「頂尖」是指科研成果,還是科研的條件和手段?

如果是指成果,那麼所謂「頂尖」是指先於其他人得到了某種結論或發現(a),還是指科研成果能經得起時間考驗(b),抑或是指成果對人類社會的現狀或未來有非凡的意義(c)?如果是(a),那麼是因為擁有傑出的人才,還是因為科研投入大,或是因為某種巧合?如果是(b),那麼是因為某個假說相比類似假說更接近真理而很難被超越,還是他人對此並無繼續探索的興趣,無人挑戰?

如果是(c),那麼,是指對人類當前社會的意義,還是未來社會的意義,是指對全人類的貢獻,還是之於某個國家、某個群體的意義?

如果是指條件和手段,那麼所謂「頂尖」是指研究工具先進(d),還是指手段獨特(e)?如果是(d),那麼是指儀器精度高、效能好,還是更省時省力?如果是(e),那麼是指手段另闢蹊徑,還是指科研方法嚴格符合某種科學道德觀?

無論以什麼樣的標準來衡量,竊以為「頂尖」往往意味著出類拔萃,而科研作為一項人類活動,要超凡脫俗自然離不開以下因素:

興趣。科研的動力是人類探索自然的興趣、改造自然的追求。有了興趣,就有了持之以恆、孜孜不倦、勤勤懇懇的精神動力。

素質。科研人員的智商、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和理解,對思維方法的駕馭能力,對科研工作的熟練程度,對科學道德的堅守,以及團隊合作意識等都是十分重要的,這與良好的基礎教育以及科研素質的培養密不可分。

投入。科研,尤其是基礎科研,往往沒有直接的經濟回報。因此,科研嚴重依賴來自外界的投入。這就取決於公共及社會機構對科研的支援。

運氣。除了人的因素外,運氣往往也很重要。

言歸正傳,我個人的觀點是:科研是人類探索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動,是創造和積累知識的過程,是一項公益性質的活動,知識不應以高低貴賤來區分,因此,我認為「頂尖」這種價值判斷不是很適合用在科研上。

15樓:十號胖狐狸

好問題。

頂尖的科研用四個字可以形容:不可替代

這個不可替代有三個意思:

1,這個工作是不是不可替代?也就是說,假設完全沒有這項工作,對整個學術體系有多大的影響亦即:這項工作能不能繞過去

2,做工作的這個人是不是不可替代?換句話說,給同樣的資源,換乙個人還能不能拿到相似的結果?

3,這個工作可不可以跨時間替代?換言之,這個工作有沒有立即完成的必要,能不能緩一緩,放一放,把資源放在更緊迫需要解決的地方?

我們舉個大家都熟悉的例子,青蒿素。為什麼青蒿素的諾貝爾獎給了屠呦呦?

確實,當時全國有很多組都在試圖從植物藥中提取抗瘧疾因子,也做了很多辛苦的工作,最後青蒿素的分子測定也很重要,但是,只有屠呦呦提出的用乙醚提取活性因子,才是真正不可替代的。剩下的事情,隨便換乙個組都能做。

我們再舉個大家都熟悉的例子,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裡面,關鍵的場狀態方程需要用到非歐幾何,但是數學不好,所以得到了希爾伯特的大力幫助。據說最終提出場狀態方程,希爾伯特還比愛因斯坦早幾天。有人問希爾伯特,為什麼廣義相對論發明權是愛因斯坦的?

希爾伯特說: 哥廷根馬路上的孩子都比愛因斯坦懂四維幾何。

什麼意思呢?因為愛因斯坦已經想到了廣義相對論的物理意義,不會用數學表達而已。用非歐幾何把愛因斯坦的想法表述出來不難,是個數學家都能做,而只有愛因斯坦的想法才是不可替代的

上面說的都是人的不可替代性,我們再來講工作的不可替代性。

舉個喜聞樂見的例子,剩餘價值理論。這個工作或許有一定的解釋能力,但是現在整個經濟學體系已經完全不需要這個理論了,邊際效用理論已經完美的替代了剩餘價值理論。這就是為什麼所謂西方經濟學大行其道,而馬經則無人問津的原因。

事實上,即使是中國,歷屆央行貨幣委員會委員都是西方經濟學出身,而不是馬經出身。

我們最後來講講跨時間的不可替代性。

再舉個例子,一般來說,最近幾十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從出成果到最後發獎,要等20-30年,但是, 掃瞄隧道顯微鏡(STM)是2023年發明的,2023年就拿了物理學獎。為什麼獎發得這麼快?因為太多人等著有乙個儀器去觀測微觀世界了,發明了STM就意味著一大批相關研究可以在STM的基礎上開展,做出一系列的工作。

明白了這個三個不可替代,我們就能知道為什麼牛頓是歷史上最偉大的科學家。

第一:在當時所有人都試圖研究科學的時候,只有牛頓率先提出了一系列理論奠定了整個科學體系的基礎。

第二:在巨集觀低速情況下,牛頓的運動學定律是所有人都繞不開的。

這同時也可以解釋,為什麼楊振寧是比大多說諾貝爾獎得主更偉大的物理學家:楊-公尺爾斯規範場論很可能是解釋整個宇宙的理論中繞不開的一環。

第三:當時確實沒有比這更重要的科學問題了。

這裡面的關鍵是四個字:學術品味

學術品味是什麼呢?學術品味就是判斷學術工作的輕重緩急。

學術品味是衡量乙個學者能力的核心素質。當學者能夠明白什麼是重要的,什麼是好的工作,就會指引自己和未來者投身重要的工作。

我們知道,研究是有機會成本的,無論是青年學生,還是科研經費,都是稀缺的。你只有把有限的資源投入到最重要的工作中去,才能獲得最大的收益。

試著用「不可替代性」這個框架,可以解釋很多問題:

為什麼兩彈一星的二十幾個元勳裡面,于敏的地位如此的高?因為當時資源非常緊缺,做氫彈理論的人很少,把於敏換別人上,很可能中國的氫彈就搞不出來。

為什麼那麼多人黑中醫?因為不用中醫的歐洲人和日本人都活到了80歲以上,因此,整個中醫的理論體系可以完全繞過去,可以用西醫替代。

為什麼楊振寧認為我們不應該馬上修建大型加速器?因為這個專案耗資太大,不急於解決,可以跨時間替代。

這也是我們為什麼要不遺餘力的勸退化學和生物的原因:這些工作雖然看起來重要,但是產業界根本沒有足夠的錢進行投資,換言之,世界用錢投票,認為這不是急於解決的問題,可以緩一緩,放一放。真有用得上化學和生物的時候,再投資完全來得及。

從事科研工作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gabrielluke 感覺心態很重要哈,科研工作嘛,聽起來總是有點枯燥漫長的,但是苦中作樂是一種技能不是 除了時間管理,心態之外,有一些好的idea,有一群可以交流協作的夥伴,有乙個向上的環境,都是值得去好好經營的資源,我有就科研心態分享過自己的感受,感興趣的可以移步哈 不得不 需要的科研心態 白...

什麼樣的人適合做理論科研?

我覺得可以參考一下張益唐,或者懷爾斯 雖然說不是數學才有理論,但是基礎數學的理論大概是科學理論中最艱深,做得週期最長,出成果最難的了,理論中的理論屬於是 做這樣的科研就是長跑,要十年如一日地熱愛,永遠不要想著功成名就,那些和你都沒有關係,必須是由這個學科本身帶來的快樂,才能支援你去堅持下去 不用和其...

在科研大組裡工作是什麼樣的體驗?

英國top2某校的某組。只有乙個老闆帶學生外加hold住全場,全組加上每年一兩個訪問學者,30左右吧,RA比PhD多,一半的中中國人。按說乙個人帶這麼大個組,老闆應該很忙沒空管你才對。想多了,老闆是很忙,但這不影響他時刻監督你的進度和出勤率。作為在讀PhD裡唯一的女生,更是老闆組會重點關 怒 照 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