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能力低下是一種疾病嗎?

時間 2021-06-05 09:53:45

1樓:Jo Q

疫情就像是一面鏡子,折射出來了日常不曾見到的諸多面向,其中,盲目對於疫區的排斥是一件令人困惑的事。

為什麼有人不能對於別人正在承受的苦難感同身受?

一些基礎研究表明,共情能力肇始於映象神經元的發展,也就是當你看到別人的手被燙傷,自己也會情不自禁地把手伸回來。

但是,共情能力也會受到信念,期待,動機和判斷的影響,這也是為什麼我們通常難以對於罪犯產生共情,即使他們的身世背景或許很慘——因為他們的罪行實在有違我們一貫的道德價值。

僅僅理解人們可能會在某個情境下感到悲傷,與我們能夠切實地感受到這種悲傷,二者也是截然不同的。

所以,我們或許能夠理解疫區的人正在遭受的痛苦,但是,把乙個個冰冷的數字與真實體驗聯絡起來,還需要更多的東西:敘述是乙個可能的方式,許多人在讀過親歷者的講述之後,都會感覺不可承受。

而當人們排斥疫區的時候,這實際上更是一種特殊的應激反應:如果我們認為自身的安全受到威脅,那麼,對於他人的共情就會被放在次要的位置。

另一種則是面對大量創傷情境下的共情耗竭

共情能力的高低並不是乙個單一取向的判斷:我們通常認為,如果乙個人的自戀發展受阻,可能會導致他具有過高或者過低的「共情」能力,二者對於自他都是一種傷害。

2樓:健康管理師海賢

個人覺得,共情能力,是乙個人由於自身經歷和個人能力,對於其他經歷的人的理解能力。經歷差距太大超出理解範圍,以至於理解不了,共情不了也是常見的。有個詞,叫坐井觀天,意味著你還可以跟青蛙說說天,那如果跟這只青蛙說大海呢?

它可能理解不了,大概率它沒有見過大海的經歷。

是一種疾病嗎?額,現代醫學上挺講究資料的,也就是標準範圍,病,至少是超出標準範圍。我個人覺得共情能力低下並不是疾病→_→

至於你說的落井下石的事情,能解讀的角度就多了,而共情能力的這個解讀角度,個人覺得不是特別理想。

3樓:江湧的心靈麥田

可以感受到樓主是乙個很有慈悲心的人!看到很多人對發生困難的家庭冷嘲熱諷感到很憤

這裡要做乙個區分,首先對「發生困難的家庭」共情是誰的需要?為什麼「必須共情」?這個需要是誰的?

冷嘲熱諷就是共情能力低?(備註:當然不是鼓勵這種冷嘲熱諷的行為!

上面的提問幫助樓主反思)

另,共情能力與乙個人心智能力水平發展有關!即與人的人格發展層次有關!有些人人格發展水平不高,沒有能力共情,做事只想到自己!

或者只能想到自己!這是乙個人的心智水平決定的(不以道德水平為參考!)這不能算病,他沒有影響當事人的社會功能!

我們人群中大多數人都是有共情能力的,會出現"對發生困難的家庭冷嘲熱諷"這種行為,往往是當事人不想共情,並不代表他的共情力底,也可能與他的道德水平有關!只能說他道德覺悟可能不高!但人們想不想共情,是當事人自己的權利!

一定要求大家共情的話,這裡是不是也有一點道德綁架的傾向?

4樓:任志剛

在社會化方面是會有一些困難,但是在不受情緒化影響方面也會有一丟丟的補償性優勢。

但是總體來說共情是人情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幸福之源。也是一種可以通過學習總結練習得到明顯改觀的。所以不要不當回事,也不要過於顧慮。好好學習,直面問題。

5樓:施小源

我不是專家學者,我是一名社工,共情能力是社工和心理諮詢師必須要具備的專業素質,我們受過相關的專業課程訓練,所以我想試著解答你的疑惑。

首先我想確認一下你所說的是共情能力是對他人的感受和經歷很難達成一致,還是對別人的情緒表達不太敏感?這種低下到底是有多低下?

只有一種情況:

其他都不能算嚴格意義上的疾病。

一、對別人感受、經歷的共鳴

「共情」,又叫同理心,是由人本主義心理學創始人羅傑斯提出來的。雖然說共情在心理諮詢或者社工介入過程當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們也提倡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大家都要具備一定的共情能力。

首先我們來看看什麼是共情:

共情就是諮詢師/社工對於來訪者/案主所述的感受和經歷,表達出適當的理解和認同。

這不是說諮詢師/社工就贊同來訪者/案主,而是表達出「我能感受到你現在的感受,你產生這樣的感受或者經歷一定有你的原因。」

我們舉個最基本的例子:

案主:「我出軌了,我現在很害怕也很愧疚。」

社工:「我能理解你的害怕和愧疚,你做了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情,感受一定很不好。」

案主:「我是乙個爛人。」

社工:「沒有人是乙個爛人,你願意和我說說到底發生了什麼嗎?」

這個案例是我現編的,社工的回應談不上高明,但中規中矩,運用了對案主的共情。他清楚的告訴了案主(1)我知道你的感受,(2)我也大致理解你為什麼有這個感受。(3)我沒有因此而對你有任何評判,尤其是負面評判。

所以要做到這個共情,需要具備哪些素養呢:(1)尊重對方,接納多元,願意傾聽;

(2)不輕易對別人的感受和經歷發表評判,尤其不要輕易否定別人;沒有一種感受是不應該的。

除了專業訓練,影響乙個人共情能力的因素是什麼呢?

1、觀念(尊重多元)

2、性格(心思細膩的人更能感受到對方的內心)

3、經歷(有過相同經歷的人自然更容易產生共鳴)

4、溝通技巧(就算你不認同,你起碼說幾句好聽的話吧?哈哈)

......

二、情緒感知能力弱

一般而言,對別人的情緒變化不敏感,也不算心理疾病。這頂多就是性格大大咧咧或者大家所說的情商低。

但是真的有一些精神疾病,他們的情緒感知能力和反饋就極其異常。

比如譜系障礙(自閉症、阿斯伯格綜合症)等。

舉例:你對自閉症兒童發怒,聲音很大、語氣很兇,但是他們就是不知道你在生氣。甚至會回饋乙個微笑給你。(當然,大多數是無視你)

這是因為他們的大腦神經系統出現了異常。

你看我們的大腦有同的分割槽,不同的區域負責不同的功能。其中有乙個區域叫做「邊緣系統」,當邊緣系統發育不良或受損的時候,就會影響個體對來自外界情緒刺激的反應以及其他一些高階精神活動。

簡單來說,我們的耳朵看到別人的面部表情、動作,耳朵聽到別人的聲音、語言,將這些資訊彙總到大腦,通過大腦解碼猙獰的表情、攻擊動作、嘲諷的語氣、語言裡的負面詞彙,我們大概就能體會到對方的情緒或者感受了。

因此從這個層面來講,確實是生病了。

但一般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那種共情能力低下還不至於到這種地步。

不放心的話去三甲醫院精神科看看吧。

共情能力太強是一種什麼感受?

迷 鹿 舉個具象一點的例子吧,就好像一台精密的儀器,即使是周邊細微的變化也會引起指標的大幅搖擺,多愁善感可能就是表現之一,但並不一定是所有具備高度共情能力的人都會表現出多愁善感,這些人就好像知道自己很敏感,於是就在那精密的儀器上加裝了保護裝置,以防止指標的大幅擺動,外在上不作出表現不代表他們感受不到...

過度共情是怎麼一種體驗?

叫我凌凌七 我個人感覺就是過度的重視對他人的感受。共情是對他人的感受都真切的去體會。從而感受對方當時的心理狀態。過度共情就是,把自己代入了對方的情景中,不能用自拔,即使這樣子又能解決什麼問題呢?對方也只是說說而已,你卻一直記在心裡。過好自己的生活便好。 凡心所向 共情是設身處地體驗他人處境,從而感受...

共情能力是一種什麼樣的能力,在生活中有哪些表現?

為本Y仔 完整的共情包括三種成分 一 情感共鳴 對他者的適切情感反應 二 認知理解 採用他者觀點的認知能力 三 調節機制 人我分際的能力 共情可以分為兩個層次,乙個是語言的,我們每天在練習 實踐,好像大家都很會似的。另乙個比較困難的是非語言的層次,要不時地 著重於講究此時此地的同調凝視 雙方要能共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