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讀書越多,話說的越少 ,還有點兒無奈?

時間 2021-05-06 05:02:19

1樓:趕棟在野

可以有兩個方面共同造成了這種情況:

你的見識多了。原本聽著高深莫測的話,在你看來如同小兒科。

你的能力強了。原本可望不可及的目標,你認為輕易就能達成。

你的格局高了。原本感覺還不錯的理想,現在感覺又太過狹隘。

在這個時候你就很難再和原本與你同一狀態下的人達成共識產生共鳴,「不合群」的現象就這樣出現了。

人類是群居動物,現在的你面臨2種選擇:

是繼續留在這個群體,乙個人孤軍奮戰,同周圍的人做思想鬥爭。

還是暫時脫離這個群體,去接觸更有能力的圈子,與更優秀的人作伴。

這條可以參照我之前寫的一篇關於「左右腦分工理論」的回答。

右腦功能是感性直觀的思維,這種思維不需要語言的參加。

左腦功能是抽象概括的思維,這種思維必須借助於語言和其他符號系統。

「長時間對於左腦的使用,會使右腦顯得沒有那麼的靈活。」這個結論可以稍作改變應用到我們這裡。

讀書和交流顯然都是在和「文字語言」打交道,那麼,這就要再一次細分人腦結構來解釋了。

也就是:「長時間對於左腦某一部分的使用,會使其他部分顯得沒有那麼的靈活。」

注意,這裡的靈活度是相對而言的,不是你的一些部分退化了,而是你的某一部分強化讓你更偏向繼續使用它。

就像乙個人長時間習慣用右手,就不太會下意識的用左手做乙隻手就能完成的任務。

時間一長,某一部分不斷被強化,你也越來越偏向於那一部分,思維的慣性就這樣形成了。

我們來看關於學習的一種流程:

1.輸入知識 2.加工知識 3.輸出知識

顯然,這種流程適用於這種情況:我們從書本上吸取知識,然後在大腦中加工它,形成自己的理解。

所對應的是第一步「輸入知識」與第二步「加工知識」,於是長時間讀書使我們在輸入分析這兩個方面更加發達。

這樣一來問題就出現了:我們在對於知識的輸出上變得不靈活了。

這也能解釋為何很多程式設計師分析師常常不善於交際,他們不斷接受與加工新的知識和資料,卻往往不能輸出足夠有效的知識。

2樓:開穹

People who read much don't like to waste too much time on slang and nonsense, but use the most accurate language to explain their most important meanings.

People who read much also know that if they say too much, they will mistake inevitably. Many words shouldn't be said or should be said implicitly.

3樓:沉默的噴神

你天天讀的啥書啊?

讀書,別說讀多了,讀對了都不能相互理解。這是非常正常的事。

比如乙個理科的和乙個工科的談什麼事。

有個問題要解決,理科的算出什麼結果,工科的負責實現。

結果理科的算出來,工科的說,這個實現不了。理科的就認為這個工科的沒本事,工科的就認為理科的不了解情況不切實際。工科的還質疑理科的這人能不能提出簡單的要求,是不是智力不夠。

↑矛盾就此產生。

他們說話應該比較少吧,應該無奈吧。

解決辦法:

1人際關係學。表面上客客氣氣一切好商量,其實都瞧不起對方。

2看開一切。不能溝通就承認差異,看似豁達不過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3學習和了解對方。真的虛心求教,晚上回家自己開檯燈讀對方的專業書專業文獻。

其中3顯然最累。莊子「吾生有涯學無涯,以有涯對無涯,殆矣」(大致這樣寫)。就是反對這麼做,因為這樣容易死。

2其實是思想和學問的停滯。用2的人表面豁達和藹可親,其實是和稀泥。連「了解」都沒有,怎麼「理解」?連「理解」都沒有何談「尊重」?

1還不如2,因為用1的學識和精神都沒有進步,還自己天天氣自己。

——————書神

4樓:

1,溝通是建立在雙方認知水平相差無幾的情況下才能形成有效溝通,差距太大就會雞同鴨講。(夏蟲不可語冰)

2,人性的弱點之一:不喜歡被教育,說的越對越被人反感。(喜歡學習喜歡提公升自己的除外)以上…

5樓:似是而非常人

這是乙個過程,不必無奈。

每個人年齡、經歷不同,哪怕經歷相似,人與人之間的感受和想法也會不一樣。

你之所以無奈,是因為你覺得書裡的內容是對的,從而覺得與現實情況相悖。

實際上,不論書的內容多接近真理,無法改變的是真理更接近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而現實則是無窮盡的現象。

現象是規律不同條件下的我們所能認知的內容,規律則是所有現象執行背後的邏輯。

所以,都是合理的。

6樓:在跑馬拉松的羊

讀書多了和別人聊不到一塊兒去,好像不在乙個頻道上,挺無奈的。只好沉默寡言。(來自問題描述)

人們不喜歡他們身邊有人比他們懂得更多。那會讓他們很惱火。你說的再正確,也改變不了這些人。除非他們自己想學,否則一點辦法也沒有。你要麼閉上嘴巴,要麼就使用他們的語言。

摘自《殺死乙隻知更鳥》

聊天是一門藝術。了解不同層次的人的詞典,用他們想聽的話來引導對方。雅俗共賞的魅力就在這裡,從俗的門進去再從雅的門出來。

題主既然覺得自己的思想,已經達到和別人聊不到一起去的程度了,不妨把和書的接觸分一半到有血有肉的生活上來。

人和人是有差距的,

但歸根結底,

又能差多少呢。

最後,願大家都能遇到自己的鍾子期。如果沒有,願你能在成為很多人的鍾子期中感受到快樂。

7樓:[已重置]

有意義的話,都被古往今來的作者們說得差不多了;還沒被搶先說的,要想說得夠好,你也未必有那個能耐。

同樣的意義,換成自己的話說一遍,連自己都覺得不如作者說得那樣到位。

就連跟不讀書的人聊天時會出現的諸般尷尬場面和各種無奈的體驗,都被好多的作者勾勒成了活靈活現的眾生相,以至於成了許多經典的片段/名場面。

如果無奈是口、沉默是金,那就請吞金自盡吧。

8樓:Seika

把你往壞處想的話,你是希望,你讀了很多書,然後和別人賣弄讓別人吹捧你嗎?抱歉這個社會大家都很忙,沒人願意花時間捧乙個和自己沒什麼關係的人。

把你往好處想的話,你覺得自己興趣和別人不搭,那你換個興趣合拍的不就好了。

讀書的目的是提高自我,不是秀優越感。聊天是為了增進感情,滿足情感需求,不是貶低別人抬高自己。別人談論肥皂劇不比你談論書裡的知識差。

如果你沒法接受,那假如你讀文學,別人讀物理,你和他們講文學他們不懂,他們非要和你講物理你也覺得無聊,那是不是雙方都可以覺得沒話說只能沉默還有點無奈?

9樓:問答

(先明確一點:我說的讀書是指讀文化類的書籍,不是單純上學)

很簡單啊,因為大部分人都是尬聊

讀書多了,喜歡更有內涵的東西了,就覺得說那些廢話沒什麼用了

10樓:不知所

消化不良了吧!

讀書多,應該資訊豐富,話題很多,怎麼會變得頻道狹窄呢?

讀書多,應該更加「知道自己不知道」,謙遜的人怎麼和別人聊不到一塊兒呢?

讀書多,卻不能有效吸收,食滯了。

11樓:春哥

知識少的人,喜歡閒聊新聞異事之類的話題,實質上是在引起他人的關注,尋求存在感、獲得他人的認同。知識越多,對世界的認識越全面深入,人格也越完整,理性也越高。人格完整的人,自知自明,不再尋求他人的認同;閒聊是為了社交而閒聊,交流是為了求知、提公升學問而交流。

讀書多的人知道與學問比自己少的人聊天很難有所提公升;同理,學問比自己高的人不願與自己聊天。所以,讀書多了,話就少了。魯迅說閒談不超過5分鐘,也有此意。

為何感到有點無奈

略讀哲學就會發現人都是無知的,人無法獲得真理;讀書使人理性增強(尤其是哲學與心理學同讀),未讀書時的感性大程度地喪失,繼而發現人生並沒有原先認為的那樣重要,或者說書讀多了會看淡很多事物;人生是枯燥無聊的,卻又不想與人聊天。這就是書讀到一定量的時候有點無奈的感覺。

12樓:光頭強

第一:讀書是知識單維度增長的,比如說你喜歡讀歷史,你的知識就會在歷史這方面增長,但你朋友喜歡聊動漫,你歷史的知識只有極小一部分涉及了動漫,自然說不到一塊去。

第二:讀書一定程度上開拓了思維。不懂規矩的時候說啥都可以,但是懂了規矩就會發現自己在這套規矩下的知識其實很貧乏,沒讀書的話連這種「貧乏」都意識不到。

第三:讀書一定程度上限制思維。你讀多了書思維自然會被讀過的書所限制,因為你思考的依據就是這些書裡的知識,你思考的時候也會更加偏向運用這些知識解決問題,但是,如果真相在這些知識之外,會如何?

13樓:虎博士

嘿嘿,瞧把你能耐的。

我們來聊聊金融學中如何利用布萊克舒爾茨方程式來對期權定價和通過市價逆算內部波動率,以及如何利用牛頓法在計算機上實現求解?

還是來聊聊統計學中伯努利分布、泊松分布、指數分布、正態分佈、卡方分布、F分布、t分布之間的變換關係?

再加上聊聊日語中表示因果關係的轉接有多少種方式以及在不同場合下敬語表達的注意事項?

然後我反手來一句,為什麼讀書到博士了話就越少了,還有點兒無奈?

有意思麼?

聊天是乙個拋接球的遊戲,不是一邊倒的賣弄。

講究的就是找和對方的共同話題,然後不斷的把話茬接下去。說實話上面的話題我都找到人聊過,而且聊得熱火朝天的,但是這也不妨礙我和另乙個人聊的是留學生宿舍裡黑人大哥的房間經常傳出奇怪的聲音。

這個遊戲要麼就別玩,玩了還非要扔別人接不住的球,然後怪別人不陪你玩?

14樓:HanK

有一些書讀起來,冷冰冰的,書寫的是人間地獄,不過如此。

讀的越多,會產生一種無奈感,還有這個世界的認知,別人的認知。

最終,會構建出乙份記憶,這份記憶就如同乙份資料,當我們在經歷時,會在某乙個瞬間突然回憶起書中的場景。

這種感覺,會讓我們變成乙個默默觀察的人。

一切事物冰山一角,不會再隨意開口爭論。

15樓:樹晨

以前看一本雜誌上寫過的乙個小故事,大概意思是:林肯問爸爸,為什麼有的人口吐飛沫,有的人沉默不語,這兩種人哪個更有本事?他父親也同樣問了他乙個問題:

土路上跑過兩輛馬車,為什麼一輛馬車哐當哐當作響,一輛聲音很小?

林肯回答,聲音大的車很空,那輛聲音小的馬車裝滿了東西。

16樓:愛喝茶的詩詩

我覺得不是書讀多了跟別人聊不到一塊兒。如果遇到肯聽肯接受她觀點的,她會話很多。之所以話少,而無奈是講了你也不認同她講的,即使講的很有道理但我就是不接受反而人家覺得挺累的,覺得像對牛談琴一樣就不願意講了,心裡在想,我自己認同就好了,為什麼要徵求你的認同。

就跟父母教育叛逆的孩子一樣,道理也講,管不住心累,就放棄了的那種感覺。

因為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她的不同不一定是書看的多,而是經歷的多,深有感受。

當一位經歷多的人跟經歷少的人去講一些感受啊,社會經驗啊,經歷少的人因為沒經歷過感受不到,即使別人跟他講了他也是無動於衷。所以這就是一種無奈。這種無奈在長輩跟晚輩傳授經驗教訓是一樣的。

書看的越多感覺自己懂的越少,為什麼

一介書女 1.知道自己的無知本身就是讀書帶來的進步。2.讀書帶給我們新知,之所以叫 新 知,正在於我們以前不知道,兩相對比,便生出自慚形穢之感,很正常。這也代表你現在的書都給你帶來了新知。總體來說,證明您讀書確有收穫,繼續加油! 達瓦黎克特制 人僉子 前幾天看到乙個帖子,有位知友這樣說 書越讀越謙遜...

為什麼人得到的越少,想要的越多,越不容易滿足?

百姓峰歌 你這個問題沒有普遍性,我得到的不算多,但是我很容易滿足。穿衣吃飯,夠用就好,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當然也有你說的這類人,我倒覺得得到的越多的人更貪婪 懶了 欲求不滿。生老病死,愛憎恨,傷離別,求不得。人的慾望永無止境,得隴望蜀,很正常的現象。哪有聖人?不想的只是能力一般罷了。 六華 因為有了豐...

為什麼讀書越多,就會覺得沒有什麼是對的?

豬豬 對於同乙個問題,站在不同的角度,採用不同的視角,就會有不同的答案,人生觀,價值觀的轉變也會導致不同評判標準。讀書越多,對這個社會的理解也會越多,越會覺得很多事情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但我現在覺得,可以理解,可以包容,但是涉及大是大非問題的時候一定要有乙個定見,可以說是原則,是自己的立身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