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如何應對感冒時寒熱交錯的現象?

時間 2021-05-30 14:34:33

1樓:淨能道人

你忘了乙個最重要的,判斷寒熱不光是看鼻涕顏色,怕冷是寒症最典型的症狀,你全篇沒有乙個描述,寒熱錯雜也有個最典型的症狀叫胸脅苦滿,往來寒熱。就是一會冷一會熱,判斷寒熱先看怕冷不怕冷,然後再看鼻涕顏色!

2樓:逍遙觀茶樓

通過你描述的症狀可想而知:

空調房裡沒少待,或者,感冒的時候大部分時間待在乙個比自然溫度高或者低的空間。寒熱交錯是你個人的感覺,實際上是環境溫度變化的附帶影響,從你經常感冒也可以推斷出來。

一般來說,工作生活在溫差不大的地方不容易感冒。

因此,你的第乙個問題就好解釋了,呼吸了一晚上的熱氣,早上當然是黃鼻涕,結塊的黃鼻屎是因為鼻內腔裡水分少,寒邪入裡化為鬱熱(程度不深 )

既然下來一整天都是清鼻涕,那就是風寒感冒,不用管早上的鼻涕顏色,抓大放小,杏蘇散加減。

第二個問題:只要鼻涕是白色,不要管稀濃,大部分就是風寒感冒,只不過到了感冒的中期階段,前期剛開始是沒搞定嘛,寒入里化溼。

你的後來一次感冒,

風寒感冒用了風熱感冒的藥,雙黃連口服液治風熱感冒,幸好中成藥的主要功效是為了賺錢,否則.......

好在最後用了連翹解毒片,算是藥對症了五分之一 (邪火內積)。

3樓:翼郎中

學了兩年,常見的感冒都沒治好,所提到的方子需要有很深的功力,才能用好。建議從《傷寒論》學起。學到一定程度,再讀內經,學金元四大家,溫補學派,然後才有可能用好你文中提到的方劑。

比如你提到的喉嚨痛,如果學《傷寒論》很容易知道,在沒麻黃禁忌,熱用麻黃加生石膏的方劑,寒用麻黃加附子的方劑,大多數情況,一兩副藥解決。你要用你提到的所謂時方的方劑,則非常複雜,仔細辨證,大致也可以一劑知,兩劑已。

4樓:whatever

清鼻涕是寒,黃鼻涕是熱或者寒入里化熱,這個大致不差,但也可以理解為寒入太陽,將入陽明。

早上醒來有黃鼻涕,之後一整天都是清鼻涕,那早上醒來的鼻涕能夠算是熱嗎?這是將入陽明的典型。

濁涕,就是固體與液體之間的,粘性較強的物事。

治病不能光看鼻涕,需要分析。按六經辨證是乙個路子。

但凡扯上喉嚨痛,就不是簡單的太陽感寒了,可以考慮少陽。

一上來直接喉嚨痛,用了一天雙黃連口服液,喉嚨不痛了。第二天開始清鼻涕,像水流下來的那種。實際上,雙黃連寒得很,流清涕該是藥的寒。

第二天開始就黃鼻涕清鼻涕混在一起出現,而且有頭脹痛的情況,脈搏沒有體現出特別浮、也沒有特別數,舌苔還是白,略微厚一些,舌質也不算紅。少陽感寒,寒藥益寒,這是往深里治了。

所以,不要單獨用乙個鼻涕說事,多參考其他症狀,辨證準確了,才有可能用藥準確。

5樓:很好使

嘿嘿,有些想樂樂不出來的感覺。

反過來,如果擅長治感冒,這個人的醫術不會差的。要考察醫生好不好,就讓他去治感冒。。。

我就說說你的兩個醫案,第乙個辨證是對的,用藥也是對的,問題在藥上面,銀翹解毒片的功效已經大不如昔了,其分水嶺在09年vc銀翹片查出重金屬超標後,這個中成藥就已經不行了,現在可以用連花清瘟膠囊代替,又或者按照銀翹散方子抓三副自己煎了吃也可以。

第二個醫案「一上來直接喉嚨痛」,其實還是銀翹散的事,但你因為上次銀翹片不行,這次就不敢用了。雙黃連口服液和銀翹散對比,少了荊芥,薄荷這些解表的,裡熱輕點了,表沒有解,肺氣鬱結,自然往鼻子裡跑,這個明顯是藥用錯了。「第二天開始清鼻涕,…又想到我之前喉嚨痛,怕有餘熱」,這話對的,但還是應該用銀翹散,你用的感冒清熱顆粒裡沒有銀花和連翹,所以裡熱還是不能清。

葉天士說:在衛汗之可也,到氣方可清氣。這個明顯是強調衛分解表的重要性,只要表邪未解,裡熱是無法徹底清除的。

總體而言,醫理分析得還不錯的,就是被藥耽誤了,銀翹散的湯劑,你值得擁有。

6樓:Shakya

你用雙黃連,引邪入裡,導致壞病,病況就複雜了。

如果你喉嚨痛,不能確認是寒是熱,可以用桑菊顆粒或者銀翹顆粒,這種清熱且表散的藥。雙黃連是裡藥,沒有發表的功效。

可以通過搭脈來判斷是寒包火還是風熱或裡熱,風寒或者寒包火的話,寸部的脈是浮緊的,像一條細線,這時如果有熱的話,可以用感冒清熱顆粒。

風熱或者溫病的話,是先感染肺部的,不是走體表的,所以寸脈浮滑或浮數,但不緊,脈比較粗,說明沒有表寒,這時可以用銀翹顆粒等風熱藥。「太陰之為病,脈不緩不緊而動數,或兩寸獨大,尺膚熱,頭痛,微惡風寒,身熱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咳,午後熱甚者,名曰溫病。」

溫病入陽明或者風寒入陽明化熱的話,關脈洪數,口渴,可以用白虎湯,或者麻杏止咳顆粒,蓮花清溫膠囊、葵花小兒肺熱咳喘口服液等。「太陰溫病,脈浮洪,舌黃,渴甚,大汗,面赤,惡熱者,辛涼重劑白虎湯主之。」

7樓:旁聽者

學溫病學派理論是錯的,一般很難學明白,自學宜從傷寒論下手。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作為中醫小白,談點體會。我讀中醫書,有一強烈體會,就是宋元之後的醫書,完全是胡編亂造的,完全是巫醫,只有傷寒論等漢唐前著作,才是真正科學。

傷寒論等底層邏輯,中藥是不可能直接治病的,而是通過強化人的自癒能力治病。比如傷風怕冷,古人發現出汗可治好。而中藥如桂枝湯本身是用來發汗的。不用桂枝湯,我們用被子捂汗一樣能治好。

至於什麼寒邪風邪熱邪,什麼五行生剋,什麼清熱去溼,都是胡言亂語的瞎猜,經不起推敲。

研究中醫要分兩步,一是什麼病要用什麼自癒能力。二是什麼藥能強化自癒能力。

比如,乙個人得陽明病,你用承氣湯也可,用開塞露也可,並無什麼差別。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這幾天小孩感冒,一問情況是天氣太冷,零下幾度,晚上運動著涼,平時身體很好,這時裹著大棉襖。怕冷,一摸脈血管跳得厲害,低燒,腦袋難受,一看是寒氣侵入太陽膀胱經。買了乙個麻黃湯成份的中成藥,配一點阿莫西林,一驅寒,一防毒。

第二天就生龍活虎,再膜血管,脈搏好多了,仍跳得快,繼續用藥。第三天基本正常。

中醫哪有什麼濕熱、風邪,哪有什麼五行生剋,都是庸醫杜撰出來的,古人哪懂這些。著涼怕寒,出了汗就好了,於是古人注意到這些,然後用各種方法發汗,慢慢總結出桂枝湯、麻黃湯。如果去研究桂枝湯、麻黃湯藥理成份,研究調理什麼五臟,那麼就是走上了旁門左道。

個人以為,元金時期是國學嚴重倒退時代。中醫出了個溫病派,把中醫害慘了。丹道出了個全真派,把丹道害慘了。

中醫是門科學,不是巫術。

如何正確理解中醫的「寒 熱 溫 涼」?

Boris 目前在了解中醫的這些概念,就目前已知的很多表現來看,這個說法顯然是合理的,也符合生物化學的常識。合適的溫度在化學反應中是個非常非常重要控制因素,況且生物酶催化的反應中,生物酶的活性也需要維持特定的溫度區間,超過和低於這個溫度都是有問題的。而人體維持特定的溫度是靠產熱和散熱的平衡來調節的,...

在諮詢心理學相關人員時,如何應對他們的主觀傾向問題?

看你和別人交流的幾段,我能體會同學有所謂秘密不和你說的原因,朋友同學之類交流類似於閒扯,追求一種氣氛,時而好玩時而尷尬時而感動,主題特別跳,你好像沒法去引申,那個答主其實是建議你先自我了解自我調整,因為人對自己的認知是不客觀的,第乙個諮詢師我覺得是回應不太好,對喜歡的異性有膽怯感其實很正常,想克服然...

新航路開闢時,殖民者如何應對殖民地的病菌呢?

Realistas 殖民者也沒辦法應對病菌,實際上各種疾病也乾掉了不少殖民者,比如最著名的天花,要知道人痘在18世紀才傳入歐洲,英國醫生詹納在18世紀末才發現牛痘能作為天花疫苗,歐洲人對天花是沒一點辦法,只是因為16世紀在美洲定居的歐洲人太少了,顯得不明顯而已,大部分人走個過場,能發點財就回國了。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