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和自由是對立的嗎?

時間 2021-05-30 03:40:53

1樓:桃源悅也

追求「平權」的往往都是平等主義。因為他們是意識到自己處於不利地位,想要從陷阱中爬出來,他們是為了獲得與他人同等的地位,不是為了剝削他人。

追求「特權」的往往是自由主義。因為他們本生具有一定的經濟實力,他們為了獲得尊貴的地位、擴張自己的產業、追求優越於他人的生活,因而反對平等,要擺脫一切限制,運用一切可能的手段追求更高的物質生活,保持對弱勢群體的剝削以消除潛在的競爭對手。

2樓:龍城飛將

平等是非常吸引人的政治概念,以財產平等為例,盧梭等政治思想家就發展出了資本罪惡論、富人有錯論等。其實,財產平等語言背後的根本邏輯是,如何名正言順地分割別人的財產。如果進一步從生物層面去分析,這是存在血緣關係的人類在原始社會分食獵物的習慣的延續。

後來,血緣關係疏遠了,消失了,但這種習慣依保留。簡單說,如果你不會打獵,那麼如何運用手段,不管是言語,還是武力,從而去分食他人的獵物,也是一種生存策略,這種生存策略的延續,到現在就變化為「平等」思想。故,平等不是至高無上的政治價值,它骨子是一種生存策略。

但平等觀念會產生兩種效應。第一,損害了創造財富的動力。必須承認不同人創造財富的能力是有差異的,隨意剝奪他人產權的結果,就是損害增長的動力,進而造成共同貧困。

就像原始社會中,如果打獵的獵手不能分到最大的份額,那麼他就不會打獵。第二,侵害人的基本權益。因為剝奪他人的產權被認為是正當的。

然後就得推選乙個人來主導這種「剝奪」,這種「剝奪權」的不斷擴張,最終就演變為,誰能掌握「剝奪權」,誰就掌握他人的生死。最終結果是,所有人都被主導「剝奪權」者所奴役。

法治用以保護人的基本權益,自由則允許每個人不受他人的隨意干涉,這兩者可以視為原始社會「獵手」的策略。獵手要求能自己主導獵物的所有權,不受他人干涉,由此發展出法治和自由的概念。

由此可見,盧梭等政治思想家的「平等」思想,恰恰與法治和自由,是不相容的,因為這是兩種不同的生存策略的反映。

現代社會的做法是,發揮獵手的積極性,也就是堅持以法治和自由為主導,同時對弱勢群體可以進行救助,但不搞平等主義。相當於獵手分出一小塊肉給不會打獵的人吃,這就是社會福利。但如果把這個做法反過來,那麼獵手就沒有積極性,最後就會都陷於共同貧困狀態。

就LGBT話題而言,它實際上也是一種生存策略,LGBT希望通過呼籲平等,從而使國家政策傾斜,相當於從其他人身上剝奪一部分社會分紅,好用於支援LGBT。但前提是,LGBT必須先當好「獵手」,你用自己的錢去支援LGBT,誰也管不著。但如果不當「獵手」,天天以LGBT性別優勢要求社會分紅,並要求他人強行尊重自己,自然是對法治和自由的破壞。

3樓:冀翼

自由平等的起源

在拙文《善與惡的起源》中,提出人「先天」具有「主視角」的結構(不準確,應該在客觀反思之前主視角尚且不成之為「主」視角,姑且用之)這個結構是先天的,在這個結構中,人是「任性妄為」的,在這個狀態下,他追求的是「快樂」。但是當其他的主體,對他產生了「傷害」之時,他才意識到「他人」也是或有「主體性」(懸置主體性)的存在。他才能夠進行「反思」,跳出主體,巨集觀視角地看待「我」和「他人」,並在價值上姑且放在乙個天平上,等量齊觀。

在第乙個狀態中,我和他人的價值是完全不等價的,所以,在行動上以自我的「快樂」為行為準繩。而在第二狀態中,由於「我」受到了他人因第一狀態帶來的傷害,所以才要思考如何「避免傷害」,才會思考如何制定,人與人之間交往的「準繩」。(甚至這也是法律得以建立的原因,可參考《社會契約論》)

前者派生出「自由」概念,自由是以」追求快樂」為目的而產生的。

後者派生出「平等」概念,平等是以」避免痛苦」為目的而產生的。

所以,自由和平等這一對價值就具有某種「原型價值」的層級。其他一切價值都和它們不在乙個層級上。

這兩種價值,存在內在的張力和衝突。如果一味追求快樂,就不可能考慮他人的痛苦,就不可能把他人放在和自己」等價」的位置上,這是人先天「主視角」結構造成的。如果一味追求「平等」,那麼一定限制個人的自由,對主視角先天結構是一種「逆悖」。

在這兩種原型價值的發展過程中,自由就產生了更多強調差異的右翼意識形態,平等就產生了更多強調共性的左翼意識形態。這也就是左右兩個價值端的起源。

那麼就可以說,人類歷史其實不過是自由和平等這兩種價值觀衝突的歷史,是人類「追求快樂」和「避免痛苦」這兩種價值此消彼長的過程。具體到思想史,就是感性(主觀性)和理性(反思客觀)此消彼長交替佔據時代風氣的過程。

這兩種東西因為人的存在結構的先天性,而萬古不變。所以它們之間的衝突就會伴隨人類歷史的全程,永不終結。

4樓:

在當代社會,「傾向於追求平等」的人和「傾向於追求自由」的人之間的關係往往會是緊張的,但這並不意味著平等和自由本身是對立的,比較能夠確定下來的一點是目前的人們還很難在實際場景中調和兩者之間的關係直到所有人都滿意為止。

對於不同人群之間的緊張關係,一種個人認為比較合理的解釋是:衡量自由的尺度要比衡量平等的尺度來得更加直觀,因此在社會發展過程中,人們對自由的追求要比對平等的追求來得更加沒有分歧,追求的過程也會相對容易一些。那麼既然相對容易的事情都讓長輩們做了,積累下來的資料也比較豐富,留給我們這些晚輩的就剩下比較困難的、比較難達成共識的事情了。

如何看待「衡量自由的尺度要比衡量平等的尺度來得更加直觀」的現象?個人認為要從人們追求平等和自由時候的出發點入手,去梳理這種現象的來龍去脈。

人們所追求的無非就是能夠被感知到、不具有過度欺騙性的平等和自由。然而人們感知平等和自由的方式是有所區別的:「自由與否」能夠作為一種狀態被感知到,通常情況下這僅僅需要人們進行足夠多的實踐即可,但是考察「平等與否」的過程不僅考驗人們的實踐能力,還與附著在「平等」之上的價值息息相關。

當我們在談論「平等與否」的時候,我們各自使用的很可能會是不同的參照物,拿著不同的參照物進行投影,觀察到的會是不同的圖案,人們根據觀察到的不同圖案進行分析,在得出的結論很難找到共同點的時候,共識就很難確立了。

也就是說即使我們有能力將衡量自由的指標壓縮成一維的座標系,衡量平等的指標也很可能會是多維的,多維的座標系自然不如一維的來得直觀。

當我們不斷深入下去之後,也許會發現「傾向於追求平等」的人所扮演的角色會趨近於一位調和者,而不是解放者,畢竟「打碎枷鎖」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這裡不禁要感嘆一句追求平等的過程實在是太難熬了。

不過話說回來,「不容易做成的事情就不去做它」好像不是我們作為地球人的風格,雖然說人們對接下來要做哪個省份難度的卷子這件事情,似乎完全沒有思想準備呢,我們是不是出生時間太晚沒得選擇了。

儘管我們有理由為在追求平等的過程中「不同價值、不同訴求之間相互壓制」的現象感到不安,社會大眾在遭遇動搖社會根基的場景時也會更傾向於避免最糟糕的情況出現,但是相比之下「人類就此止步,整個社會都沒有人再去思考平等為何物」才是最令人感到不安的現象吧。

5樓:

我始終覺得,對自由的爭奪,本質是對權力的爭奪。

所以,當給予弱者更多的自由的語境下,自由與平等是共生的。而當這個自由面向的是整個集體,那麼我認為自由與平等便是對立的。

6樓:有讀青年

沒有自由的平等是監獄,沒有平等的自由是叢林。

從理論上來說,平等和自由完全不矛盾,而且都屬於我們人類發展應該追求的自我解放目標,但是在現實世界中,(在有限的資源下)同時兼顧最大限度的平等與自由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人們所建立的民主社會制度內部往往會顧此失彼,也就是「不得不」為了自由而在平等上做一些讓步,或為了平等而在自由上做一些讓步,所以會給人一種平等和自由矛盾對立的感覺。

但其實在乙個良好的社會中,這二者都應該(應然)得到足夠的保障才對。

7樓:幹豆腐

平等是變化的平等。人和螞蟻絕對不平等,除非一起被撞死,相對於死亡這個標量,是平等的。人和螞蟻所「認為的」更好都有可能被推翻,這叫平等。

人吃的東西注定比螞蟻多這事沒法平等,但是生命本身有同質的地方。比如一切生物由細胞構成,自然給細胞大小一定限制,過大,就不有效,有效就不過大……這也是一種平等。平等可以是一種哲學。

即宇宙雖然不平均但是總傾向於平衡。這種平衡是代替平均的平等。自由我覺得也是個數學概念吧………反正人不是隨機的…所以人必然不是全然自由的,甚至是反自由的。

但是人也需要合理的自由,合理是相對的……看你的目的,所以你的教育決定了你的人生觀,也就決定了你的自由是什麼。所以西方自由是西方自由東方自由是東方自由,雖無邊界但也不完全一致……且兩個可以一樣的錯………

8樓:小田卷博士的球

我認為,自由是有邊界的,自由的前提是互不干擾,而同性戀其實並沒有觸犯反同者的利益,但反同者卻是確確實實地剝奪了他人的利益,這種歧視的行為根本不能算是自由的一部分。。

我不是大神,以上純屬我自己的拙見。

9樓:立如青松

關鍵在於人出生開始就不可能公平,基因,環境不可能一樣,除非外力干涉,然而外力干涉就會損害所謂的自由,最好就是用外力在公平和自由間維持平衡,不偏向哪一方,才是最佳的選擇,正如人體溫度的平衡

10樓:

人與人之間是有差異的。有的人聰明,有的人愚鈍,有的人強壯,有的人弱小。正因為這些差異存在,造成了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是消弭還是放任這些差距,就是平等與自由的對立。

假設一座荒島上有兩個人,食物有限,乙個人強壯且聰明,另乙個人瘦弱且愚鈍。

自由的觀點認為人與人之間是完全自由的的,強者可以自由的對待弱者。因此,強者可以對弱者進行任意的劫掠、支配,同樣弱者也可以這麼對待強者,但誰能支配誰,結果一目了然。

自由是原生的、天然的,自然界的弱肉強食、優勝劣汰就是自由的體現。

在人類社會中,強者和弱者的關係通常是以強勢群體和弱勢群體的關係體現。人類形成的第乙個階級社會就是奴隸制社會,奴隸主作為強勢群體,可以完全自由的支配奴隸的一切。這也是自由的吊詭之處——巨集觀的自由造成了部分個體的最不自由。

自由除了其殘酷性,最大的問題就是人類的生產力發展會放大個體間的不平等。比爾蓋茨年收入可以達到上百億美元,而非洲蒲隆地的人均GDP只有300多美元,是蒲隆地人和比爾蓋茨的個體能力相差3000萬倍嗎?假設乙個農村孩子,辛苦讀書,考上大學,兢兢業業工作,用全部的積蓄+貸款在城裡買了一套房。

而土豪的孩子不用上學不用工作,靠著30套房的收租,幾年又能買一套房。在發達的自由社會裡,早已不是靠著個體能力來優勝劣汰了。

那麼自由的好處是什麼?它是乙個高效的社會關係。

回到那個荒島的情景裡,自由的社會模型是,強者領導弱者,運用智慧型,指揮弱者如何驅趕獵物,規劃如何最大限度的減少食物消耗。

平等的模型該怎樣呢?力量上的差距,強者多獲得的食物應該分給弱者來彌補,智力上的差距,強者和弱者應該有同等的決策權來平衡。看起來很美好,但無數例子證明了,完全的平等是乙個低效的社會關係。

給弱者分食物會減弱生產的積極性,給弱者決策權會增加產生決策的內耗。

所以平等是後天的,只有生產力達到一定水平的社會才能存在,而乙個社會要想自發的形成完全平等,只有在兩種情況下才能做到——生產力極度匱乏,荒島上環境險惡,強者和弱者必須合作才能獲得食物(原始社會);或者生產力極度發達,荒島上遍布食物,弱者和強者都能靠荒島上的資源滿足自己的需求(馬克思描繪的共產主義社會)。

那麼平等的好處是什麼?除了讓弱勢群體更幸福外,另乙個好處就是保留社會的多樣性。

假設這樣乙個場景,還是一座小島,島上土地有限,島上的人靠種植土豆生存,島上的唯一一種美食就是鹽水煮土豆。如果這個島上有人喜歡吃辣椒炒土豆,就會受到其他人的鄙視。

這個例子裡,當島上的人處於耕地緊張的情況下,辣椒占用了本應該種土豆的耕地,吃辣是可恥的作為一條增加了群體的生存率的傳統價值觀,這是正當的。

但如果島上的農業技術發展了,即使種了辣椒也不會有人挨餓,還抱著吃辣椒是可恥的這種想法而去鄙視喜歡吃辣的人,就是一種落後了。相反,正是喜歡吃辣、吃酸、吃甜的人,增加了島上食物的多樣性。

實際上,許多傳統價值觀都有生產力落後時代的痕跡,比如艱苦樸素、比如歧視同性戀、比如生男孩比生女孩好。

「左平等於右自由」是什麼意思,怎麼評價?

述而不爭 簡單寫乙個程式可以驗證下 假設有1000個人,每個人初始有1000塊錢,每個單位時間每個人隨機給另外乙個人1塊錢。經過N個週期以後會發現有些人沒錢了,有些人聚集了絕大部分財富,財富分配按照冥律分布。假如允許沒錢的人借貸,那麼會有一部分人欠上鉅款。如果認為這個遊戲過程很重要,必須要維護這個規...

自律和自由是不是衝突?

喜歡獨處 自律和自由的關係就是自己給自己畫個圈圈在這個圈圈裡蹦蹦噠噠從心而欲不僭越!沒有自律的自由是別人給你畫個圈圈,你不准出去!乙個主動乙個被動!對於你說的熵增熵減這種熱力學的概念用在可變的思維上本來就是錯誤的! 猛獸才會獨行 自律 是自由的前提,自由是 自律 的目的。只有自己充分自律,自己約束自...

所謂的自由是什麼?

曠達 自由是從心選擇,自由是突破陳規,自由是不被物慾羈絆,自由是不被人際規則束縛。自由不是炫耀消費能力,自由不是展示桀驁,性格或是好爹,自由不是遊戲花叢,自由不是目空一切隨意傷害別人。自由是心境。修為到了,單間囚室也自由,修行不到,廣有四海也只覺得負擔。 moving 自由是不被語言文字束縛,父母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