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學術界「近親繁殖」現象?

時間 2021-05-11 23:39:50

1樓:

為什麼學術界會「近親繁殖」?

2.地理區位因素限制了某些高校如果不「近親繁殖」的話,那就等著自我滅亡。

老實說,那些名校博士真的願意去比自己高校低1、2個檔次的學校嗎?那些中東部發達地區的博士真的願意從發達城市到西部和東北落後地方的高校去任教?

現中國的實際是,清華、北大、復旦、上交、浙大、中科大、南大等這些位於發達城市的名校是可以不「近親繁殖」的。但像西部、東北地區的高校不是「遠緣雜交」和「近親繁殖」二選一,而是只能「近親繁殖」,不然就「不繁殖」等待滅亡,因為他們「遠緣雜交」雜不到好品種,或雜到的好品種數量遠遠不能滿足自身的需要。

2樓:陳思

對於題主所說的情況,弊端就是會導致學術圈內拉幫結派,衍生學術腐敗,聯想到官場就知道了。

以下我說的是另一種情況,就是利用職務之便為己謀私利形成的近親繁殖現象,這種近親繁殖是導致階級固化的主要原因,因為它讓上公升通道變窄了。

剛看了《鏘鏘三人行》2016-08-30這一期,其中曹星原老師講到了學術界的近親繁殖問題 。她舉了幾個例子,爸爸媽媽都是博導,兒子是爸爸的學生,兒媳婦是媽媽的學生,然後兒子和兒媳婦都是碩導;還有交換,你的兒子讀我的博士,我的女兒讀你的博士;她還舉了美國的例子,一家六個孩子統統都是讀的哈佛大學,原來他們的父母是哈佛校友或者他們的家庭給哈佛捐了款(,為什麼世襲和金錢就可以得到受優質教育這種影響一生的機會,社會上的不公平無處不在,為何還要把不公平延伸到教育這個最基本的一環?)。

這樣學術界的精英階層就把教育資源牢牢控制在自己手裡,讓其他階層的人沒法分享 ,所以說寒門再難出貴子,你可以高考,你可以考成狀元,狀元完了又怎麼樣呢? 最後資源還是在他們手裡。這就是乙個准入門檻的問題,門檻都不讓你進,日後的發展自然免談 。

當然會有倖存者偏差,而這些倖存者們是經過了激烈的競爭,層層選拔,擁有異常拔尖的天賦才擠進這個門檻的,所以他們往往比靠關係來讀學位的教授子女要優秀得多。這在體制內的單位、公司以及與體制內有利益關聯的公司裡也是乙個普遍現象,農村出來的同事大都出類拔萃,比靠父母關係進來的同事要優秀的多,無論是智力、毅力、膽識或是待人接物等各方面的能力,這些都是有目共睹的。遇到真正惜才的領導還是很容易晉公升的,否則因為沒有後台,只會被當強勞動力和槍桿子使,或者成為企圖通過拼命內捲式競爭上位的奮鬥逼,真不知是幸還是不幸?

3樓:老王

刨去一些黑幕,即使真的是老師所喜歡的所謂好學生,總歸是按照老師自己的知識結構,辦事標準的,老師的標準一定好嗎?未必吧。中國的高校被噴的那麼厲害,可是高校科研的骨幹教授,不都是上一輩人選中的人嗎?

結果呢?

另外,知識儲備,科研思路的多樣性是持續健康發展的必要條件, 不同的人之間才能碰出火花,「近親繁殖」扼殺的正是這種多樣性。

心理學學術界是怎樣看待 MBTI 的?

非心理專業,強答一發。我之前自己研究mbti,覺得測出來好準,身邊幾個人測都挺準的,入伍測試和求職指導也有應用。直到 我認識了我們學校的心理系研究生,還有三甲醫院的精神科醫生,居然都沒聽說過這個測試。後來我就想明白了,雖然mbti正推準確性較高,不代表反推的相似性高,人和人的差異很難用簡單的16型表...

目前法學博士在學術界的就業狀況如何?

風箏 法學就業主要有一下幾種 1.高校教師與科研 法學博士的就業在高校教師和研究領域多一些,這樣才能將自己所學充分發揮,而且很多學校為了引進人才都會有一大筆安置費,工作後年底還有博士補助。2.公務員崗位 身邊了解的一些博士平時應對社會上的考試都沒什麼問題,所以從政的話門檻是很容易的,但博士一般考這些...

PhD的如何克服挫敗感,工業界學術界選擇?

我有兩年時間和你的狀態差不多,當時很抑鬱,自己還不覺得。後來走出來了才一點一點發現自己當年過得有多壓抑。我後來才逐漸知道,組裡其他人表面上和老闆嘻嘻哈哈,但其實都被折磨得夠嗆。我當時以為是我自己有問題。盡早接受自己是個渣渣的事實,臉皮厚點,別在乎老闆的冷嘲熱諷。他說你,你就態度很好的道歉,死豬不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