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之間的審計方法或程式有何不同?

時間 2021-06-01 04:34:59

1樓:羅水筆記

四大各家的審計方法大同小異,因為他們在當地執業,都需要根據當時的法律法規進行。

具體到中國,包括四大在內的所有會計師事務所都需要遵守《中國註冊會計師審計準則》和《企業會計準則》,在這個體系下,具體出來的政策可能會有不同的,但是邏輯和精髓都是一樣。

2樓:

當我去年才知道只有蘑菇家才要寫Memo的時候我是懵逼的……

所以每年忙季的時候花大半時間辛辛苦苦編幾十上百頁的分析性複核備忘錄(全名是叫這個吧……)蒙經理蒙老闆蒙各種人矇到皆大歡喜的,只有我們?!

——————分界線——————

入職面試的時候問過合夥人這個問題,老闆表示:K家的風格是嚴謹和仔細。

嗯後來我發現了,真是。

曾經因為乙個大專案從另1/3家轉過來了,我們挖了個該1/3家的to-be manager過來。

然後在參考該項目前一年該1/3家的審計報告時,歡快地發現各種前後對不上數、數字後面少了個萬單位、錯別字等等等。

這位to-be manager表示:「哎呀我們當時就覺得做報告那個人不靠譜呢~~~」

在場曾經因為對報告草稿沒發現乙個標點錯誤被經理Q到大氣都不敢出的某人淚奔……

蘑菇家從上到下都是這種風格,偶爾碰上個風格奔放點的老闆,下面的M和SM也都是戰戰兢兢不敢踰矩。所有的審計程式都要按照KAM走,所有的注釋都要寫明ref,所有的問題都要解釋個好幾十頁。最後保證是有了,但是真心有點沒效率。

所以真心希望大佬們這些年能改改思路,沒有RoMM的地方,真心不用摳那麼細的……

3樓:

這個怎麼說呢,並不是說不同的事務所的審計程式不同,只能說是核心審查角度不同,而且就算同乙個事務所,同乙個專案組,不同的人員做事風格也是不一樣的

4樓:張宇鵬

說下D記。

風格偏細確實。內控測試和實質性程式會衡量,標準是不影響審計質量下的樣本數量。

前年開始樣本量有最高限制75,所以壓力還好,不過有兩個方向一起的,比如收入,就得double了。

這其實和D記的客戶普遍比較小有關,金額不大而且業務也不複雜。

風險都是由經理把握的,會安排重點審計領域。其他的金額不重大性質不複雜的按程式走就可以。不過是要有細節測試記錄的,日期,發票號記賬憑證號,放飛機弄不好會被查出來的。

Memo這東西是要的,和EY差不多,只要說清楚差異就行。

審計系統我覺得D記除了同步比較麻煩,還是挺好用的,有勾稽的across references,做起來不用那麼費腦子,底稿準確性也比較有保障。

其實如果不是中後台有點糟心,我覺得四家都差不多……前台業務尤其是一些程式安排,比如函證中心,是能感受到其合理性的。

5樓:

不是很清楚其他三家

截止目前覺得P家的審計方法比較重視風險評估審計系統內部關於風險評估的非常多

2023年開始推出了smart documentation將風險評估過程模板化 checklist化雖然大家很不習慣但是看起來還是一種進步

對於實質性程式這個因專案而異

總體來說P家沒有對實質性程式有太多的苛求

正規的專案的話內控一定會好好做然後實質性程式按步驟做足就可以了小專案內控做不了太多 ICM提出來以後實質性程式會做的細一點總體還是把著重要性水平這個坎

2023年推出的兩步法將抽樣上限壓縮至70筆(不含針對性測試)但是這個兩步法是有條件的五個條件以前年度無錯報通過函證實現中等保證水平 blabla

如果不滿足就得繼續做針對性測試+非統計抽樣多少筆就聽天由命吧其他的不展開了

兩個字總結的話

我覺得P家的風格是務實

6樓:

每家寫進各自標準的審計程式肯定都是經過當地監管部門審核過的。比如美國有PCAOB和AICPA。所以不存在不同審計程式導致質量差異很大的問題。

至於具體的執行過程中需要職業判斷的地方太多了。別說不同事務所,就是同一事務所遇到不同合夥人、不同專案,都會有各種差別。

哪些原因讓人離開四大會計師事務所?

Reinhardt 時隔五六年,終於輪到我回答這個問題了。首先和大部分答主不太一樣的是,我在四大的諮詢業務線,不從事審計鑑證業務,而且一開始承擔的工作內容就比較有趣。在四大,我花了一年半從C公升到SC,又花了兩年promote到M,Consulting是A C SC M比起其他的確實要多幾年 成為當...

在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幹審計究竟學的是什麼?如何能夠更加有效的提公升自己?

東奧會計線上 四大審計工作的本質是基於對歷史的分析,研究企業過去一段時間內的財務狀況,出具一紙報告。但是只要有心,不拘泥於審計程式,能夠主動思考,就能從歷史中學到更多。比如學習到數字背後的商業邏輯,看懂不同行業背後共通的道理,能夠跳出現象看本質,找根本性的解決方案,可以說是非常寶貴的經驗。如何更加有...

德勤 普華永道 安永 畢馬威這四大會計師事務所,有什麼區別?在吸引人才方面各有什麼優勢?

其實,真沒多大差異,工資第二年開始差幾百塊不等,都是吃人不眨眼的資本家作風。你別信哪家說自己people first 你別人哪家能work life balance都是宣講會唬人的 你問說這話的人自己信嗎 經濟下行,業務減少,local所低價搶活,老闆的日子都不好過,每年還給你漲工資,收費卻低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