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遊到海水變藍》是一部怎樣的紀錄片?

時間 2021-10-26 17:36:08

1樓:

在西方解構主義橫行的當今

反巨集大敘事似乎成為人們的口頭禪

當一些人哀嘆文學已死

賈科長反其道而行之

以文學家的視角

將乙個個情緒摁進乙個村莊

再摁進乙個【時代】的巨集大主題裡

順便用自己辛辣的鏡頭語言

諷刺了一番時代的海水從黃變成藍

連一絲灰暗都盛不下,只能盛下光明

2樓:林遠之

有幸參加《一直遊到海水變藍》的阿那亞特別放映。

以下內容有劇透。

紀錄片的開頭是一段幾乎沒有給我留下太多印象的老人的敘述,酷似我患有老年痴呆的外公在耳邊反反覆覆絮叨著他的童年往事。聲音空洞乏力,卻能感受到他在盡力表達著什麼。

它成功勸走了一小部分觀眾。

接下來進入作家馬烽女兒的回憶,她說父親走上文藝道路是因為無意描繪的一幅畫。

賈平凹老師追憶了作為大家族乙份子的艱苦時光,曾經因他老爸被打成右派而找不到工作,最後卻機緣巧遇地走上了原本計畫的大學之路。他告誡年輕人可以寫詩,但不能把生活過成詩。

俗世生活,詩意點綴即可。

余華老師一如既往的黑色幽默。他的開場是在蒼蠅館子裡聚精會神地看手機,鏡頭拉近,是在看他最愛的足球比賽,余華老師一聲情不自禁地「喲」表明中意的球隊失分了,引發了觀眾的哄笑。

他關於太平間的印象,不是冰冷,而是燥熱天氣中難以企及的涼爽。鏡頭轉到另一處蒼蠅館子,他在單薄的桌板前憨憨地笑著講述自己被退稿的經歷,接著講述自己第一篇稿子被《北京文學》接收的經歷,最後講述自己被約稿的經歷。這三段僅僅幾十分鐘的描述中,包裹了多少的心酸與無奈呢?

想必他是經歷了無數個懷疑自己的日日夜夜吧?

幸好,懷疑沒得逞。

最後採訪的作家是梁鴻老師。她提及久病在床的母親仍然不自控地掩面哀嘆,形容母親像是陰影般的存在。

這一比喻我母親也說過。我的外婆因生了太多孩子導致肺部有疾患,常年無力地歪倒在床上。母親說幼時耳邊總迴盪著外婆痛苦的哼哼唧唧聲,似乎要將痛苦傳染給她。

後來母親長大了,離家了,終於不用聽到那令人心煩的背景樂了,沒想到不久外婆就去世了。

她是乙個陰影般的存在,可光同樣存在著的吧?當陰影消失了,光也不復存有。

梁鴻老師提到同母親般操勞奉獻的長姐,又提到母親去世後他們兄妹幾人合力氣走的苦命的繼母。若干年後,她父親去尋繼母,兩人一見便抱頭痛哭。

我的母親說她認識外公娶外婆之前休掉的阿婆,已在別處為人婦,生活過得有滋有味。想必阿婆現在回想起來,應是慶幸被我外公休掉了。

如此應了曾仕強老師說的一句話,發生的都是好事情,只是有時需要回頭看才知道。

紀錄片的最後,是余華走在海鹽縣的海邊。他說,小時候總聽說海水是藍的,看見的海水確是黃的,於是他想游過去,一直遊到海水變藍。說完這句話,影片結束,片尾字幕徐徐向上。

整部紀錄片,讓我感覺充斥著乙個偶然的共性。賈導說他拍紀錄片的目的是為了留住村莊的故事,因為村莊,滋養了一代作家。而我在村莊的背後,看到了他們成為作家的偶然性。

如果馬烽老師沒有臨時起意描摹,賈平凹老師沒被意外地選上工作,余華老師沒有嚮往文化館的悠閒工作,梁鴻老師沒有在生完孩子後產生心理的空洞,我想因此會少了許多引人共鳴的文字吧?

這麼看來,人人皆有故事,人人皆是作家。不同的在於,乙個契機。

放映結束後,是乙個小時左右的對話,賈導、梁鴻、梁鴻的兒子均來到現場。我不禁感慨時間的力量,拍攝時梁鴻的兒子十四歲,兩年一過,簡直變了個人似的。他身上有一種00後共有的氣質,那是認定我是很獨特的人。

而前面幾代人,我們都是在努力證明自己的獨特。

對話的內容在我的腦海裡不甚清晰,倒是最後的觀眾提問更有意思。比如第乙個觀眾很挑釁地問,每個作家的轉場都插入素人用不標準的普通話的朗讀,這種表現難道不尷尬嗎?而最後乙個觀眾提問前先著重強調了自己年齡很小,我不太懂這點與紀錄片本身的關聯性。

不過,賈導解釋的片名非常到位,「一直」是表達一種不通順,不暢達的狀態,「遊」表示向前的動作,「海水變藍」則代表理想的狀態。

不僅是四位作家,我們都會一直遊到海水變藍。

3樓:

是一部讓我可以在其中休憩的電影。

我在網際網路公司廣告部門工作,最近季度末衝刺業績,加上雙十一快來了,工作特別特別多。我每天早晨7點起床,8點出門,10點到公司,開工後一直工作到晚上9點,中間基本沒有休息時間,吃飯也特別快速。有時候9點還打不住,揹著電腦回家繼續工作到後半夜。

回到家裡,我老公會給我準備水果吃,我也會跟他說說話,跟狗子玩玩兒,但我的感覺會非常遲鈍。第二天睡醒,我自己起床衝咖啡時,由於休息了一晚上,精力有所恢復,我才能發現一些昨晚上沒有注意的家裡的細節,我才能感受到昨晚上忽略的一些事情。可見工作一天以後,身體和腦子都多累啊。

今天也是,我坐在回家的車上,就很麻木地看著外面,腦子裡突然想起了這個電影。影片中出現的詩,我一句也想不起來了。余華說了好多有意思的話,我卻只記得四隻燒雞。

但想著這部電影的時候,我覺得我的腦子在休息。

作為普通觀眾,其實不明白為什麼這個鏡頭接住那個鏡頭,為什麼一位講述者的章節裡插入好多素人的面孔,為什麼要讓素人來念詩,為什麼選擇了這三位講述者而不是蘇童,西川…

但它有自己的節奏,我覺得看這電影就像在讀一首詩,有乙個接乙個我不明白的意象,不過沒關係,我可以跟上它的節奏,我已經在一首詩的節奏裡,我麻木的魂魄就可以因此得到休息。

其實梁鴻的兒子跟著媽媽說河南話的時候,我沒忍住流了眼淚。映後沙龍時,是歐陽江河和觀眾聊天,我有點想問,為什麼我聽到王亦梁講河南話會流淚呢,但我沒好意思問。

有個觀眾問的問題挺好的,她說,海水變藍之後會怎麼樣呢?如果海水沒變藍,又怎麼樣呢?

哈哈,nice~

4樓:小飽

不是很賈樟柯但是還是不錯的一部電影科長依然是想講普通人普通事但是有擔心普通人講不出來有感染力的手法因此找了從家當然可能也有點夾帶私貨的小心思但是觀眾都熟知這些作家所以在他們講這些小事時候觀眾總想去過度解讀有點跳戲還有不怎麼喜歡的鏡頭正是網上宣傳的那些鏡頭比如麥子田那裡海那裡真實感不夠很不賈樟柯當然這些是個人喜好影片裡很不錯的鏡頭也很多汾陽的老舊對比車上的小孩站台裡的鏡頭與現在的鏡頭這些直戳淚點還有西安火車站的那段等車的人的特寫還有很多超現實主義的手法針不戳功力深厚最後梁鴻那段帶兒子說河南話那段yyds 開始時候兒子很抗拒但當梁鴻帶著兒子說的時候兒子明顯是會說河南話的應了那句生在這裡一半死在了這裡

5樓:長河

一時興起去看《一直遊到海水變藍》。在我理解裡,這部紀錄片的主題在於,可以把看似複雜的生活還原成最簡單的要素:吃飯,愛情,血脈,故鄉。

簡單讓人覺得浪漫,也能讓人勇敢的去面對新的生活和時代。

我覺得這個題目起得並不好,雖然可能會符合生活時代的變化和發展,但是在如此強調土地文明和土地文學的主題下,強行用餘華這一句話顯得有些過於文藝了。

6樓:木易movie

作家賈平凹看完這部作品之後對賈樟柯導演說:「人類最大的問題,是情感問題。」

看《一直遊到海水變藍》,肯定有人會笑,尤其余華那一段,他的風趣幽默與自然灑脫,能夠帶來最紮實的快樂;肯定有人會哭,關於故鄉、村莊、親人、艱難時刻的經歷、不敢觸碰的內心疼痛,歲月的變遷中,有些悲傷難以簡單概括,卻能夠通過他人的講述觸動到心弦。

比如馬烽女兒談她的父親,比如賈平凹回憶年少的經歷,比如梁鴻提到她的母親、父親、姐姐時一度的哽咽,這些作家身上的人生經驗與內心情感,看上去和我們觀眾毫無關係,卻又總有一些時刻會共情到我們的內心柔軟處,進而產生觸動。

《一直遊到海水變藍》是浪漫的、詩意的,它當然關乎文學與電影,但又不侷限於文學與電影,而是會在特別真實的人物、鏡頭、朗讀中,傳遞出很現實的核心:面對生活的時候,無論歡喜還是悲傷,我們都要在生活的大海浬一直遊,它包含了我們與故鄉的關聯、包含了我們與家人的牽絆、包含了我們對人生的體會,更包含了人類個體與時代的關係。

這部紀錄電影有很多鏡頭對準了主要人物之外的面孔,多數是臉部特寫,看起來是「多餘」的,但實際上卻展現了文學或電影等作品的核心:人。

也許視聽表達層面,賈樟柯導演的這部作品沒有以往故事片那麼能給人驚喜,甚至因為有大量空鏡頭與採訪敘述而顯得枯燥乏味,但當你耐下心來,用心去體會每乙個鏡頭(臉龐、村莊、勞作的身影等等)、每乙個講述者所敘述的內容,就能夠收穫到情感或思考方面的共鳴。

笑也好,哭也好,賈樟柯導演的這部作品一定能讓觀眾找到屬於自己的一些時刻。

我們的人生與時代到底有著怎樣的關係呢?

每個人不同的情感經驗,會有不同的答案。

就像前面賈平凹老師說的那句話那樣:「人類最大的問題,是情感問題。」

餘音繞梁,讓人不禁想去蜂巢劇場百來公尺之外的阿那亞海灘邊看海聽濤。

一直遊吧,一直撲騰吧,向著生活的大海。

7樓:這個三六不太六

賈樟柯的鏡頭,像乙個攝像頭,鏡頭面前的東西不像是被編排過的,沒有表現,全然真實,這種真實包括了被採訪者鏡頭面前帶有的一點點緊張感和一部分掩飾,像是本雅明提到的「靈光」。

一關於內容

開場是在賈家莊吃飯的一群老人,這些老人和電影裡展現的幾位作家展現的面貌並無實際上的區分,或者說每個人都有十分不同的面貌。逆光拍攝的鏡頭,噪點有點多,特寫居多,每個人的表情都很具體,他們並不是空鏡或者配角,幾位作家只是他們中被重點採訪的物件,並不是抽離出來的人。之後的車站前,牌桌上的人都是如此。

二馬烽昔人已去,故沒有正面描寫。只通過賈家莊的村民,他的女兒去描述。村民眼裡的他並不是作家,女兒眼裡的他是作家父親。

三賈平凹

敘述的很真實,但也感覺有所保留,當然,也或許是時間過去太久,記憶不那麼真切。

四餘華給我的印象最深,他對如何走上作家道路的歷程記得很清楚,但並不強調,好像只是乙個工作的選擇,從牙科醫院到文化館,僅此而已。電影院裡的人會在這一段發笑很多次,笑得很真誠。

五梁鴻在電影裡,她是女兒,是母親,是妹妹。是家庭關係中的一員,是當時不富裕的年代和鄉村中的乙個人。

六念白我喜歡裡面讀的環節,鄉野裡,一位村民的手裡是鋤頭,是叉子,是書,念的是文字。這是這場紀實電影中最具有表演性的部分,也是電影裡為數不多與文學直接產生聯絡的部分(另一部分是呂梁文學季)。我喜歡這一部分。

七章節電影用章節的方式來銜接,一共十八個。每一章節都是一件簡單的事或者人,但也像一首詩的名字,吃飯、生病、戀愛、父親、母親、姐姐......

八電影院

我是晚上十點三十五看的電影,影院人不多,百座的小影廳裡大概有十幾人。我不喜歡人太多,但也希望有人。

九說電影說的很多,我無法用文字精準的寫出來,但其實也沒必要寫出來。如果有一天我忘了電影講了些什麼,我再看一遍就好了。

這好像也不能算影評,但我也不知道算什麼,反正就這麼寫了,很多東西發現確實感受的到但是寫不出來,但也沒必要都寫出來,我是觀眾,不是做影評的人。庫哈斯寫城市用的是城市的結構,那寫電影其實也可以用電影的結構。關於標題,讓我想到在侯孝賢的《冬冬的假期》中我很喜歡的一句台詞「他以為牛掉了沿著河去找說要找到大海 」。

如何評價賈樟柯新電影《一直遊到海水變藍》?

Lela 是被這部電影的名字吸引走進電影院的,看起來充滿詩意且浪漫,又講的是鄉土故事,所以期待值還是很高的,看完只能說不是一點點的失望。如果說詩意的筆觸就是不斷出現的路人讀詩,或者大量繁雜且弱關聯的路人剪影,那還不如踏踏實實的講好乙個鄉土故事。我想賈導只是厭倦了之前的敘事套路,又或者已經不想取悅觀眾...

一直一直單身是種怎樣的體驗?

安安 很簡單,感覺自己會永遠永遠單身下去。單身越久越不會愛,越害怕愛,也會害怕被別人愛,所以會一直單身。還會變的慫,可能愛情出現,也會慫著不敢去試探,去感受和嘗試。除了對自己和至親的人,懶的付出關懷和精力,漸漸變成大齡單身人士。怎麼說呢,只能抱緊自己了 我算得上一直一直單身吧,平常都是獨來獨往的,沒...

你覺得《邊城》是一部怎樣的作品?

勿忘晴空 讀邊城這本書,是在幾年以前。初讀時覺得對於乙個十五 六歲的我來說略顯乏味。畢竟這本書沒有明顯的戲劇化矛盾,缺乏一點引人入勝的情節。幾年後重拾起這本書,便發現 這才是這本書真正獨特而又有魅力的地方。作者沈從文說 這是一種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的確,書裡 我看到的就是一種純粹的 善良而又缺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