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賈樟柯新電影《一直遊到海水變藍》?

時間 2021-10-15 14:34:26

1樓:Lela

是被這部電影的名字吸引走進電影院的,看起來充滿詩意且浪漫,又講的是鄉土故事,所以期待值還是很高的,看完只能說不是一點點的失望。

如果說詩意的筆觸就是不斷出現的路人讀詩,或者大量繁雜且弱關聯的路人剪影,那還不如踏踏實實的講好乙個鄉土故事。我想賈導只是厭倦了之前的敘事套路,又或者已經不想取悅觀眾,只想給自己拍個同學錄罷了。

一直遊到海水變藍的隱喻很美,賈樟柯鏡頭下的普通人很美,但我坐在影院,沒有泛起一點鄉愁,哪怕拍的是我的家鄉。

吸引我來看的海報

2樓:波哥日記

過程有點難熬,但不認為不好。原以為是一部分人的文化苦旅合集,卻不想被隱藏的段子手余華老師笑cry。插曲《Time to say goodbye》,譚維維的翻唱是點睛之筆。

3樓:

觀眾的錢太好賺了,這就和《24城記》《海上傳奇》兩部宣傳片一樣,都是找了一大堆名流,走走轉轉說了一大堆矯情的故作高深東西,還不如去看許知遠的《十三邀》。皇帝的新裝

4樓:南方小島

影片中插入的梁鴻兒子的那一小段採訪在我看來很妙。就像我聽自己父親說自己小時候吃不飽飯,讀完大學都靠人接濟,會覺得是難以想象的事情。他想向自己爺爺提出的兩個問題其實是很直接真實的:

「你很飢餓嗎;你不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嗎?」

這兩個問題其實我們這代人對於老一輩人都有的困惑,對於我們來說吃不飽飯其實一件比較難以想象的事,沒有生計的困擾也讓我們在某種程度上脫離的生活本身,我們的許多想法和慾望其實很大程度上建立在了時代給我們的幻想之上。

在被要求用河南話介紹自己的時候,其實男孩是不情願的,一是因為時間太長遠已經忘記二是因為可能說河南家鄉話並非是一件非常「時髦」的事情。最後是在母親的引導之下說出的,鏡頭此時給到了母親梁鴻,相比於兒子梁鴻在說河南話的時候是一種隱隱有著尊敬的態度。我覺得這是對生活、故土、時代的尊敬之心,對於孩子來說或許是值得好奇的父輩的故事,但是對於母親來說確實生活本身;是時代留給自己的烙印;是在黃色海中的游到藍色。

對於父輩來說遊到海水變藍或許是等待命運將自己送到哪乙個岸邊,但是對於我們來說遊到海水變藍其實也變成了乙個更為開放的命題。

5樓:lininin

其實因為種種原因,一開始睡了半個小時,再醒來已經錯過了賈平凹的部分。

我不太懂拍攝手法,只不過從我這個外行人的角度來說,整個敘事的畫面稍顯凌亂。

這些作家從鄉土中出去,去往大城市,在漂泊不定中尋找自己的歸處,又發現再也回不去曾經。

最開始的中國是乙個鄉土社會,城市是人類造出來的。收穫季節的麥田裡,忙碌的老農變成了轟鳴的機器,我們不停的在現代化的路上一去不返,卻很少有人回頭看看我們究竟丟下了什麼。

現在繁華的都市,幾十年前可能就是稻田,我們腳下的水泥路曾經是農夫赤腳走過的泥地。在城市出生的人無法共情,在物質的豐腴下人們無法想象前人的苦難,也無法想象鄉村的情景。

城市太快了,快的讓人忘記了如何慢下來。

就像是影片最後梁鴻的兒子被問到:「有沒有什麼想問外公的話嗎?」

他先是沉默,然後羞澀的笑了笑,有些不知所措,然後問出來了這個問題。

「我想問問他,在當時有沒有想出去看一看?有沒有什麼想去的地方?」

一瞬間我覺得特別諷刺。前面梁鴻描述的她曲折的童年,早逝的母親,困頓的父親,辛勞的姐姐,而他的兒子問出來這個問題。

何不食肉糜?

最後,梁鴻一字一句的教自己的孩子用河南話說自我介紹,那個孩子的臉上是一種不知所措的羞澀。

這是乙個集體的尋根的旅程,由這些文人提起,企圖在這個漂泊的時代找到人們和過去的最後一絲聯絡。

但是這注定是徒勞的。

不過,留存這些記憶的人,好在不會太過迷茫。

因為他們知道,海水總是藍的。

6樓:我就看看

什麼人都能看電影,什麼人都能評價電影的時代裡,能拍出這電影的人有這麼乙個,能讓能拍出這電影的人拍出這電影的人就這麼幾個。

7樓:蟬鳴夏日囀清秋

獨自去看了《一直遊到海水變藍》

賈平凹很嚴肅,帶有一種距離感和不真實感。

余華很幽默乙個真實的,立足於生活的普通人,而文學又使他不平凡。

梁鴻很感性,動情時十分美麗,她與父親,姐妹,兒子的溝通讓我感覺到一種力量感,一種破土生長的生命的力量,真正讓我體會到故鄉是一種情感聯結。她教兒子河南話的那一段催人淚下。故鄉,遷徙,親人,遺忘在時光的縫隙裡,遊走停放,拉扯著人繼續生活。

我很愛余華在海邊說的那句話:一直遊,遊到海水變藍。很浪漫,還有點生活哲學的意味。

一直游下去吧,直到海水變藍。

8樓:再會如月零三

#《一直遊到海水變藍》

首先是群像。柔光照射下的吃飯群眾,平鋪視角的西安站群眾,行走著的梁莊群眾。樸素的毫無吸引力,但又想起周國平「不出聲,不張揚」之理。

甚至開始觀影的時候充滿疑惑,不過低開高走之勢躍然,所謂「佳境漸入」。

其次是視角。不同於很多記錄片、訪談片的第二視角敘事,《變藍》採用了第三視角,受訪者以側坐回答採訪者,與觀眾無過多眼神交流。對於採訪者,使用牆壁作為阻隔視野的屏風(如賈平凹章),或使用鏡頭的邊框阻隔採訪(如余華章)。

莫名回答著「作者使用第三人稱敘述的好處」,又不由覺得有趣,彷彿是故意營造的疏遠感,朦朦朧朧,也是故鄉與現實的距離,大家與觀眾的距離。

再次是旁白。乙個是在每個部分後的「句子」,乙個是在《聲音》章節中,呂梁文學季上每個作家的發言。用快門輕擊配合閃光燈效果的轉場運鏡,也許這樣的「聲音」是一連串孤獨的瞬刻,來自不同背景、不同履歷,這些關於鄉土(當然不應是鄉村土地的廣義,而是故鄉土地的狹義)的聲音的意義浮現,然後在轉場後消失,浮現又消失。

另是鄉土。總認為,人怎麼「活著」、人的情感如何表傳遞,應該是要比文學本身、電影本身還要重要的表達。賈平凹的鄉土故事並不吸引人,反對生活的「詩化」不解,引入其女淺淺更大跌眼鏡;余華的時代故事更為接地氣,從「死亡是冰涼的夜晚」到「被海流困住」,不可否認,其在心目中文學的地位還是不可撼動;關於梁鴻,訪談時候幾經落淚,凸顯鄉土的意義是「家人」,最為精彩之處屬最後的鄉音教學傳承,最為無語之處是緬懷父親時鏡頭切往懸掛著的白襯衫,私以為放置空衣架會更加耐人尋味。

最後是余華。到底什麼寓意著「變藍的海水」?為什麼在講完梁鴻的故事之後又把鏡頭切回駐足海邊的余華?

只感覺謝幕時候的海水拍擊海岸的背景音,雜亂又有節奏。讓我不由得想起家鄉的海,那天傍晚的海。

可能我們就是一直走在這樣的海邊,像余華等著2023年底來自北京的時來運轉的一通電鈴一般,隨後便出發,出發,一直游到了海水的變藍。

9樓:莊周夢蝶

除了不好看,沒有別的缺點。我雖然看不懂,但我大為震撼。我能理解他們對家鄉的熱情,特別是最後梁虹教她兒子說話那段。

家鄉(鄉村)已經逝去,苦難讓她成長。新時代年輕人不能理解(也不太需要)這份感覺就有了結尾那突兀的一幕,在時光的洪流下,其實誰也沒有錯。電影不好看,但也有所共鳴,像是語文課上那些枯燥的課文。

10樓:灰茉莉

偶然間刷到五條人的推薦,加之之前看到賈樟柯說「我真正獲得故鄉,其實是因為離開了它」 深有感觸,今天下午去看的,影廳包括我在內只有三個女觀眾。沒想到電影講的就是人與故鄉,確實能讓我這個從廣東小城鎮來到北京的人帶來一些情感衝擊。

電影開頭的雕像以及反覆被攝入畫面老人們臉上的溝壑,讓我想起了在離開家鄉的大巴上看見的大山,那是讓我的小城悶熱潮濕的嶺南山脈,來到北方之初覺得特別舒服乾爽,但是很快就開始在平原大風裡想念一年四季都是墨綠的廣東。真真是,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吾心安處是吾鄉。

電影裡面幾位個作家對自己生活的描述給人不同的感受,其中最能共情的是梁鴻,她反覆說「這個事情不能提」,我和她一起流下淚來,影院裡能聽見後面觀眾的啜泣聲。

現代的年輕人和這些作家一樣,多少抱著逃離故鄉的想法來到大城市尋求更好的生活,然而將自己抽離到乙個旁觀者的位置再回頭去看故鄉,剩下的只有對隨著年齡增長和親人故鄉之間「不能提」,提就要泣不成聲的眷戀,還有由梁鴻兒子對母親提到那條河變遷的轉述,轉而想到故鄉變遷,十年水流東十年水流西的感嘆。

余華說自己被海流帶到四十里外再赤腳從海灘走回來,又何嘗不像我們被生活卷攜最後又回到生命起點的處境呢。

只不過我們還是想一直遊,遊到大海變藍。

11樓:方不知

不管有多少欲言又止都無所謂,紀錄片就是記錄,就是表達,既然是記錄,既然是表達,自然就包括這種欲言又止。

正好前段時間看《鄉土中國》,我想我們一直缺失的語境就是土地,故鄉的土地。但如果假想上即將或早已脫離土地的一代人,剩下的究竟是什麼?

想來是支離破碎、難以觸控並漸漸消散的回憶與歷史。

那將是很久之後的事,也是已經發生以及仍在發生的事。

我總想到現代性的問題,土地自然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但對中國人來講,想來是最核心的一部分。

不消說所謂農耕文明,即使改革開放前後的中國,仍舊是地緣、血緣的中國,即使在高速流動的當下,這種關聯仍舊深深烙印在我們的生活中——想想春運,想想當下的中秋,想想從古至今的明月下無數文人墨客、螻蟻人民的思鄉情結,故鄉,故鄉的土地是我們最為根本的根基和歸屬。

但從另乙個事實看,這種關聯也在漸漸淡化,所謂年輕人不願遵守的傳統,既是一種非常需要、非常適時自我的表達,也是一種傳統的沒落。

如果拋去這種傳統的歷史意義,那它將所剩無幾,但偏偏我們的很多記憶、文化、血脈都在這種傳統中。當這種傳統不合時宜,無法與時俱進而被時代所拋棄後,當我們在當下及遙遠的未來回望時,我們能回望的是什麼呢?

是巨大的、空曠的城市,是現代性中的疏離、孤獨與多元帶來的迷失、失落。

現代性自然有其優越的地方,但在這種優越中如何平衡過去,仍是一件難以解決的問題。

也許在很多人眼裡,這根本不是問題,但總有一些人,會覺得這是問題。

紀錄片裡的四位作家,即使是非常有趣的余華,也都提到了故土的屬性。

要回去,要回望,要回想。要一直遊到海水變藍。

因為在那裡,有一種確定性存在,這種確定性來自土地,來自故鄉的土地,來自過去,來自我們共同的往昔。

但故鄉的變遷也不言而喻。

這種變遷導致我們無法遊到「海水變藍」。

就像梁鴻的兒子一樣,他遺忘方言是一種再正常不過的事,一如紀錄片開始記錄的村莊與城市的變遷一樣。

但正是這種正常,讓我感到巨大的惶恐與孤獨。

我感覺自己變成了余華口中的自己,一直在遊,但怎麼也遊不到海水變藍的地方,只能順著海流,默然向前。

如何評價賈樟柯電影《小武》

風繼續吹 儘管鏡頭畫面都很粗糙,但總能勾起人對那個年代的追憶。那時縣城的生活,苦 辣 酸 甜。小武在那裡躊躇滿志,在那裡失魂落魄。對邊緣人物的描述,從未停止。在現實的悲哀裡,道出了人性的善與惡。今天我們身邊可能仍有千千萬萬個小武,或許不在物質的泥潭裡掙扎,卻在精神層面空虛著。經濟發展帶來的,是對人情...

如何評價賈樟柯電影《江湖兒女》(Ash is Purest White)?

xxc5577 昨晚看的沒有大家說的那麼好.當然也沒說的那麼差,還是可以!以為禁慾幾年 萬念俱灰的女主會主動個摩托司機來一發,褲都脫了!女主挺好看的真的!電影蠻真實寫實的男主愛面子的女主比較實際想過日子!有點醜的那個大學生的妹妹應該沒有和男主在一起。男主可能覺得混的不好所有拒絕和女主見面。哎挺好的女...

如何評價賈樟柯拍攝的短片《來訪》?

wudage 還是賈導的味道。特別是最後乙個鏡頭,讓人回味無窮。按我自己的理解,在人潮人湧的鏡頭裡,每個人都用一種渴望的眼神看向前方。這個鏡頭是通過影片中的放映機展現出來的,賈導身為電影人,以這種別樣的方式來展現每個電影人的憧憬。疫情給影視行業帶來很大的衝擊,每個電影人承受著巨大的壓力,他們也是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