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是什麼?什麼構成了現實?

時間 2021-06-03 07:07:41

1樓:

若說生活是一場夢,夢裡你所見的就是夢裡的你所認為的現實,構成它的就是夢中你的意識吧。若說清醒時的你問自己什麼是現實,那只能說你相信的就是現實了吧。若沒有意識,但是一具肉體,要如何感知世界?

無法感知,世界於這肉體何異於不存在?一切都只因人的意識而對個人有意義與價值,意識便是現實,意識構成了現實。一方謬論如此

2樓:於世知

現實是什麼?什麼構成了現實?

現實是乙個詞。且這個詞表達的意思,包含對非現實的否定。即人如果沒有意識到非現實,還會有對現實的認識麼?

不會。因此,這個詞出現的時候,意味著已經有了兩種性質不同的意識內容,並被劃分為一種是現實,一種是非現實。

從意識直觀的物件來看,若直觀物件存在,包括外在事物和內在體驗的直觀,那麼會判斷為「是」,什麼時候會把直觀物件劃分為現實或不現實呢?始終不僅僅是意識物件是否存在,即是不是的問題,而是有乙個人自身的判斷與區分在裡面。因此,關於直觀物件,說現實與否,不是乙個真確或說相對客觀的表述。

而是有人自身的對於物件的,乙個判別方法在裡面。

當並非出於是否,而形成的乙個判別方法,這種判別方法顯然不是為了更真確認識外界,而是為了讓人自身對某種東西有乙個更明確的認知。現實與否,更多的,便是指形成這樣一種明確的判斷與認知。什麼樣明確的判斷與認知呢?

捨棄非現實的。即此時人的意識內容出現了兩種不同的性質的存在,一種被認知為現實,一種被認知為非現實,並且當強調現實時,其實意味著給出了乙個判斷與選擇,即現實等於捨棄非現實的這樣一種判斷,現實就是指一種否定性判斷。是針對意識裡的內容裡存在卻不滿足某種標準的這樣的內容的否定性判斷。

那麼現實這種判斷否定的是什麼呢?外在事物與內在體驗,涉及到的判斷更多是是與否的判斷。總不能說一棵路邊的樹不現實吧?

做夢這種現象不現實吧?因此這種否定性判斷,不大涉及這種事物存在的是否判斷。在生活中,從它的應用經驗來說,更多涉及的是對人自身的行動與認知的評價與判斷,即重視人行動與認知所可能的目的與產生的後果。

在這種情況下,現實相關聯的是人的意圖,意圖所可能產生的行動,行動自身,對這三者是否會對人自身產生利益的一種判斷,同時包含對這三者中不能對人自身產生利益的存在的否定。

所以總的來說,現實有兩層意思,一是涉及到一種判別方法,一種更明確的認知,區分現實與非現實。二也是一種判斷方法,判斷人的意圖,意圖所可能產生的行動,行動這三者能否對人自身產生利益的判斷。——總的來說,它是涉及到意識內容以及人對意識內容的認知和所產生行動的,一種帶有否定性和目的性特徵的判斷。

3樓:實在界的凝視

為啥要摺疊Halo的答案???

那詩確實很好的表現了現實的悖論性啊······

比如說德國古典唯心主義吧······

康德將人類的認識能力區分為感性直觀與知性,它們雖然都是主體的形式,但前者的被動性和後者的自發性造成的張力開啟一道鴻溝,也即現象-本體的區分。先驗自識是認識的最基本條件,但在康德那裡卻沒有被詳盡闡釋,其基本規定也是缺席的,因為任何對先驗自識的判斷或定義都預設了先驗自識為條件,也即是說,這裡陷入了悖論性的迴圈,人們唯一知道的的就是先驗自識是認識的基本條件,沒有它的本源自發統一性,經驗與知識都是不可能的,但對先驗自識的理解也僅止步於此。而經由感性直觀給予主體的是顯像,而非物自身(thing in itself)。

這樣,自發性與被動性最終導致了現象-本體,知識屬於前者,後者在康德看來沒法構成知識,任何對本體進行認識的嘗試都會導致理性的辯證幻象。不過,康德倒認為這鴻溝的作用是積極的,因為他老的終極意圖是為人類的自由與道德辯護,而道德正屬於本體世界,是實踐理性的關切。因此在一批的辯證論部分,緊隨對知識進行限制的就是通過第三個二律背反證成先驗自由的可能性,也即理性主體有本體性的一面,從而為實踐理性做了準備。

然而,實踐理性(二批)是否與理論理性(一批)是同一理性卻再次讓人疑惑,因為一批裡的純粹自我意識(也即先驗自識,雖然這兩個術語的意義得區分,但窩這兒做不了這事兒)是沒辦法被進一步規定的,康德在證明其空洞性與不可認知性的同時相當於把它排除出了現象-本體領域,而最初正是其與感性被動性間的張力開啟了這領域······界於康德將道德主體規定為本體,所以一批中的純粹自我意識似乎只能是「無」,而道德主體作為本體顯然與純粹自我意識不是一回事兒,所以實踐理性和理論理性似乎不是同一主體(注意,這是後康德德國古典唯心論的看法)。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康德排除了自我認識的可能性,因為一旦涉及到這問題就會產生矛盾。但這問題的懸缺又給他老的建築結構開啟了更大的口子,所以他老在三批裡提出了目的論和反思判斷力來中介理論和實踐領域,但最終也只達到了觀念與實在的主觀統一性,至於理性主體的數目同一性,則是頗為吊詭的······

謝林是怎麼處理康德的問題的?謝林的前輩費希特通過二批的思路推進了康德的先驗哲學,建立起絕對自我這一設定自身存在的最高者,從而彌合自然與心靈的鴻溝,但謝林的同學荷爾德林卻一針見血的指出,絕對自我如果是全部實在性(絕對),就不可能是自我,因為經驗性自我意識是從客體那裡返回到主體,從而讓主體表象自身的乙個反思結構,主體通過這種映象般的方式擁有自我意識。但絕對作為全部實在性是不可能有主客對立的,所以絕對自我就是個矛盾。

實際上費希特的絕對自我,或者說自我設定(self-positing)作為一種直接性的自我覺識(immediate self-awareness),確實沒有主體-客體的分化,但它是指主體直接意識到自身的行動,與反思性自我意識對立(reflective self-conciousness),這樣費希特就可以避免因為反思導致的自我意識無限後退困境(這一困境是雅各比在批判萊茵霍爾德的意識理論時指出的,反思理論的困局可以參考迪特·亨利希的文章,費希特的自我)。但荷爾德林確實也指出了乙個費希特的問題,因為後者為了解釋外在世界的存在以及經驗性自我意識就必須設定非我。涉及到這方面的問題窩就不說了。

謝林的出發點,正如其在近代哲學史中所說,是對立於費希特的自然哲學。謝林沒有像費希特那樣設定乙個絕對自我作為全部實在性(雖然在早期他的立場確實曾是費希特式的,不過自然哲學是他獨創的第乙個理論),他認為那樣的絕對自我,如荷爾德林同學所說,會揚棄自身並直接轉化為斯賓諾莎式的實體。謝林所構想的自然同時是能創造的自然被創造的自然,不是康德那裡與先驗主體相對的客體性領域,也不是斯賓諾莎那個作為整體的機械論客體性自然,而是內在的具有精神的自然——按他老的話說就是自然是可見的精神。

謝林這個思路是意識到,康德雖然進行了先驗反思與認識批判,但理性自身並不能被其納入認識範圍,或者說,心靈與自然在康德那裡還預設了乙個讓二者得以可能的共同場域,因為康德只立足於主觀性或者說知性化的理性,就意識不到這個預設。謝林的自然就是這樣乙個概念,它並不與心靈矛盾,恰恰相反,其內在的無限性將會伴隨著自身限制而經歷形態演化(或者說進行創造,儘管創造的產物是自然自身的有機環節),從無機物到有機物,再到自我意識。也就是說,精神一開始就內在於自然,並構成自然這一有機體自身生成的動力,只是人類作為自我意識遺忘了之前的環節,所以才會固執於主觀性(像康德和費希特老師那樣2333333),產生出心靈與自然的對立或絕對自我。

按謝林這一思路,自然本身就有發展為精神的內在潛能,自然與精神是一體兩面的,不需要啥外在的玩意兒來規定。在2023年的先驗唯心論體系中,謝林推進了自然哲學的思路,並試圖將其與費希特式的自我學說融合為乙個有機整體。這著作的思路也是,從最開始主客無差別的直接同一性(理智直觀)出發,無限性進行自我規定,從而經歷理論理性的整個領域,達到自我意識,然後進入實踐哲學的領域,開始了理性自律的自由活動。

開端的同一性在經歷差異性的創造活動後如何被重新獲得?謝林指出,理智直觀作為開端同時是要實現的目的(窩這樣說是指出黑格爾的批判其實不太公允,啥黑夜皆牛牛皆黑啊之類的23333),但這目的沒辦法通過概念把握來實現!換句話說,人類並不能通過理性認知認識到自我。

這又要回到荷爾德林同學的乙個偽·詞源學解釋上(2333333333333),德語Ur-teil是判斷,荷爾德林解釋為源始劃分。舉個例子,A=A,這最簡單的同一律吧,你要說這是個認識別人都會罵你蠢,這不是自明的嗎?呵,這還真不是自明的,作為主詞的A與作為謂詞的A已經被繫詞「是」或者說「=」給區分了,第乙個A和第二個A不是乙個A。

源始劃分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表明,任何判斷,其表達出來的主詞與謂詞的同一性都已經不是最開始的同一性了,判斷就已經對源初的整體(存在)進行了差異性劃分,而派生的判斷同一性遮蔽了原來的同一性。那個同一性,存在,是沒辦法重新得到的,原因在前面荷爾德林同學批判費希特自我學說那兒~

這樣,謝林提出了藝術創造這樣乙個審美直觀的象徵性活動來客觀化,或者說,中介理智直觀。理智直觀現在要以自然與心靈、理論與實踐同一的方式表現出來。為啥是藝術創造?

因為謝林認為,藝術創造的創造活動是有意識的自由活動,但其創造出的產物是無意識的。藝術創造完成的剎那就是有意識與無意識的匯合,換言之,是自然與心靈的匯合,那一產物融合了二者,象徵性的展現了絕對同一性那豐富而不可窮盡的理念,並且這一理念的自身展現同時又暗示了更為豐富的、不可展現的意義(所以說象徵永遠永遠是沒盡頭的釋義過程啊······),弗蘭克很絕妙的用海德格爾的藝術觀做了比較,泥萌可以去看他那浪漫派美學導論。在藝術創造這一點上,人類悖論性的經驗到了瞬間的自由(絕對同一),同時這瞬間的自由又取消了人類自我意識,因為人類自我意識總依賴於主客體的差異性。

謝林因此又認為悲劇是典型的藝術創作,展現了人類的悖論性自由。這種悖論也體現在了耶拿浪漫派那兒,啥慾望之為慾望就是慾望的不可能性,理想之為理想就在於其無法實現,

以上展示的就是德國古典唯心論早期的一些發展,答主說要哲學所以窩就打的相對比較思辨。

現在重點來了。

以下才是重點。

在看了上面那麼一大堆又臭又長的理路後,

你再去看看Halo同學貼的那詩,

你就會發現,

它完全就是謝林同學2023年體系意義上的藝術作品。同時它完美展現了康德開啟的,貫穿了整個德國古典唯心論與現代心靈哲學現象學精神分析海德格爾後結構主義等等的乙個核心點。

你能夠體會到吧?

你甚至會覺得那就是一片實在界。

在你的人生中,現實是什麼時候成為現實的?

平民精進指南 在我需要自己承擔自己生存境遇的時候。人的成長不是十年八年,是一瞬間的。你一定聽過這句話 人的變老幾乎是一瞬間的。成長也是這樣,靠頓悟,靠天啟。為什麼很多人工作後和大學生活完全不一樣,性格完全不一樣,因為很多大學生還是家裡資助,更別提高中和小學。當你自己不是在在承擔自己的人生時,你感知不...

溫水煮青蛙現實是否可行,原理是什麼?

jack zhang 先說結論 經過了嚴密的科學實驗是可以的。別急著說我在胡扯,我追蹤這個問題很久了,這個溫水煮青蛙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所有人都相信,有這個實驗,但不知道實驗的具體資料和情況。大量的泛用這個實驗結論,不管合適不合適。第二階段 大量泛用出現了問題,因為很多地方並不適用溫水煮青蛙。...

你遇到過最魔幻的現實是什麼?

我自己1.我小的時候注意到了我和我爸姓 我哥和我媽姓 我以為是類似倒插門 小時候陳建斌老師演的 上門女婿 讓我知道了這個概念 也沒感覺有什麼 2.我爸在我將將懂事的時候跟我講,不是這樣。是我媽二婚,我哥是和前夫的兒子,我是我爸和我媽又結婚的女兒。我還是覺得沒什麼 3.然後大概初中的時候,我推斷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