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傻大鬧波里活的故事是否太理想化?

時間 2021-06-01 08:19:11

1樓:別捏我臉

但是對於每個具體的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假如現在的中國,有人就喜歡種花養草,而且力氣大,種地也種的好。可他偏偏在他不喜歡乙個金融公司拿著乙個月好幾萬的工資。

你有沒有資格讓他放棄他的高新職位去種地?

那個主角A(黑胖的那個不妨成為B,瘦子稱為C,死記硬背的稱為D),說白了就是站著說話不腰疼。他沒有父母,沒有任何社會責任,乙個人吃飽全家人不餓,他當然想做什麼做什麼,一切由著他自己。可是C呢?

父親臥病在床,姐姐待嫁,你有什麼理由阻擋人家追求幸福?因為你的愛好?因為你不用承擔任何責任?

因為你上大學的時候可以衣食無憂?因為你考試無論好還是不好對你來說都無所謂(因為他的學位最後還是要給別人)?

可是他絲毫不顧及別人的感受,不考慮別人的意願。如果你能出錢給C的父親治病,讓他姐姐出嫁,然後再對C說,做你感興趣的事情吧。這樣我無話可說。

可是你沒有,你的所作所為讓人家一家失去了希望,這難道就是你的價值觀?

影片為了強推銷這種價值觀,設計了在現實中幾乎不會發生的結局。這種結局只有在趙本山的小品中才會存在:當年的老疙瘩成了富豪,而當年看不起他的現在卻有求於他。

而且影片並沒有介紹C的結局,因為很顯然,他是不是放棄了工程學,誰也不知道,因為導演無法為他安排乙個接受這種價值觀後仍然可以美好的未來。

如果我們的體制,我們的教育,是硬要壓抑人的興趣,阻礙有天分的人發揮他們的天才,那麼這種教育,這種社會體制理應受到批判。但一種社會體制,一種教育如果硬要阻礙人的自我選擇,代替你自己來決定你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同時又不會給你任何未來和保障,這恐怕只會造成更大的悲劇。

2樓:

影片結局非常大團圓,幾乎是完美的。

對於片中塑造的人物而言,這種結局並不是沒有道理的。但是擱在這部電影的大部分受眾身上就很理想化了。片中三人最後都追求到了理想化生活,而這種理想化其實建立在他們本身的「特殊」上。

他們在他們的興趣上表現出超越一般人的才華,並得以發展成生存資本。特別是蘭徹。他能夠以乙個花園工匠兒子的身份(沒錢沒地位,在印度)反對教育現狀,反對權威,各種幫助他人,並在最終成為乙個兼職鄉村教師的傑出工程師,擁有摯友並且抱得美人歸,正是因為他僅僅作為個人,他的才能也已經出眾到足夠讓他「藐視」大部分人一生中會遇到的各種困難,也就是讓大部分人之所以成為大部分人的那些基於現實產生的困難。

乙個普通人,誰敢用自己的未來的生存狀況做賭注去反抗權威或者一心一意不顧一切追求遙不可及的理想?很難。大部分人沒有生來就有的物質資本,也沒有很值得稱道的「個人資本」,沒有高智商也沒有超強意志力。

看完電影的結局反觀自己反而感到悲觀。逆襲的權利從來不屬於普通人。換句話說,這碗老火靚湯喝了不僅沒起到滋補效果反而導致了痛風。

它是很好,但是有點大補到不適合一般的雞湯受眾了。

看過一句話,記憶猶新:「我對幸福的看法日趨樸實了。在我看來,乙個人若能做自己喜歡做的事,並且靠這養活自己,同時能和自己喜歡的人在一起,並且使他們感到快樂,即可稱為幸福。——周國平」

這就是電影最終的理想化結局概括。這種幸福樸實嗎?仔細想一想自己的生活就會發現,包括你我在內,世界上絕大多數的人,或許終其一生也無法完完全全得到這樣乙份「樸實」的幸福。

《三傻大鬧波里活》為什麼叫作《三傻大鬧波里活》?

Barbital 要是按照原意翻譯會更糟 三個傻子 感覺很怪,讓人沒有什麼看的慾望 比如陳建斌的 乙個勺子 三傻大鬧波里活這個名字聽起來其實和電影的氣質挺符合的,嘻嘻哈哈的比較搞笑,而且波里活和好萊塢很像,沒有聽過的人也許會好奇,這個和美國好萊塢只有一字之差的印度電影公司的故事是怎麼樣的呢?我第一次...

如何評價電影《三傻大鬧波里活》?

不知江月 人人都想活成蘭徹這樣的理想主義者,然而現實確逼著人活成 消音器 這樣的現實主義者。三傻 是毫無疑問的好電影,它用喜劇的形式反映了印度種姓制度下階級的差距性,然而也只是梵天四種姓的差距與矛盾。然而對於不可接觸著 達利特 的描述確全無,畢竟對於印度來說,人與畜奴是兩種東西。第一次看這部影片是剛...

三傻大鬧波里活觀後感?

小可愛婧 有點理想,有點扯淡,看的時候有好多不給五星的理由,結果全在病毒拿出鋼筆哭著說你也有錯的時候和皮婭穿著婚紗戴著頭盔騎車向旺度的時候化掉了。我就是個喜歡大團圓的俗逼。 不變成學霸不改名兒 第一次看這個備受推薦的電影,我在拉朱問蘭徹自己為什麼成績不好的時候,深深地被答案所打動。恐懼,對明天的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