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陶侃出身較低,可打破門閥之限,成為東晉實權人物?

時間 2021-05-07 01:04:48

1樓:至此已然釋懷

他母親竭盡全力幫他在名士面前露臉,他有機會跟隨劉弘鎮荊襄隨著戰功不斷提公升最後接任了劉弘的位子,最後內部蘇峻之亂匡君輔國,終於位極人臣,很不容易,寒門想翻身天時地利人和都得有

2樓:Alex

這裡回答槽點蠻多的。

門第高低不是論及祖宗十八代的,魏晉門第實際都是按對本朝貢獻來的,也即是本朝勢族轉換過來的。陶侃這種前朝破落戶怎麼可能是很多人認為門第不錯?

而且個人以為士族盡量別泛化,當個官就是士族的,這樣和之後的士大夫有什麼區別?

下品無高門,上品無卑賤......厥衣冠,莫非二品,自此以還,遂成卑庶.

也即是中正二品之下都是卑庶即是雜魚。當然就算二品也不一定就是士族了,拔寒素就是二品系資。

具體就不展開了,建議看專門的著作......

3樓:陳聖

所謂門閥,後繼有人才是門閥。出身寒門的劉裕陳霸先還改朝換代了。魏晉南北朝的門閥士族地位沒有很多人想象的那樣穩固,也是此消彼長。

王導王敦後,王家就沒有大權在握的人。在桓溫桓玄當權時,王謝難道會比桓家高。謝家嶄露頭角都到淝水之戰後了。

晉諸葛恢與丞相王導,共爭姓族先後。王曰:「何以不言葛王,而言王葛。」答曰,「譬如言驢馬,驢寧勝馬也?」(諸葛家後繼無人,也就衰敗下去了)

田餘慶《東晉門閥政治》:「謝氏門戶地位突出,始於簡文、孝武之際。其時士族王、謝並稱。

他們之中,論人才則謝安出眾,故桓溫薦顧命之臣,以謝安居首。」「陳郡謝氏在東晉發展的三個階段,分別以謝鯤、謝尚、謝安三個人物為代表。謝鯤躋身玄學名士,謝尚取得方鎮實力,謝安屢建內外事功。

」(兩代人就能成就乙個頂級門閥)

陶侃的問題,在於後繼無人。而不是門閥士族打壓,畢竟門閥士族又不是鐵板一塊。陶侃也是軍權在握,權勢滔天。已經就是門閥,當時誰能看不起他。

4樓:Alan

前面的回答很翔實了,我補充一點吧:陶侃作為流民帥是有軍事實力的,荊州在東晉西部,遠離石頭城的政治爭鬥,平定蘇峻有功,再加上郗鑒入京平衡了門閥與流民帥之間的矛盾,終究成為一方諸侯,但是陶侃年老後也無法再站穩荊州,說白了還是沒有家族門閥支援。

5樓:純是禪機

首先說結論陶侃並沒有打破門戶的限制,他的子孫依然被王謝桓庾等掌權士族所鄙視 ,雖然陶公與蘇俊出身不同 ,但在上層眼中也只是軍頭。東晉的士族政治使內部不容易形成合力,不然中原數次大亂都不能克復,讓人唏噓。

6樓:zero

前面已經有人答過,陶侃能夠進入仕途的原因,那就是雖然陶侃家貧,但是陶侃並非庶族,而是士族出身,這在九品中正制下是十分重要的。但說到是地方豪強,又有點過了。

陶侃出身低微,這個是正確的,但他還是士族出身,這就為他入仕提供了基礎,而陶侃青年時期善於交際與逢迎,又為他提供了晉公升的機會。

1,母親斷發換酒餚招待範逵,又送範逵送到一百多里外,範逵把他舉薦給張夔

2,張夔妻子生病,需要到數百里外請醫生,陶侃請行。最後張夔察侃為孝廉。

這些都和陶侃的個人能力分不開的。

《晉書·陶侃傳》:「至洛陽,數詣張華。華初以遠人,不甚接遇;伏波將軍 孫秀 以亡國支庶,府望不顯,中華人士恥為掾屬,以侃寒宦,召為舍人。」

這說明陶侃在洛陽為官時,他的身份的寒微是十分明顯的,但在洛陽為官以後,他的仕途就順暢起來。可以說,在洛陽的遊歷,成為他躋身士族的關鍵

而在平定張昌之亂,陳敏之亂中立下的戰功,成為他政治上的跳板。

7樓:戴萬琦

陶侃出身很低,但陶氏並非寒門,而是地方豪強。

《都昌西源陶氏宗譜》載陶侃父陶丹為:吳太子舍人,封揚武將軍,加封柴桑候,贈太師,追封慶國公。

這說明了兩點:

第一,陶侃的父親曾在東吳封侯,有一定的社會地位。

第二,東吳的軍制是世襲領兵制,武將通常有相當數量的部曲私兵。

陶侃的母親出自新淦諶氏,是豫章大姓,《太平寰宇記》載:豫章有五姓,熊、羅、雷、諶、章。

而陶侃的母親諶氏是嫁給他父親為妾,也可以說明陶侃的父族應為地方大族。

陶侃青年時代同他交往密切,舉薦過他的範逵、周訪,都曾在地方上舉孝廉,也從側面反映了陶侃有一定的社會地位。

綜上所述,陶侃家貧的原因我認為主要是:

一、東吳政權的滅亡導致政治地位喪失。

二、陶侃本人為庶出且父親去世。

三、從家鄉鄱陽遷往潯陽。

陶侃家貧,但不賤,這也是他日後能夠取得成就的乙個主要原因。

陶侃的成功,除了他自己本身的能力之外,很重要的一點是做官也要按照基本法。

自東漢以來,鄉論清議成為仕宦的主要手段;曹魏實行九品中正制,由中正考察鄉論清議,評定品第,再交由吏部錄用;評定的核心內容,主要就是儒家的倫理道德那一套,其中孝道尤其重要。很多人認為,司馬氏得國不正,所以不敢講忠,只好大肆宣揚孝道,這個觀點有失偏頗,早在正始初年,夏侯玄就認為:"夫官才用人,國之柄也;故銓衡專於台閣,上之分也;孝行存乎閭巷,優劣任之鄉人,下之敘也。

"《三國志·魏書·諸夏侯曹傳》。對於中正考核人才的標準,更是將孝行排在第一位:「夫孝行著於家門,豈不忠恪於在官乎?

仁怨稱於九族,豈不達於為政乎?義斷行於鄉黨,豈不堪於事任乎?"《三國志·魏書·諸夏侯曹傳》。

陶侃的母親諶氏作為中國古代「四大賢母」,她的故事流傳較廣,截髮延賓之事還受到官府表彰,成為道德模範;在流傳下來的幾個故事中,可以看到的是,陶侃對於自己母親的教誨,都是虛心接受的,所以有理由認為,陶侃是乙個遵行孝道之人。

陶侃的孝道思想讓自己第一次得到了出仕的機會,被範逵舉薦給廬江太守張夔,任督郵、樅陽縣令,因為才能出眾,公升任主簿。

推行孝道的主要目的,在於「求忠臣於孝子之門」,陶侃很好的掌握了這一點:夔妻有疾,將迎醫於數百里。時正寒雪,諸綱紀皆難之,侃獨曰:

「資於事父以事君。小君,猶母也,安有父母之疾而不盡心乎!」乃請行。

眾鹹服其義。《晉書·陶侃傳》

在個人德行上,陶侃忠孝兩全,在為官上,陶侃素有能名,不畏強權:會州部從事之郡,欲有所按,侃閉門部勒諸吏,謂從事曰:「若鄙郡有違,自當明憲直繩,不宜相逼。

若不以禮,吾能禦之。」從事即退。《晉書·陶侃傳》

得到了廬江太守張夔的認可從而「舉孝廉入洛」。

陶侃十分注重人際交往,早年陶母截髮延賓宴請範逵;陶侃在廬江之時見過長沙太守萬嗣,萬嗣稱讚他「君終當有大名」,並讓自己的兒子和陶侃結交朋友之後才離去。

陶侃到洛陽之後,處境是相當尷尬的,儘管是通過舉孝廉入洛,但陶侃無權無勢又無錢,還是吳地之人,當時在北方,吳地之人飽受中原華族的歧視,東吳皇族孫秀,任伏波將軍,開府,但北方士族都恥於擔任他的掾屬;江東一等士族出身的陸機,也不得不出仕賈謐;江東豪族義興周氏出身的周處,更是遭陷害,赴必死之戰而殉國。

儘管處境艱難,但陶侃仍然極力尋找展現自己的機會,他首先去拜謁了司空張華:至洛陽,數詣張華。華初以遠人,不甚接遇。

侃每往,神無忤色。華後與語,異之。除郎中。

《晉書·陶侃傳》。得到了張華的認可和舉薦,擔任了郎中一職;而後前往同為吳人的付波將軍孫秀府上擔任舍人,正式得到了官職。

當時任豫章國郎中令楊晫非常有名望,是陶侃同州的主持鄉論之人,於是陶侃就前去拜訪他,得到了楊晫的高度評價「《易》稱『貞固足以幹事』,陶士行是也。」楊晫還將陶侃引薦給中書郎顧榮,「榮甚奇之。」顧榮,出自吳郡四姓的顧氏,是東吳丞相顧雍的孫子。

當時的清談領袖、尚書樂廣想要召集荊州揚州一帶的士人,武庫令黃慶就推薦了陶侃,為此遭到非議,慶曰:「此子終當遠到,復何疑也!」後來黃慶公升任吏部令史,舉薦陶侃任武岡令。

陶侃到任後和太守呂岳產生矛盾,棄官歸隱。

由於出身,門第的限制,陶侃上洛之行可以說是非常失意的,但在這樣的情況下,他極力展現自己的能力,得到了一大批士人的認可,尤其是一些南方名士;當時西晉內亂愈演愈烈,居住在洛陽的南方士人紛紛回江東避禍,這些人為陶侃的的發跡鋪平了道路。

陶陽為什麼不開專場?

Karine 用郭老師的話說,倒倉之後,不行了,就好好說相聲,好了,就該唱戲唱戲,該說相聲說相聲。還沒開專場,說明嗓子好了,是好事,開心 陶老師既然京劇和相聲兩門抱,就要維持二者之間的平衡在外地唱完戲回小園子全勤,要排戲也不得不減少一些小劇場演出現在德雲社開專場的人不少,不缺人,而陶老師還有一定的上...

陶陽現在為什麼不火?

地獄男爵 火不火只是相對的,陶陽一直都在發展!陶陽短板在身材和藝術門類上,第乙個天生的沒法子 按理說吃的不差啊 第二個主打的是京劇確實吃虧 受眾太少 小夥子眉清目秀,唱功了得 畢竟童子功 希望他穩步發展越來越好! 若你是說京劇,現在火還太早了,若是說相聲,阿陶使的相聲都比較傳統,要火有點難,畢竟不是...

德雲社陶陽的觀眾緣為什麼這麼好?

聽德雲社聽了十多年了,在我眼裡,他首先是京劇神童陶陽,然後才是相聲演員陶雲聖。聽相聲台下佔便宜還算互動,看京劇台下有隨便搭茬佔便宜的麼?跟你不過這個!笑 作為相聲演員,人家也壓根沒打算指著賣便宜來逗樂,好好聽相聲就得了,幹嘛自討沒趣呢。 水木 有一場陶陽叫兒子,下面觀眾都答應,搭檔愣了一下,哈哈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