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學中有哪些細思極恐的理論

時間 2021-05-06 15:58:38

1樓:

我覺得世界上最恐怖的其實就是權力的正確性

事實上權力都是社會私有化的產物它並沒有正確錯誤與否

它只有被人執行和使用

希特拉正是用「正確「這個詞

迷惑了本中國人

幾百年過後

人們依然和當時的民眾意識差不多只要人們在意 「正確「這個詞納粹依然會捲土重來

2樓:小橙子

我只簡單翻看了下之前知友們的回答,好像沒有看到這個:

美國社會學家公尺爾斯,也就是《社會學的想象力》的作者,提出了「權力精英」(power elite)理論。其指出社會之中那些相互具有一定關聯甚至是統一起來的權力精英們,由他們所構成的作為「少數」的上層階級的重大決策決定著所處社會的基本結構與趨向,而作為「多數」的下層階級則「被決定」。權力精英們的一舉一動反映的只是維護自身利益。

那麼現在來想想看:

這些權力精英們均是「精緻」的利己主義者。當然,站在另乙個角度上,也可以稱他們為「精緻」的利他主義者。

社會有時看似毫無波瀾,實則只是無知的「暗流」所帶來的安適。下層階級只能被迫依附於強大的權力的力量。他們並不會追究權利的誕生,而只是歷歷代代,艱難迴圈,偶有突破。

處於這般異化世界中,下層人民是「被掌控著的物」且由內向外地均被控制。因此,他們無法真正認識到自身所處的社會位置(更或許所有人都不能判斷出自己身處的位置,因為答案將隱匿於永恆的「擬劇」之中)。無知便從中肆意生長、糾纏,使他們順從於狹隘的平淡。

只有極少數幸運的聰明人能夠逃出那不想再進的城,而絕大多數將永遠保持坐井觀天之態。

本回答中細思極恐的點並不是全然的多數服從少數——權力精英的維護,這般看似的不合理。不論是多數服從少數,還是少數服從多數,都並不能僅進行空虛的絕對的價值判斷。其點在於對權力所具有的歷史性的真實性以及思想為何提線木偶般的思考,即要去深究「為什麼」。

更或許,社會根本就沒有「真實」,它無法給出正確答案!

寫到這裡,想到一句話,很有意思,便以此做結:

歷史是貴族的墳墓。

3樓:

這應該不算個理論,但的確細思極恐。

福柯認為,知識是控制大眾最有效的工具。與其說我們認同的是知識本身,還不如說是認同有權力核心所介入的社會的價值,因為社會上掌握權力的人認同這樣的知識,它才得以成立。

4樓:

不是細思極恐而是顛覆三觀:一切觀念、習俗、文化都是社會建構的產物,而不是「理所當然」的。

比如:男性氣質與女性氣質。並不是男性生來就是勇武、剛強,女性溫柔,敦厚,這都是社會建構、社會化的結果。

2023年,瑪格麗特·公尺德(Margaret Mead)在《三個原始部落的性別和氣質》中研究了紐幾內亞三個原始部落的三種不同的性別模式,提出性別是社會性的——「文化總是煞費苦心、千方百計地在錯綜複雜的條件下,使乙個新生嬰兒按既定的文化形象成長」。

還有我學社會學以前一直百思不得其解的事情:為什麼女性也會有重男輕女的觀念?從社會學的角度來解釋的話,一是社會建構灌輸的產物,二是堅持並相信這個觀念能為她們帶來利益。

還有,社會上有這樣的現象:女人通過捷徑(婚姻、身體等)獲得名利會引起其他人的羨慕(縱使表面批判);男人通過身體獲得權勢名利則大概率會引起嘲笑,讓男人自己也覺得抬不起頭,「吃軟飯」,至少會覺得是黑歷史。隱藏在社會中的價值觀在評判著人們的選擇——社會對女人的要求期待隱含著女人的附屬性地位,對男人的要求則是主體性。

就算獲得了權勢,可是這個獲得權勢的過程確是讓人不齒的,因為這與社會觀念對男人主體性的要求相悖。相反,女性嫁乙個好丈夫似乎就是人生贏家了?社會觀念的支配啊!

所以女性的附屬變得理所應當。

以及群體壓力、祛魅與魅力,默頓的自我實現理論,韋伯的財富權利聲望,漫長時間導致的因果論的倒置、歧視都是基於利益、一些惡性案件的產生源於自我的毀滅、個體的選擇並不是完全屬於自己的而是源於結構的選擇等等

還有以前在《包羅永珍的社會學》上看到的一些當時背後一涼的一些觀念,明天看了再補。

學了社會學可以看到不一樣的東西(這就是每個學科的魅力所在吧)能夠更價值中立地去分析現在的境況,而不是牴觸,選擇性忽略一些社會黑暗。

同時,可以隨時跳出來反思,作為人類存在的意義,文化意識對行為的影響。比如財富權力聲望對人的驅使;習俗、慣習是怎麼左右我們的觀點與生活;社會化對個體人生的規定(社會化規定我們幾歲上學、幾歲結婚,可是這個規定是從何而來的,為什麼這麼規定?一定要考試嗎?

),到了一定年齡就是「等死」的心態也是社會外在賦予我們的(同樣是人,就因為年齡老去了所以剝奪了奮鬥、快樂的慾望等等)

社會學彷彿高懸在天空中的寫輪眼,俯視著這個人間的一切。我愛社會學!

5樓:蝴蝶對上帝的體會

回答裡有提到戈夫曼,福柯,加芬克爾等人的理論。

而在我看來,這些理論的恐怖最終源自社會學的乙個基本概念:社會化。即,你能否接受你全部的人生都是乙個被灌注,被型塑的歷程。

再進一步問一句,「你」究竟是什麼。

6樓:志可君Zacharia

人的一切行為都是表演。很多人說要做真實的自己,拒絕表演,但是人在社會中無法脫離社會角色,在社會中的行為都是表演。乙個人一天要在不同的地方不停地轉換角色,只要身邊有其他人,就是在扮演角色。

我覺得這樣很累,所以喜歡獨處。很久沒看專業二了,大概這個意思。當然有的也包括人類表演學的研究範疇了。

7樓:愛做夢的大河馬

bourdieu提出的習性(habitus)與文化的再生產。

不平等甚至體現在學校教育上。學校通過強加給我們支配階級的認知,態度,行為習慣(總稱為習性habitus)等,並以此作為基準選擇精英,淘汰沒有這種習性的人。而我們的習性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的出身,即我們所處的社會階級。

因此處於那個支配階級的人更容易成為精英,進行不平等的再生產。所以階級固化不只是資產的代代相傳,也是這種「文化資本」。

我們所認為的高雅,比如吃飯方式(身體化的文化資本),會彈鋼琴(客體化的文化資本),高學歷(制度化的文化資本)等等,也不過是社會肆意地強加給我們這種認知,卻披上了平等競爭之名,讓我們認為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就這樣進行精英的選擇與文化的再生產,而處於底層的人再難翻身。

8樓:啥都不會的黑夜君

直接進入正題,社會學的大多數理論如果你跳脫出社會學光看社會的話,你會發現學這個學科感覺非常的孤獨,因為你一人之力無法改變社會,你也無法跳脫於社會這個實體,你只能看到現實。

我只是乙個社會學發燒友,我一直相信社會學最初的初衷是用來促進人類社會進步的。

但是看完太多的理論發現,學社會學的人是在獨自面對社會現象的全貌,以及真相。

乙個社會學大佬,被一群什麼都不知道的領導,和自己的父母,一而再,再而三,被搞得失蹤,被不斷的逼迫,被全方面的監視,只是因為性取向不同而已。

我也說了,不談性取向,就談社會學。社會學理論最細思極恐的,是我們在學習的同時,也任由著這些理論擺布,無處逃脫。可能剛開始學的時候,有很多問題我們沒有面對過,覺得我們知道這個理論就可以去避免。

可是,事實是,只要在這個社會之內,我們就無法避免其中的社會現象。

我不是什麼大佬,只是萌新,就覺得,學社會學,越學,越冷靜。微博

9樓:乙隻小白

大一上學期,在社會學概論這門專業課上有幾個印象深刻但也只是一知半解的理論。

人的慾望是無止境的,滿足不會解除需求,只會激起更大的願望,對個人傾向施加限制,社會才能平衡穩定有序協調地前進。 ——涂爾幹

社會衝突是由於爭奪社會地位、權力和資源,價值觀不同而引起的鬥爭。在任何社會系統執行的過程中,總會產生敵對情緒,對社會產生壓力,超過耐壓力社會系統就會崩潰。

通過釋放對抗性進攻性情緒可以更好維持系統,而不致使它積累起來危害整個社會。

結構越僵化,安全閥越重要。安全閥可以發洩情緒,但不可以解決矛盾。——科賽

按照科賽的功能衝突論,在集權社會或者是在階層分化固化嚴重的社會,那些處於劣勢、被壓迫的人們的反抗與衝突,只要不超過社會系統的耐壓力,他們為自己爭取利益的行動,比如各類「民權運動」只要不改變社會性質,這些無畏的抗爭從某種角度來說不過是讓現有的社會政權更加穩定,進一步維護了那些更高階層的利益,受壓迫的人們只不過換了種方式繼續受壓迫。

10樓:

即使科技進步,人類依舊在原地兜圈?

還有我們是生活在自然界的一種動物裡,恩,是自然界的動物,我們至今還沒有跳脫出動物的思維

11樓:不知名的twitta

投全景敞視監獄一票。事實上,我們今天所面臨的是不僅是「全景監獄」,還有「共景監獄」。「全景監獄」是老大哥在看著你,而「共景監獄」是群體開始凝視個體。

每個人都是圍觀者與被圍觀者,每個人都在窺視與被窺視,多可怕。

12樓:

不平等具有積累性。家庭差了,教育能容易好?教育差了,工作能容易好?工作差了,福利和發展能容易好?

一步輸,步步更難。再生產是自然,流動本是奇蹟。失敗是社會注定,成功是個人幸運。

最俗的例子:上個國內好985仍是比什麼都值錢的。一紙本科學歷不證明競爭力的個體概率,但保證人生最初一站的起點條件。

如果國家沒有強烈的再分配和公平情結,是該早就取消賭博式的高考了。那些嚷嚷著要推翻應試教育的,懷著什麼鬼胎呢?

13樓:徐劼劼

勒內·基拉爾的慾望幾何學。

主體對客體的慾望是通過媒介物而產生的三角形。即我們的行為全部可以解釋為模仿。

見田宗介,目光的地獄。

他人們的目光是我們的地獄。我們的行為永遠被他人們的目光所影響,所束縛。

14樓:百香青檸QQ綠

「情緒勞動」

最早由社會學家Arlie R. Hochschild提出,意指「個人控制自己的真實感受,盡力的使他人獲得被關懷或者愉快的情緒」。

15樓:Williamz

標籤理論(labeling theory)這是乙個理論用來解釋人們走上犯罪之路的過程。

假如乙個青少年A在無意中犯下越軌行為(primary deviance) 如青少年們聚在一起的時候小偷小摸或惡作劇,並被發現會給這個人A貼上乙個標籤(label) 雖然這個事情本身可能不會有嚴重的後果,但是這個標籤會很有可能導致A自發地認為自己屬於這個標籤/群體,並自發地向這個標籤靠攏。從而犯下其他的越軌行為走上犯罪之路。

將這個理論拓展,可以發現你是什麼樣的人很大程度上都是由別人(這個社會)決定的。

心理學中有哪些細思極恐的理論?

幾番春暮 525心理網心靈咖啡 1 眼動理論 我們在知覺幾何圖形時,眼睛總在沿著圖形的輪廓或線條作有規律的掃瞄運動。當人們掃檢視形的某些部分時,由於周圍輪廓的影響,改變了眼動的方向和範圍,造成取樣的誤差,因而產生各種知覺的錯誤 有些實驗證明了眼動不是造成錯覺的真正原因 2 神經抑制作用理論 這是從神...

《金瓶梅》中有哪些細思恐極的情節?

大師兄 大部分情節都細思極恐。最恐怖的是,人可以被馴化。最初,為了得到那些女人,西門付出了耐心,時間,心思,金錢都在其次,還有生命危險,可謂用心至極。你也可以說是各取所需。因為此時他們是對等的,是合作關係。但是,當西門把她們集中控制起來,性變成了壟斷,性關係不再對等,性變成了賞賜。這是性飢餓管理。隨...

《史記》中有哪些細思恐極的細節?

忍冬 無德無才,即使你是帝王的後代,一樣會淪為庶人。有才能有品行,即使是普通大眾,一樣會受到大眾的認可。1.人生發展和血統之間無必然聯絡。虞舜是黃帝的八世孫,但如果沒有大眾的賞識認可,加上堯身邊大臣的舉薦,或許仍將過著平凡的生活。在舜還沒當上堯的繼承人之前,雖有黃帝血統加持,無奈前幾代先輩混得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