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佛教的人是不是不能嚮往精緻時尚的生活?

時間 2021-05-31 07:41:58

1樓:「已登出」

不一定。

打扮、裝飾自己的確是大戒的內容。

持大戒者甚至不能噴香水,不能看戲劇和舞蹈乃至於不能娛樂(當然現在還有電影電視劇集之類的,也不能看),不能和人爭論,不能從事商政。

可大戒是針對菩薩的,如果你就一普通人,沒必要自討苦吃地行大戒,因為這反而有害。

戒行和苦行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不同的,有時候甚至是一念之差。結果也不同,戒行快樂,苦行痛苦,根本謬以千里。(比如說佛陀贊成戒行而反對苦行)

分辨苦行和戒行的能力,被稱為正精進,是八正道中的乙個元素。

佛法裡並沒有限制正常人生活的理論,甚至佛陀普法時還提到過如何當好乙個正常人(這被稱為正命,是八正道中的另乙個元素),乃至於自然地趣向涅槃。

所以題主應該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戒行,而不是超綱學習。

先不要挑戰常人根本難以做到戒行,因為這會讓你得心有很大的壓力。如果壓著心,就很難培育心的力量。

走都沒學會就跑,摔傷了反而走不了。

2樓:長天

學佛的人可以過精緻的生活,不能過奢華的生活。

精緻的生活可以是每天都有計畫,每天都知道自己該幹嘛。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知道什麼該說不該說。每天都會欣喜地拿出時間聞思修法。

精緻生活的人會感恩自己得到的一切,祝福別人都到的一切。精緻生活的人一定也是宅心仁厚的人,他一定像乙個君子一樣風度翩翩。精緻生活的人也肯定願意為了眾生而擔憂,為了眾生也祈福。

3樓:護法居士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我今當為汝等說法。初中後善。善義善味。純一滿淨。梵行清白。所謂六分別。六入處經。

諦聽善思。當為汝說。

何等為六分別。六入處經。謂

於眼入處。不如實知見者。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

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不如實知見。

不如實知見故。於眼染著。若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

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皆生染著。

如是耳鼻舌身意。若法意識意觸意觸因緣生受。

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不如實知見。

不如實知見故。生染著。

如是染著。相應愚闇。顧念結縛其心。長養五受陰。及當來有受貪喜。悉皆增長。

身心疲惡。身心壞燒然。身心熾然。身心狂亂。身生苦覺。

彼身生苦覺故。於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悉皆增長。

是名純一大苦陰聚集。

諸比丘。若於眼如實知見。若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

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如實知見。見已於眼不染著

若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不染著

如是耳鼻舌身意法。如實知見

若法意識意觸意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如實知見。

如實知見故。於意不染著

若法意識意觸意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不染

不染著故。不相雜。不愚暗。不顧念。不繫縛。損減五受陰。

當來有愛貪喜。彼彼染著悉皆消滅

身不疲苦。心不疲苦。

身不燒。心不燒。

身不熾然。心不熾然。

身覺樂。心覺樂。

身心覺樂故。於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悉皆消滅。如是純大苦聚陰滅

作如是知如是見者。名為正見修習滿足。正志正方便正念正定前說。正語正業正命清淨修習滿足。

是名修習八聖道清淨滿足。

八聖道修習滿足已。四念處修習滿足。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修習滿足。

若法應知應了者。悉知悉了。

若法應知應斷者。悉知悉斷。

若法應知應作證者。悉皆作證。

若法應知應修習者。悉已修習。

何等法應知應了。悉知悉了。所謂名色。

何等法應知應斷。所謂無明及有愛。

何等法應知應證。所謂眼解脫。

何等法應知應修。所謂正觀。

若比丘於此法應知應了。悉知悉了。

若法應知應斷者。悉知悉斷。

若法應知應作證者。悉知悉證。

若法應知應修者。悉知悉修。

是名比丘斷愛結縛。正無間等究竟苦邊。

諸比丘。是名六分別。六入處經。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4樓:

佛法講究「消業」。修行的方法也應該是不造新業。

不造新業,不是不做任何事,而是做事以無心,就是自然地做事,自然地生活。冷了就穿衣,餓了就吃飯。難就難在這樣簡單的事也很難做到完全無心。

例如,有人愛穿漂亮衣服,別人誇他,他心裡就開心,這就有了滯著,就會積業。

嚮往時尚的生活,應該是和這個觀點相悖的。

這是馮有蘭先生在《中國哲學簡史》裡表述的。理解不對的地方請指正啊。

5樓:獨步清涼

釋迦牟尼佛從未反對過時尚,沒反對過美、金錢、權利和地位,他只是說對這些不要執著,放下對自己以外的所有執著,更不要因執著而貪求更多…所以學佛跟這些並不矛盾,不需要學佛就要滿臉佛相,一身佛氣,很不需要從學佛以後突然衣冠不整,甚至於只撿別人的舊衣服穿,這樣的行為其實是試圖以「佛說」來增強對自我的執著和認同,這其實是另外一種貪婪…

6樓:

怎麼學,總是生活中覺察專注的練習開始的。做這樣練習的人,往往是最精緻的。樸素的衣服或者食物,對於他們來說已經很多不同的層次和感受。

他們可以,也懂得細細品,慢慢賞。這和目前滿大街的大嗓門、DUANG DUANG DUANG是截然相反的。

那麼這樣的人,可以嚮往時尚,追求時尚麼?

為什麼不呢?!

我想,如果不,也只是他們不需要,不享受,所謂的時尚。

如果,他們想,他們需要,引導時尚也不是不可能啊。

有無可能題主所謂生活選擇的困難,是來自原有生活習慣和圈子,比如名牌包。人家都有,獨獨我一人沒有,可能社交困難。其實,這裡也有乙個過程的。

剛開始一段新的旅程,難免和老友漸行漸遠。也必然會在旅途上遇到新的朋友。當你自己氣定神閒,越過越美的時候,新老朋友都會陪伴在你身邊。

無不可故去之事,有自然相知之人。

7樓:

很多人是為了追求內心的那份安靜來學佛,但也有不少一部分人是為了讓自己的逼格變得高一點;商人間的往來,找一間道貌岸然的茶館,品茶,論佛學,談見解;很是高深莫測的樣子,實則不少一部分這樣的人,內心爛成渣;真正潛心修佛的人,不問塵世喧囂,不懷目的,不忘初心,只為內心那乙份平靜與淡然

8樓:Wjdzw

我就很喜歡佛教,以前也對此問題有些困惑。後來兩個詞給了我答案。"知白守黑","和光同塵"。

既然生活在人群中,就不要過於特立獨行,令別人排斥讓自己不舒服。而且,特立獨行是得有資本的,很多名人,穿得很樸素,或者很邋遢,甚至很怪異,反而會成為一種時尚。

我覺得如果你喜歡簡樸,也不會因別人的眼光而感到困窘,反而覺得那樣很舒服很自在,那我覺得沒問題。

如果喜歡時尚,也在意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形象,我覺得那就不必給自己找麻煩,喜歡時尚也沒關係啊!又不是出家,還是俗世中的一員啊。

再者,人要衣裝,佛要金裝,也是為了讓別人看著有恭敬心,很多寺廟的佛像都是很美麗又莊嚴還鍍金的呢!學佛的人,自己的衣著、談吐,得體又大方,也會讓別人對佛法有好印象,不會覺得是迷信,是愚昧落後的。

9樓:奶爸一枚

隨便聊聊~

佛家有所謂「諸行無常,諸法無我,諸漏皆苦,寂靜涅槃」四法印,趙樸初也曾經說過:從對待有漏的世界來說,可以說佛教是厭世主義。所以在本人看來,真正信奉佛法的人一定是在追尋從苦海解脫而非把苦海本身變得更雅緻。

譬如,長期吸菸的你想擺脫香菸的毒害:你是戒菸呢,還是買口感更好或者焦油含量更低的香菸呢?

當然,通過修習佛法讓自己的內心更加澄澈,讓自己活得更瀟灑漂亮也是OK的,但這顯然不是佛祖當年提倡的佛法了,這種事兒也見怪不怪,《金剛經》有云: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但是後來還不是有那麼多善男信女對著佛祖金身拜來拜去的。

台灣還有人間佛教呢,完全和佛教厭世的原教旨主義相背離嘛~

10樓:

有意思的問題和回答們。

「佛」不是指「有智慧型的人」麼?

「智慧型」不是指「生活的智慧型」麼?

學習掌握「生活的智慧型」,與精緻時尚的生活有衝突麼?

至於那些回答中:

1.用各種「專業術語」能顯得更「智慧型」麼?(調侃的笑)2.所謂「執著」,故意追尋儀式、形式是執著,沒錯。那麼,一心要「成佛」算不算執著?

不能坐硬座的人是不是嬌氣?

漸漸行 不,是真的很難受。我做了25小時硬座,腿不能伸展,全身骨頭的很累。然而,是25小時。它不是幾小時。你有興趣,可以嘗試一下 馳騁原野 你是個身體健康的正常人,坐著十個小時的車,硬臥對你來說票價超預算了,你還是買硬臥,這是作。年關將至,只有硬座,你因為沒有去坐硬座的勇氣,你選擇不回家,如果你是個...

重感情的人是不是不能碰愛情?

芊芊 想碰也碰不到啊。愛情是稀缺品。那種氾濫的激情,吸毒般巔峰的體驗。大部分人一輩子都不會遇到。不是搞個物件就能體會到那種荷爾蒙的激素分泌。甚至和財富無關。常見新聞的富豪老婆出軌小鮮肉。常見女富豪們迷戀英俊男主播。小鮮肉主播們,榜上通常一大堆女士。為什麼這樣,現實裡真的找不到這種巔峰體驗。 房產老酒...

專業唱歌的人是不是不能吹樂器?

愛唱歌的老羊 我不懂吹奏型樂器,所以,關於吹奏樂器的時候,嗓子應該保持什麼樣的狀態,並不是特別了解。但是,問主對於唱歌時嗓子狀態的描述,其實就充滿了問題。唱歌的時候,嗓子並不是下沉的,另外,嗓子也不可能下沉。嗓子,包括了我們的整個發聲肌肉群,也就是喉外肌,喉內肌,等等。簡單來說,整個脖子,應該怎麼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