櫛 字從什麼時候起在大陸讀 zh 的?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轉變?

時間 2021-05-31 05:54:03

1樓:

櫛,《廣韻》阻瑟切。瑟蝨,所櫛切。這三個字的韻母原本一樣。現在本該同音的「瑟」se、「蝨」shi不同音了。

參照「瑟」se、「蝨」shi的情況,「櫛」讀zhi或ze都是可能的。如果「櫛」讀ze,那跟「瑟」se、「澀」(色立切)se一樣,都屬於莊組聲母對韻母的影響,可能是從南系官話借來的。這一系列比較奇怪的字是「蕺」(阻立切),本應讀zhi或ze(西南官話「折耳根」的「折」就是「蕺」字),現在讀成ji,可能是受「檝」(秦入切)等字的影響。

「櫛」讀成「節」的最大可能是讀半邊。《康熙字典》說「櫛」音「節」是錯的,當是抄自《正字通》,這本書說「櫛,音節」,《康熙字典》主要依據《正字通》,連帶把錯誤也抄過去了。《康熙字典》錯誤很多,以下引自王力《康熙字典音讀訂誤》。

2樓:蘭谷主

從音韻學的角度講「,古音三十六字母中齒音「精清從心邪照穿床審禪」存在對轉關係,簡單說,古時候zh ch sh 的音與jqx之間存在流變關係——大概是,音韻學很久不看可能有記的模糊的地方,但結論應該沒錯。

3樓:

前面有答案已經翻出韻書了,說得比較清楚,我補充一下。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不要拿粵語來當「古音」的標準!不要拿粵語來當「古音」的標準!

不要拿粵語來當「古音」的標準!粵語讀錯的字多了去了,普通話和粵語讀音不對應,並不能證明普通話讀錯了。

這個「櫛」字,如果說有特殊之處,主要是他的聲母是莊母。莊組聲母在近古(比如明朝官話)以來,讀音變化比較複雜。大家都熟知的北京官話和南京官話捲舌音分派不同就有莊組的字,如「爭」、「生」等,普通話的「阻」、「所」等字讀平舌音其實也比較「奇怪」。

「櫛」字的特別之外還在於韻書裡面竟然寫了「《唐韻》阻瑟切《集韻》《韻會》《正韻》側瑟切, 音節。」所以讀「節」可能已經有點歷史了,需要再查一下原因。

4樓:

梳比之總名也。比讀若毗。疏者為梳。

密者為比。釋名曰。梳言其齒疏也。

數言比。比於梳其齒差數也。比言細相比也。

按比之尢細者曰。見竹部。從木。

節聲。阻瑟切。十二部。

按考工記楖字,櫛之古文也。

《唐韻》阻瑟切《集韻》《韻會》《正韻》側瑟切,音節。

以上阻瑟切發音是zhi

不成答案匿了拋磚引玉

5樓:

情況恰恰相反。台灣的國語也不符合「傳統語音演變規律」。櫛的古音為阻瑟切,櫛小韻,莊母櫛韻三等開口,折合到普通話/國語音就應該是zhi。

所以在這個例子上,大陸的讀法是正確的,台灣是字讀半邊的白字。

當然也有台灣讀正確而大陸字讀半邊的情況,比如「液」yi4。也有一些字例兩岸都讀錯了,比如「嶼」應該讀xu4。(「嶼」粵語讀zeoi,閩南語讀sy是符合規律的)

今日看來,「櫛」和其聲旁「節」的讀音差異似乎很大,但是如有有一點古漢語音韻常識,便可以知道,「節」字較早時期的聲母相當於今日的z,而這兩字的韻母古代都屬於收-t尾的入聲細音字,所以古音差別不是特別大。

「櫛」字在粵語中如果是按規律演變的話應該與「質」同音,是zat才對,與「節」zit不同,但查各類粵音字典皆是zit,大概也是字讀半邊了吧。

柵字zh 的讀音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亜恵恵阿由 不懂漢語音韻,說個可能無關的。之前因為北京大柵欄 柵 讀音由來的問題注意過周圍一些老年人的讀音。東西崇宣範圍內,除了 大sh l nr 大r l nr 這種吃字讀法以外,也有把 柵 字唸的相對清晰的。聽起來存在 大sh l nr 大sh n l nr 大zh l nr 多種,即不好分辨子...

粘 字在什麼時候讀 ni n 什麼時候讀 zh n?

首先呢,這個問題曾經出了乙個官方解釋,那就是用作動詞讀zhan,用作形容詞讀nian,而且因為多音字比較混亂,所以讀nian的時候使用 黏 這樣可以良好避免用錯讀錯。但是這種說法沒有得到普及,所以很多人不知道 包括小學時的我 參考這裡http 那麼題主說的應該是 黏附 而不是 粘附 意思是有黏性的物...

大陸的半導體代工企業大概什麼時候能超過台積電

超人的世界 半導體這個真正的後台是美國,半導體晶園代工追上台積電有什麼用,還是會被美國卡死的,美國要卡台積電,台積電照樣完蛋,因為台積電的上游是材料,裝置,EDA軟體,只要缺一樣就能卡你,不然台積電可以不鳥美國繼續給華為供貨,我覺的中國半導體要起來就應該瞄準最新的半導體前沿科技,在美國不掌握絕對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