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 電視和舞台戲劇,在表演方面對演員的要求有什麼不同?

時間 2021-05-08 23:55:48

1樓:炫為密探

你要善於發現並了解美好的事物。

用心去體驗一門藝術,體會深入到表演中時,自己發自內心的興奮與激動,這一刻的自己散發出的表演氣場是可以感染別人包括自己的,而這個時候你為了完成表演做的所有的行為決定的動能,就是你的下意識,是在你表演結束後很難用言語表達的一種狀態,甚至你只能記得自己的情緒,而記不得自己的進入情緒的方式。

發現這樣的狀態,記住當下的感受,是你發現美的過程;分析這樣的感受,盡力剖析並控制這種感覺,就是去了解的方式。

用意識去創造下意識。

與角色融為一體,不用刻意去尋找角色的感受,一切都發自本能的下意識最大的顧慮就是不受控制。

所以,我們就需要學會激發和引導我們的下意識。解放天性啦、動物模仿啦……很多表演課會告訴我們怎麼去抓住靈光一現的下意識,並將這種下意識轉換成我們的表演技巧,成為我們的傍身技能。

構建角色「人的精神生活」,通過表演展現出來。

表演的目的不僅僅是通過外在展現角色,還有重構角色及劇本內在的生活,讓表演者自己及觀眾的情感適應到角色的生活中,體會到角色的感受。

這是不管舞台表演、還是影視劇創作都需要時刻記住的基本目的。了解角色的內在,創造角色的精神世界並合理地展現出來,是表演創作的主要步驟,也是追求表演藝術的人首先需要關注的物件。

體驗藝術優秀代表薩爾維奇說過:「每個偉大的演員都應該感受到,並且要確實感覺到所表演的一切。我甚至認為,演員不僅要在研究角色時反覆去體驗自己的心情,在表演這個角色的時候,不管是第一次還是第一前次,都應該或多或少去體驗這種激動的心情。」

2樓:

這跟這三種藝術形式的載體有關。

電影有剪輯、在大熒幕上放、特寫較多等特點,所以要求演員表演要能有瞬間的爆發力、短時間進入情緒的能力等,且表演要非常的細膩,富有詩意,且必須「走心」,因為那麼大一塊熒幕,那麼大一特寫,你走不走心一眼就看出來了==另外,電影的構圖是導演決定的,拍哪不拍哪也是導演定,所以演員一定要學會用區域性去表演,比如眼睛、手,等等。

電視也是剪輯完成,但是是大眾傳媒,在電視上播,拍的時候也以多機位連貫排一場的形式較多,所以演員要求在表演上更鬆弛,更貼近生活中的狀態,也需要更多的連貫性。

話劇是舞台藝術,觀眾離演員比較遠,且是在一段時間內不停歇的完成演出的,因此演員動作表情一定要誇張,全身都要進入表演狀態,且要非常注意構圖和其他演員之間的關係、刺激反應的等,一氣呵成。個人覺得這個最難也最過癮。

3樓:精神領袖伊阿宋

Q:當時覺得演電視劇集和演話劇有什麼區別嗎?

A:我覺得沒什麼區別,能演舞台劇,演電視劇集就是手到擒來;但演影視的未必能演舞台劇。我不贊同把演員分成舞台演員、影視演員。

在表演領域,演員應該是無所不能的。不能說你面對機器你就發怵,在舞台上面對觀眾就撒歡;或者反過來,對著機器你無所畏懼,對著觀眾就犯難,這都不是好演員。我挺佩服前蘇聯的那些表演藝術家,比如《辦公室的故事》那兩個演員都是舞台演員,在鏡頭面前表演得非常自如,給他們配音都覺得他們的演技始終壓著你。

以上來自馮憲珍的一段訪談。我覺得說得簡單又在理。

4樓:林解歡

這幾年學English Theatre.

它要求你有較深的文學功底,從經典名著如莎士比亞的威尼斯商人/十二夜/哈姆雷特,雨果的巴黎聖母院到海明威的老人與海等。都要有一定的了解,對角色有個人的見解與體悟。

它要求你做嗓音訓練。咬字發音、語調、聲量等。吊嗓子算是基本功了。曾經試過拿著一本笑話書練哭嗓。

它要求你反應敏捷有力,所以也有一定的體能訓練。舉例,每堂課開始時老師會要求你以金字塔狀姿勢四肢著地而屁股翹起,手拿抹布保持姿勢擦地。(基本肯定要是家庭主婦用這姿勢做衛生,不出三個月就瘦了)還有很多靈敏度訓練,就不一一枚舉了。

我們時常要做frozen scene. 也就是老師給乙個題材或主題,三分鐘內呈現乙個靜態畫面以表達該題材,以小組呈現為主。

偶爾還得寫詩,替歌詞配劇情等等。還得自己負責服裝、道具等。

此外,舉個栗子。

偶像劇要求主角好看是最基本的,有演技則更好。而舞台劇則是不太關注外表的,因為實際上表演者離觀眾有點距離。他們的肢體語言必須豐富且有感染力,還得適度誇張。

沒人看見表演者的眼淚,則以哭嗓,身體的姿態為主來呈現。

私以為舞台劇展現了人類的多變性藝術性與創意性,好比隨意而成的線條創造出的美感。電影則是關注細節,劇本、演員、特效等要極度精緻推敲,是細膩的素描。電視劇集種類繁多,主要看劇情發展動向和演員外貌或技藝,就像漫畫。

5樓:劉寅

前幾天在計程車上正好聽到個節目說《茶館》的比較話劇版本和電影版本舞台劇都得靠語言和肢體尤其是語言你得讓全劇場的人聽的見音量和語調都可能會誇張一些

而電影那麼個螢幕就算是螢幕後的空間是無限的(電影空間上的) 但是觀眾還是喜歡真實性強的

6樓:吳偉

業餘時間演過兩部話劇,沒演過電視劇集,就從表演的角度說說吧。我感覺舞台劇和影視劇最大的乙個區別是,影視劇可以通過鏡頭組合(長焦、近景、特寫、長鏡頭等等)來表現情節,而話劇則只能通過演員的表演。為了能讓台下的觀眾看明白情節,話劇演員在表演時與影視劇演員有一些區別。

第一,表演誇張。話劇(其他舞台劇也類似)相比較電影、電視劇集表演是比較誇張的,肢體幅度很大,表情變化豐富。話劇觀眾距離演員遠,即使是小劇場,最後一排的觀眾離舞台也要5、6公尺。

如果演員動作幅度不夠大,表演不夠誇張,觀眾很可能看不清演員在做什麼。

比如要表現乙個人哭泣,影視劇演員可以只做出悲傷的表情,讓眼淚靜靜的劃過臉龐,導演也會給演員乙個特寫鏡頭,畫面裡只有這個演員的一張臉,觀眾自然就明白了。但是在話劇舞台上沒有特寫鏡頭,觀眾看到的是整個舞台和這個舞台上的所有演員。如果乙個演員只是默默流淚的話,觀眾可能根本察覺不到這個演員在表演哭戲。

所以演員必須有大幅度的肢體動作,比如走到舞台上離觀眾比較近的位置(稱為台口),臉上做出誇張的表情保持4、5秒,然後突然坐到地上哭天喊地、兩腿亂踹,大聲喊道:「弟弟,你死的好慘啊,我沒能救活你啊」等等,就是為了讓觀眾看明白,我現在是在表演哭。

第二,當演對手戲的時候,影視劇演員一般是對著對手演員表演,而舞台劇演員通常是對著觀眾表演。比如說同樣是兩人對話情節,影視劇裡通常是兩個演員面對面表演,導演先給乙個全景鏡頭,然後哪個演員說話就給哪個演員乙個面部特寫;但是話劇舞台上,兩個演員都是對著觀眾表演,誰念台詞誰就向觀眾方向走幾步,說完台詞後再後退幾步把表演空間讓給下乙個說台詞的演員(稱為舞台排程)。

話劇中之所以這樣做也是為了能讓觀眾看明白,如果演員背對著觀眾表演(稱為背台),觀眾就看不清演員在演什麼,甚至聽不清演員的台詞。

現在感覺到影視劇中有時也會借鑑舞台劇的這種表現手法,兩個演員對話時不是面對面,而是都面向鏡頭的方向,誰說台詞就把鏡頭焦點切換到誰身上。這樣的好處可能是希望觀眾同時看到兩個人的面部表情,避免鏡頭切的太碎。

第三,話劇更重視對台詞的處理。由於影視劇乙個鏡頭可以不停重拍直到導演滿意,還能夠後期配音,還可以配上字幕,所以影視劇演員對台詞的要求沒有那麼高。據說有些演員在片場根本不說台詞,就不停的從一數到十,台詞完全靠後期配音。

但是話劇對台詞要求就高很多。一方面話劇不能配音,一般也不提倡帶麥克風,所以演員必須字正腔圓每乙個字都要送到最後一排觀眾耳朵裡;另一方面台詞有時候是演員之間約定的暗號,比如台上的演員說道哪句台詞的時候,台下的演員就要上場;或者說道哪句台詞的時候另乙個演員就要開始念自己的台詞。這種關鍵的台詞(稱為氣口)是絕對不能說錯的,如果說錯了,該上的演員沒上場,該接的台詞沒接上,就會出舞台事故。

我之前演過的一部話劇就出現了這種舞台事故:有個演員有兩段獨白。本來設計的是,他念完第一段獨白最後一句,演員A上場表演;他念完第二段獨白最後一句,演員B上場表演。

結果這位演員把第一段獨白的最後一句唸錯了,念成了第二段獨白最後一句。導致演員A以為改戲了就沒敢上場,演員B直接就上場了,中間漏掉了一大段戲。

在電影 電視劇集和戲劇中,導演和編劇哪個更重要呢?

書書 劇本是一切的基礎,很少有糟糕的劇本卻能拍出優秀的影視劇。不過也有特例,比如 卡薩布蘭卡 當初的劇本就一團糟,修修改改 縫縫補補貫穿了整個拍攝過程,以至於導演 男女主角都不知所措,可結果卻造就了一部影史經典,美國編劇協會 WGA 2007年公布的影史 最偉大的101部電影劇本 排行榜中,卡薩布蘭...

電視劇集的衝突設定和電影 戲劇相比有何區別?

Phil 我覺得是節奏上的區別。電視劇集,目前基本沒有單集劇或者兩三集的了,貌似國內成品劇都是30集打底的,而且每集也要有個40多分鐘,那麼很多矛盾衝突的構建 發展 爆發等階段,就必須撐滿集數。而且國內成品劇跟國外長劇集還不太一樣,基本都是先全部拍好再播,而不是拍了再看反饋再修改再拍,沒法留階段性懸...

電視劇集劇本和電影劇本的差異表現在哪些方面?

其實電影就是縮小版的電視劇集,電視劇集是拉長版的電影。贊同Raymond Fong的答案,這兩者僅僅是長度差別,如果那麼多差別電影電視劇集以後也沒法好好創新好好玩呢 多沒意思 最大區別應該就是篇幅長短帶來的創作差異。贊同 張小北 的看法,電視劇集劇本要比電影劇本難度高。而且越長越難寫,越難寫好。篇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