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該不該懲罰?

時間 2021-06-03 07:50:16

1樓:天使線上學院

幼兒園裡新來了乙個孩子叫安安(5歲)。

同班的小豪(6歲)覺得他不但搶走了老師的注意力,而且會威脅到自己在班裡的地位,於是常常拉上一些孩子去欺負他——有時候是追打,但打完了就跑。

有一次玩耍的時候,被追的安安一不小心撞倒了班裡放花瓶的架子,上面的青花瓷花瓶就被撞到了地上,摔碎了。

見狀小豪立馬走開了,安安整個人都僵住了,站在那裡一動都不敢動。

班裡的老師是個奶奶,當時她就坐在教室裡。看到這一幕之後,她就走過去把發抖的安安抱進懷裡。

過了一會兒安安不抖了,就一直哭,特別委屈的邊哭邊說:不是我,我真的不是故意的,奶奶只是重複說:嗯,我知道的,不是你,你不是故意的。

安安就重複說一句話,花瓶不是我打碎的,是小豪在追我。

奶奶說:你先去幫我拿條濕毛巾過來。安安邊走還邊說,我真的不是故意的。

然後奶奶把小豪叫過來,說:你幫我搬幾個凳子,別讓碎片扎到其他小朋友的腳,小豪就搬凳子把碎片圍起來了。

這會兒安安拿著溼毛巾走過來了,奶奶就幫他擦臉,說你看你哭的像小花貓一樣。

安安還在說,我不是故意的。奶奶就說我這裡有個袋子,我們先把碎片收起來。

安安不解的問:都碎了,還收集起來幹嘛呀?

奶奶說明天我帶乙個神奇的膠水,我們把這些碎片粘起來,安安疑惑的問:都這麼碎了還能粘起來嗎?

奶奶說,我們試一試吧。不過奶奶歲數大了,不好彎腰,安安拿著袋子,小豪來幫我撿碎片吧,不一會兒碎片已經全收集起來了。

奶奶對安安說:你去玩吧,明天我帶膠水,你們來幫我粘好。

但是安安因為打碎了花瓶,這一天都過得很恍惚。第二天奶奶剛來到教室,安安就跑過來問:奶奶你帶沒帶膠水呀?

孩子們一起把青花瓷的碎片都刷上了膠水,逐漸粘好了花瓶。

安安拿著粘好的花瓶說,可是上面有好多裂紋,奶奶說是啊,這個花瓶原來從中國運過來就很珍貴,現在變的比以前更珍貴了。因為現在沒有人可以摔出跟你一樣的花紋呢。

安安聽完,把花瓶放到架子上之後,他深深地呼了一口氣,臉上露出了開心的微笑。

當孩子犯了錯誤以後,如果不懲罰,不講道理,還能怎麼做?

很多時候孩子一犯錯,我們會跟孩子拉遠距離,指著孩子說:別過來,你犯了錯誤,還好意思哭?

在上面的故事裡,那位奶奶沒有責罵。她第一時間就過去抱著安安(這是療癒情緒的法寶),然後用濕毛巾幫安安擦臉。(注:

很多小朋友在情緒激動的時候會自動發熱,哭了以後甚至額頭都會出汗,所以降低頭腦的溫度可以讓孩子恢復冷靜。)

奶奶還做了什麼呢?這才是接下來想要強調的重點:

奶奶讓安安去拿毛巾,讓小豪去搬凳子——這兩件事都很重要,就是讓他做些什麼。

同時不是告訴他這兩件事做了會很有正義感,而是在讓他做事之前反覆地重複了一句很重要的話。

奶奶重複地說:「我看見了,我知道了你不是故意的。」如果我們不這麼說,孩子往往會拒絕任何我們想讓他做的事。這一點是我們經常忽略的。

我們理解孩子,不光是為他開脫,接下來是你要為此做什麼呢?

最後安安和小豪都做了什麼呢?——把碎片收拾好,避免傷到別人;還有花瓶摔碎了,動手把它粘起來補好了。

孩子在放花瓶的過程會變得更小心。在某種情況下這個孩子不僅彌補了花瓶,奶奶也幫這個孩子彌補了自己那顆受傷的心。

彌補讓我們為做的事情帶來了改善——改善了別人,也改善了自己的生命品質。

善於給孩子彌補的機會,是一種更美的獎勵,是更深的愛。即使孩子犯了錯,我們也可以藉此重新激發出孩子內在的善,他更懂得承擔,不因犯錯而逃避、自暴自棄,一蹶不振;他得以懷著這份愛成長,即使可能還會不斷犯錯,也有力量去面對他自己的未來。

2樓:

要懲罰。懲罰才會有記憶,才會知道自己要為言行舉止負責,個人認為責任心的培養,也包括的懲罰意識。

同時,懲罰的時候,媽媽不要讓爸爸來代替懲罰,「等爸爸回來打你」之類的話,並不是上策,這會讓你看起來並不是乙個掌控者,而父親才是,另外,這樣也會疏遠孩子和父母的關係,將孩子和父親對立起來。

3樓:

讓孩子承擔錯誤的自然後果他比較容易接受,弄壞了玩具就不再買了,沒得玩了,弄灑了飯就沒得吃還得自己收拾,比犯了錯誤家長去說教效果要好。

4樓:鹽選推薦

如果孩子做錯事情,可以讓孩子自己承擔過失,適當的給他一點小懲罰。

犯錯對於孩子來說就是家常便飯,而處理孩子的錯誤行為,似乎也成了很多媽媽的家常便飯。

比如,孩子在家瘋跑,把花瓶碰倒摔碎了,對此我們先是憤怒,接著就是一頓訓斥,甚至可能會給孩子來兩巴掌。但這之後,似乎就沒有孩子的事了,剩下的打掃清理都是由我們來完成的。

又比如,孩子在外面和別的孩子起了衝突,我們風風火火地趕過去,自己不住地賠禮道歉,卻將孩子護在身後,並對對方說:「全是我們管教不力,他還小,不懂事。」

很多媽媽將自己的這種行為歸結於乙個「愛」字,但是這種表達愛的方式顯然偏離了方向。也許在孩子做錯的這件事上我們也曾經和他立過規矩,但是這個規矩也許並不妥當。可能我們給孩子立規矩說「不能在家裡亂跑」,但僅僅是乙個「不能」,對孩子的約束明顯不夠具體有效,他可能還會屢次犯這個錯誤。

仔細分析一下,如果只是告訴孩子「不能」,那麼我們只是在表達自己的主觀意願,而孩子只是在按照我們的命令做事,完全沒意識到自己的責任。所以這種「不能」式的規矩,對孩子並沒有足夠的約束力。

如果我們能在這個規矩中加入孩子的主動性,讓他自己去承擔過失,或者利用一些小懲罰,那麼他就會記住以後該怎麼做了。

5樓:駱駝蚌殼

先想想你犯了錯會不會承認,在你覺得會受罰的情況下,並且你沒有完全的道德觀,以及明辨是非的能力。想想你教他這些能力沒有。不然的話,你自己會認為你沒有犯錯。

6樓:大觀心理

孩子犯錯是應該處罰的。

父母在不同的生氣等級都可以應用處罰權,而非一直生氣、怒吼……處罰相處於獎賞,是一種動機的約束,是一種行為的約束,是一種需求與情緒的暫時性剝奪。

可是,處罰的方式有很多。

比如嫌惡刺激的選擇:第一類是子女日常不喜歡吃的食物、不喜歡做的工作等,所有不喜歡的事物強制執行。第二類是子女日常喜歡吃的,喜歡看的,喜歡聽的,喜歡做的事等強制剝奪。

選擇正確有效的嫌惡刺激,是處罰的基本條件。

但是請不要用「愛與歸屬」(例如以後不要叫我媽,我沒有你這個兒子;我不會再原諒你了;我再也不會疼你了……)的需求來當做處罰的嫌惡刺激。

處罰最重要的還是要看對孩子是否有效。

7樓:妙想家

可以罰但是首先還是要說服他,他為什麼不承認。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他,孩子的問題不是一天養成的,所以也不是很容易解決的。可以說如果不得到他的認可,你的懲罰是短期受益、長期有害

8樓:爺爺累了

如果犯錯後不承認,關鍵我認為是要教會ta這是乙個錯誤,最好不要懲罰。

目的是為了讓ta認識到這是乙個錯誤,我相信您一定對ta進行了說教。ta可能現在還沒意識到那是乙個需要改正的錯誤。接下來我想,您應該可以以更生動的方式來告訴ta這樣做的後果,比如如果ta經常摸插座,您可以演示觸電後的樣子,讓ta意識到這樣做會產生不好的後果。

其次,讓他意識到後再引導,告訴他正確的做法。

另外,我想如果孩子不願意承認的話可能也跟您以前在他犯錯誤後的懲罰有一定關係。您可以和ta說,如果你以後再犯錯誤,坦誠一點之後改進就好。以後最好在犯錯誤後以教導為主,如果懲罰也一定從輕,讓他有所意識,真的不要吼,也不要讓ta害怕您。

這個錯誤您沒有具體描述,我想有些錯誤也是可以稍加「鼓勵」,比如在探索知識時出現的錯誤,您可以對這種精神進行表揚,再對錯誤進行分析。主要一定要引導和分析,而不是先在情緒不穩定時對ta發怒,這樣結果反而不好。

9樓:取不出來

該啊,要讓他明確地知道做錯事就要承擔後果。但是一般情況下,這個有前提,是孩子知道這個事情是錯的。如果他不知道,或者不能分辨,一般情況下是不用處罰的,要藉機教育。

畢竟小孩子嘛,你要教育他。

孩子到底該不該挨打?

dodoo.tan 先說我的觀點,打人始終是不對的。懲罰孩子的方法有很多種,最不應該出現的就是挨打。做作業磨蹭的孩子,在做其他事情上,一定也會有磨蹭的情況,例如吃飯。所以我們作為家長應該關注的是如何改變孩子,而不是懲罰方法上。 大餅卷鹹菜 教育孩子也得恩威並施 我個人覺得打這個事情得分孩子,有的起作...

到底該不該打孩子?

很有網癮的神經病 孩子不聽話,常常會令家長火冒三丈,解決方法就是打孩子,卻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孩子沒有選擇的權利.棍棒底下出孝子 不打不成器 的年代觀念已經過去了,2歲之前最好不要打孩子,經常有孩子無理取鬧,到超市就要買這買那,不給買就坐在地上哭鬧打滾,到別人家去好奇就亂翻亂動,還會穿著鞋到人家沙發上...

到底該不該生孩子?

Hermie 懷了就生下來吧,生下來孩子帶給你的快樂是你無法像的。看到孩子對你笑的那一刻感覺是給你全世界都不換的美好,如果沒懷上,在糾結這個問題,就說明你有很多問題待解決,生或不生都行,延後生也行。時間會解決一切。 Lynn 你老公說這樣的話很不負責任!什麼叫不喜歡孩子但是也不拒絕生?潛意識裡他覺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