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 別人家的孩子 ,為什麼還是會自卑?

時間 2021-05-09 23:12:29

1樓:大魚心理諮詢工作室

我就是別人家的孩子,這個稱號我當之無愧,被說了幾十年。

小學的時候,我就當了班長,而且一做就是連任,從小學一年級到六年級,我以為我為班級做了很多事,不管是上報紙還是上廣播,都有我的身影。有時候班主任身體不好,我還作為語文課代表,代她上課。我以為大家都知道我,導致我很多時候都不敢讓自己太出挑,我害怕有人會看到,然後說,她還是班長呢,怎麼這樣。

比如小時候我們都要求戴紅領巾,我每天都很緊張,害怕自己沒有戴,會被公開點名。似乎每一次我的失誤都會被放大,我們老師最常用的一句話就是,你還是班長呢,怎麼可以這樣。

於是班級裡有高年級的同學過來找事,我乙個瘦瘦小小的小姑娘挺身而出,他們拎著我的衣服領子就提溜到了窗邊,差點把我從窗戶扔出去,但是班級裡沒有人幫我。於是我一度懷疑,他們是不是都在排擠我。

我的學習成績每次都是班級第一,跟第二名差很多,每次考完試就會發現周圍的同學又故意的離我很遠,甚至上學路上遇到,我在努力的追他們,他們揹著書包拼命的往前跑,就是為了不跟我一起到學校。

班級裡選班長,班主任為了顯示公平,讓大家民主選舉,還要說理由。當很多同學站起來,選的都是別人,還有些人說我選我自己,就是沒有人選我,我也不知道該怎麼應對,最後班主任又是指定我做班長,好像我無法獲得民眾擁戴似的。但是我也是個小孩啊,做班長並沒有給我帶來任何的福利,反而讓我有了不少的壓力。

如果要讓同學們接納我,那我跟他們一起玩啊,一起寫作業啊,一起不要學習啊,考試考的爛一點,他們就會接納我了吧。

於是那次期中的時候,老師公布了班級的排名,我從第一降到了第4,還沒來得及高興,旁邊的小男生看著排名說,呦,還是班長呢,考的還不如我呢,我在你前面呦。

那個嘲諷的語氣我到現在都還記得啊,我覺得我的自尊接受不了,看來成績差也不能讓對方接納自己。其實這次考試是老師寫錯了英文的成績,我去老師那裡提供了分數,重新回到第一名,那個男同學滿臉通紅。不知道為什麼,感覺要自卑的人,好像應該是我。

我一會被大人說,你這個別人家的孩子,怎麼可以這樣,一會又被同伴說,憑什麼你是別人家的孩子,而我不是。

長大以後再遇到小學的同學們,發現原來自己並沒有那麼被記得。甚至別人都不如我自己對班長這個身份如此記憶深刻。他們甚至還說的出來其他幾位做過副班長的人,但對我的印象就僅限於,好像學習成績還不錯。

現在如果給這種「別人家的孩子」有乙個心理學上的概念的話,可能就是一種身份認同。如果我認同了「別人家的孩子「這個身份,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似乎都有乙個行為準則及道德標準。比如同班同學受到欺負的時候,本來我是更弱小的那個,但是我認同了自己班長的身份,放棄了自己是個瘦小的小女孩的身份,不自量力,挺身而出。

如果當時那兩個學生再豪橫一些,可能我會因此付出慘痛的代價。而這種挺身而出,在我是「別人家的孩子」的時候,發生了很多次。

青少年時期的同一性。當我是乙個學生的時候,好好學習似乎是我的職責,但是學習成績不是生活的全部,同齡的小夥伴會根據他們自己的需求,人以群分。也許在我關注學習成績的時候,他們已經轉向了人際關係。

這種不同步會讓我感到自卑,似乎永遠無法跟上別人的步伐。但是時間總是寬容的,過去「別人家的孩子」可能已經易主,會不斷的有「別人家的孩子」成為人生中的座標。

而當我不再是「別人家的孩子」的時候,我才可能是我自己。至於是自卑還是謙卑,時間會證明的。

大魚心理諮詢師:張海燕

2樓:

因為這是應試教育的弊端。

在考試中,你是別人家的孩子,但是在別的方面,你不一定優秀。

在生活中(比如人際關係,經濟問題),你遇到難題,無力解決,這跟學習方面有巨大的落差,於是你迷茫了。

而且由於教育的問題,做題家出現人際問題的比例還是很高的。

3樓:遠遠的路

之前在回龍觀醫院精神科實習,帶教老師主治抑鬱,他問我們,你們猜我的患者群體最多的是什麼人?

「年輕人中985 211的學生最多,985 211的學生中清華北大的人最多。」

(注:以上為大夫個人經驗所談,可能有誇張,不代表客觀資料支援。)

如果去調查一下關於「自己不夠好」的抱怨和困擾,我想,可能學歷越高的人,這種情況越普遍。原因有很多,包括同輩的競爭壓力、社會期待等等,但這個回答裡我想講另乙個故事和原因。

(以下是我個人的故事,可能普遍也可能具有特殊性)

作為乙個從小就是親戚鄰居眼中「超優秀」的孩子,很小的我就經常在焦慮和自我厭棄中,悲傷地意識到乙個事實——自卑大概和優秀沒有什麼相關。

反而,當我下意識的變得「更優秀」來填補那種「我不夠好」的感覺時,那種自卑的感覺反而變得越來越猛烈。

有一些回憶歷歷在目:

小學的時候是中隊長,主持國旗下講話和每週的班會,我的演講能力早早的被鍛鍊了出來。在我們那個小小的街坊內,總是被大家津津樂道。但與此同時,我很不會與同齡的小夥伴打交道,當課間大家都圍在一起打鬧的時候,我想加入卻又支支吾吾找不到話題。

這本來應該只是乙個困擾,或是「弱點」。

回到家裡面,當我試圖把這個講給父母聽的時候,他們的回應是:「這不算什麼,你乙個在全校面前講話的人還會害怕這些。我們家孩子是最棒的。」

當他們這麼說的時候,我發現我沒法再繼續說下去自己的困擾了,我能做的只是感激父母的信任。慢慢的,我開始配合他們表演乙個「非常優秀」的我,我不再向他們訴苦,不敢去講那些挫敗的事情。

當我對自己的某個表現或特點不滿意的時候,我就更努力的去做更多的,會被認可和讚賞的事情,來尋求對那【不可言說】的「不夠好」的地方的補償。

雖然,在深夜的時候,當腦海中突然閃現自己犯的某個錯誤(比如只是回答老師問題的時候磕巴了一下)時,還是會難以控制的,偷偷的狠狠的掐自己。

我很惶恐,在「別人家的孩子」的稱讚中,我學會了什麼樣子會獲得他人的讚賞,但是卻從未有人告訴過我,你的缺點也會被接納。

慢慢的,那些乙個個小的錯誤或是弱點,變成了埋在心底,巨大的不為人知的黑洞。

那些讓人羞愧的挫敗、不太好改的缺點、令人尷尬的錯誤,一旦在「別人家的孩子」的熾熱的光環下,變得不可言說、無法分享,就會進而變得無法消化、不可被接納。

而此時,再聽到那些誇讚的時候,那些深埋心底的「不好的地方」就會蠢蠢欲動,讓我們對那些「不實的」誇讚也感到羞恥起來。

學心理學之後,Neff的自我同情理論(self-compassion)對我來講是一種救贖。我開始勸說自己,每個人都有優點和缺點,乙個人自信的真正源泉不應該是ta有多少出眾的優點,而是ta有多接納自己的缺點。

我開始明白自己是乙個普通人,更重要的是,即使我是乙個普通人,我也值得被愛。當我的缺點被自己看到和接受,被其他人或安慰接納或不屑批評的時候,那個「完整」的我才展現了出來。

而只有「完整」的我,包括許許多多的缺點和優點的我,被我自己看到,被其他人看到之後,才可以真正去談「培養自信」。

最近頻繁發生的在985 211高校中的學生抑鬱、跳樓的事情,我非常贊同一句話的解讀。「我們一直被告訴如果優秀了會怎麼樣,卻從未有人告訴我們如果失敗了該怎麼辦。」

這也是「別人家的孩子」可能經歷的乙個陷阱。「我們一直知道自己的哪些優點會被讚揚,卻從未被告知我們的缺點也合理存在。」

而那些被自我認識和接納的缺點,才構成了完整的我和我的自信。

4樓:陳瀛Neptune

我覺得就因為你是別人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你才會覺得焦慮和自卑。你必須一直緊繃著,不斷努力來保住自己的優秀。就好像班上的第一名那樣,只要得了第二名那都是退步了,這樣的孩子普遍壓力都很大。

而普通的孩子就不一樣了,他們的排名不怎麼以得了第幾名,而在於乙個範圍,前進一兩名,倒退一兩名都不是大問題,只要別大幅度退步就可以了。因此他們精神上的壓力會小很多,也不會過多在乎別人的眼光。

我覺得你就是太在乎別人眼光才會覺得自卑的,這樣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把別人都當成不存在,做好自己就可以了。同時也希望你的父母不要給你太多的壓力,你已經非常努力和優秀了,不用心裡面想太多。

當然我見過還有一種自卑的,也是學習好但是家庭條件非常一般的,這樣的孩子普遍拼命學習,因為成績是他們展示優勢的唯一途徑。他們的壓力也比較大,但也是可以理解的,他們的努力也都有一定的回報。

這樣的孩子大部分最後要不保研,要不考研,找工作的話工作能力也不會差。所以我覺得無論你屬於哪一種,都要學會看開。要知道學習是為了自己,別人的眼光沒有那麼重要,你別管他們怎麼看待你就行了。

5樓:GAOF-300ER

我認識兩個女孩,A和B,兩個人因為母親在同乙個辦公室,從小就認識,也算是發小吧。

A從小學習好一點,每次考試成績高一點;

B的母親就犯了教育方法的問題,從小每次批評B的時候,A就成了別人家的孩子。每次都說你看人家A多好多好,你要向人家A學習;

後來,高考的時候,B比A考得高;

這個B啊,就簡直是大仇得報、沉冤得雪、翻身農奴,然後把A拉黑了。

說起來,其實A和B沒有什麼矛盾,都是家長瞎搞;

這就是當今中國式家長教育的悲劇啊!

6樓:

說實在的我也是你們口中所謂的「別人家的孩子」

曾經有個同學說我就是別人家的孩子所以讓他自卑了整整三年可是大家都不曾想到我也會自卑

我也會因為長的不好看想去整容

我也會因為害怕喜歡的小男生不喜歡自己而自卑我也會偷偷照鏡子看看自己的模樣

我也會裝作很高冷地面對差生同桌講的小笑話背地裡偷偷的笑我也會因為別人說我不好而難過

我也會因為老師誤會了我而委屈

你們會的我都會

因為我們都是同樣生活在這個世界上世界上只有人沒有神所以現在起請好好努力為了成為別人心目中的所謂的

姑娘請堅信未來還長請別慌張

7樓:冰冷的牆

做別人家的孩子和被迫看著別人家的孩子的孩子

都是被迫活給別人看的都不被允許活成自己

活在別人的眼光中不能做自己總是痛苦的

8樓:阿喂

在看到這個描述之後,突然才意識到,原來我自己也曾經是別人口中的那個【別人家的孩子】 乖巧、不需要父母擔心、會做家務等等一些列標籤

但是,與此同時,我還是一直被教育,你看那個誰誰誰家的孩子,有多乖,有多懂事。

這便形成乙個迴圈,我拼了命的要做別人口中的那個好孩子,母親卻一直不滿意我。我一直努力做個乖小孩,討好所有人,就是不敢對自己好一點,生怕照顧不到別人,寧可別人忽略自己,也要先遷就別人先。

……說出來,感覺思路又理順了一些,好受多了

別人家的孩子,別人家的家長?

一顆蘋果 我覺得你的想法非常正確,不光小孩子應該比,大人一樣應該比,其實很多人對父母有乙個文化上的權威認識,這是乙個很大的錯誤,要知道你的階層和文化會限制你的認知,不成功的父母幾乎都沒辦法培養出成功的孩子,很簡單,他們自己活了半輩子都沒搞明白怎麼成功,所以不要盲目迷信父母那套話,這年頭,老師說話都是...

「別人家的孩子」完美嗎?

已登出 肯定不完美,我們看到的都是別人家孩子的優點和長處,然後希望自己家孩子擁有別人家孩子所有的優點和長處 其實沒準兒自己家孩子也是別人家孩子呢 嗯哼 那都是四五十年代出生的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永遠都是別人家的孩子好,因為作為父母,看到孩子身上的不足其實就是自己身上的問題,但是他們往往意識不到這一點...

有人會喜歡父母口中別人家的孩子嗎?

首先,你沒有問題!討厭 別人家的孩子 很正常 因為他搶走了本該注視你的目光 分薄了你需要的認同感 這使你不解和厭惡 另外我很喜歡 別人家的孩子 雖然我早就想明白我之前說的那些 但我依然覺得 如果我死了 別人家的孩子 各種意義上的。 大部分這種情況都不會喜歡的。這是人性。我媽也酷愛用別人家的孩子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