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心理學的角度,故事為什麼能調動人的情緒?

時間 2021-06-02 17:01:41

1樓:

理解故事的大腦區域和加工自己的事情的大腦區域有重合。並且理解他人把他人當成有生命的物體(心智化)的大腦區域和理解我們自己的大腦區域也重合。

所以我們能夠理解他人以及故事(以自己為參照系)。

故事被參照系加工的程度不同,感染力就有區別。

發現故事的力量和人類語言本能、語法以及敘事有關。比如原始人如果會說「不可以玩猛獁象」,並且他的孩子聽得懂,那麼小孩的存活率會更高一些。所以這種東西被自然選擇。

2樓:子陽-賦難者

為什麼呢?因為動物的族群一般不會超過150個個體(著名的鄧巴數字),超過這個規模的族群就會因為無法互相交流協作而自然解體。只有人類可以動輒以幾萬幾百萬的規模形成民族、國家等統一的生活形態。

為什麼人類有這種能力呢?

因為人類的語言比較特殊。其實動物也有語言,也能用來協作和溝通。但是只有人類可以用語言描繪並不存在於眼前的虛構的事物。

可以簡單地理解為:只有人類具備想象力,也只有人類的語言可以使用想象力。

人類的社會組織是靠統一的想象力進行規範的,這個規範其實就是乙個乙個故事。

——《人類簡史》

比如,你說你是炎黃子孫,你是見過炎帝呢還是見過黃帝呢?你相信龍圖騰,你有真正享受過龍帶來的利益?你是漢族人,什麼是漢族呢?

漢族這一概念本身就是一種虛構的自我認同。它並不真實存在。

有一本影響力很大民族學專著名字就叫《想象的共同體》,其核心概念就是說,民族其實是一種民族意識的結果,換句話說,民族的本質是一種想象的共同體,炎黃子孫,堯舜禹,儒釋道,我們一直使用同樣的故事體系來理解這個世界。

就算是大批互不相識的人,只要同樣相信某個故事,就能共同合作。人類具有一種特殊的神經元,名叫映象神經元,這種神經元可以像鏡子一樣對映你所看到的生物的感受。其實,故事激發的想象力,就像是在內心看到了乙個人和物。

我們人這種在頭腦中形成表徵的能力,是非常特殊的,我們的情緒中心是無法區別腦中想象的事情與真實事情的區別的——假設你是男性,有個美女比如蒼老師躺在你的懷裡,你會勃起,會產生生理反應,但是,如果想象蒼老師躺在你的懷裡,僅僅是想象,你依然會產生生理反應,這些鐵一樣的明證:你的身體無法區分想象與現實。

人們在枯燥的生活中,在無聊而平庸的世界裡,在循規蹈矩的約束中,需要英雄主義,需要傳奇和冒險,需要離經叛道來豐富自己。

《沉重的肉身》中說,「敘事改變了人的存在時間和空間的感覺。當人們感覺到自己的生命若有若無時,當乙個人覺得自己的生活變得破碎不堪時,當我們的生活想象遭到挫傷時,敘事讓人重新找回自己的生命感覺,重返自己的生活想象的空間,甚至重新拾回被生活中無常抹去的自我。」

「故事激發著我們生命的激情,拓展著我們生命的可能。」

「故事裡不能不擁有情感,因為情感證明著自我真實的存在。」

那說白了,故事是對存在感的的追求,是現實生活存在感不足的主動彌補,

其實,故事就是我們絕大多數人類存在的本質方式,我們活在自己想象的故事之中。

3樓:開森心理

「鏡映能力」

美國心理學家亞瑟·喬拉公尺卡利在《共情的力量》這本書中提出:所有生物都有產生共情的腦迴路,但是,只有人類可以通過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感受,可以在傷心的時候向他人求助。因此,只有人類具有這種獨特的「鏡映能力」——鏡映能力可以讓我們感同身受,看見對方就如同看見我們自己,這是共情存在和發生作用的根本原因。

如何從心理學角度分析熬夜?

記得以前看班傑明巴頓奇事,裡面說深夜聽到自己最親密的人酣睡的聲音覺得很安心。作為重度熬夜病患者,覺得這句話有戳中自己不肯早睡的原因。再說多一點,我還是不晚起不開心星人,因為當世界甦醒時我睡去會令我感到很安全。 當熬夜成為一種習慣 你自己不會承認的你總打算著要把作息時間慢慢提前早睡早起 人總會不知不覺...

從心理學角度,喜歡模仿別人是什麼心理?

對於自卑善妒的人就是一種羨慕嫉妒恨的心理,這類人通常是不承認自己在模仿別人的,會一邊偷偷模仿嫉妒物件的所有,一邊詆毀抹黑,俗稱白蓮花。 我發現模仿有兩種,一種是下意識地迎合對方,表達友善,另一種是對方不在場但我希望他在場,於是我通過模仿他,假裝他也在。 Lavogue 從個體心理學的角度看 模仿別人...

如果從心理學角度分析人為什麼喜歡惡作劇?

因為這些人就是在通過這種方式實施事實犯罪。俗人在世圖的無非錢權色。很多人認為我捉弄你一下沒什麼,或者通過這種方式考驗別人人性。殊不知萬事萬物息息相關,今天你捉弄別人,而別人真的在生活中被騙了,你說跟惡作劇者完全沒關係,換誰會相信呢? 隔壁村的阿黃哥 其實你可以把這種範例跟頑皮學生搗亂,以及小男生拽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