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過程等於( )認知過程嗎?

時間 2021-05-30 01:55:07

1樓:冰笛

不等於!

我對生命範圍的理解,已經擴大到了從基本粒子到宇宙星辰,當然也包括各種的生物,只要具備出生、成長、衰亡這三要素的事物都可以被視為生命。認知是有形成條件的,是需要具備對不同的輸入資訊能夠做出不同反應的能力。傳統意義上的非生物顯然不在此列。

2樓:盤吉

你所表述的是生命的維續過程,而認知過程顯然基於生命的維續之上。也就是說:在解決了生命的維續之後,才是認知過程,當然,維續生命本身需要一定的認知。

認知之後是熟悉、掌握、使用過程,在此過程之中,往往又會致力於生命的維續問題,……,如此周而復始。

3樓:來請坐

假設答案是肯定的,生命過程等於認知過程,馬上會產生另乙個疑問,「宇宙孕育出有侷限性的生命,就是為了讓生命盲人摸象一樣認知自身?而宇宙全知全能,為何不自己通過反思來達到認識的目的?」

假設答案是否定的,同樣隨之而來會產生疑問,「生命的過程到底是什麼過程?」

或者類似的問題是不需要思想來回答,也無法回答的問題。

人類通過對物體或物體之間的現象進行觀察,對其變化進行分析、歸納以及對先天的概念進行演繹,綜合得出了在一定範圍和精度內經得起驗證的知識和理論,如同工業產品的逆向仿製,在不清楚背景和原理的情況下,往往難成功,而在無比整全的宇宙面前,人類始終無法弄到它的設計圖,更無法弄懂如此設計背後的原理,只能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

一、作為獲取知識和分析推理最得力工具的邏輯,也只能說明事物之間的關係,而不能回答事物「是什麼」的問題。

二、雖然不能說各種理論是在同義反覆地描述,但它們都有自說自話之嫌,它們的自洽始終是「懸空」的自洽,都沒有指向乙個能夠停止人們追問的可靠的理性「基石」。

三、人類對無盡知識的欲求不滿或者無能為力,也不用完全看作是讓人垂頭喪氣的壞事,如果現在的人就把「真理」「本質」發掘完,以後的人即便是更加聰明但無剩下的「真理」「本質」可發掘豈不是更絕望?

四、想一想萬年、十萬年以後可能更加聰明的人類,也許會讓現代的人對自己篤定的所謂知識不那麼自負,畢竟,可以看看距今一千年以前的人類普遍認可的知識現在的情況如何。

4樓:識真

生命的過程近似於認知生命

思想上的迷失是思想智慧型價值取向的迷失,幫你梳理如下:人在探索慾望、精神旺盛的青年期,會忽視自我生命意識的根本趨向認知,尤其在當今文化積累如此豐富、資訊發達的今天,思想智慧型價值是建立在學術上的,或要絕對的智慧型,或是絕對的本質。必要自我生命意識認識:

世界之所以是這個樣子取決於自我生命意識的認知,眼睛看到的是物質反射的光,觸控物體感受資訊等,根據經驗判斷分析,實現我們基本攝取營養維持生命和使我們向我們美好的發展,我們掌握事物活動的規律用於生活是智慧型,這智慧型都是用於人生活的智慧型,是生用智慧型,人的大腦在35歲長成最高配置,電腦顯示器顯示的是與硬體配置、軟體程式相應的結果,我們思想意識與概念的世界也是一樣的,我們隨著對物質的認識的深入、利用的程度的加深,例如:我們的認識概念裡,我不會出現在300萬光年以外的空間,在0.1秒時間裡不會坐在另乙個沙發上沒有區別。

全面的自我認識與認識世界的一切是乙個意思,從自我認識開始,以事實為依據,用科學的思想思索思想的科學,可參照釋迦牟尼的心路歷程,結果會徹底全面的認識人生世界,解決死亡困惑在內的一切問題,這是人生正確的思想理念,幫到你了沒有?

5樓:王會

如果人的有生之年,只是渾渾噩噩,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也無法辨別是非曲直,那只是活著,並不算生命的體驗。活著並不是一定要讓自己明確某個目標,但要讓自己活在通透裡。我們呼吸的每一口空氣,我們嚥下的每乙份食物,我們愛著的每乙個人都是我們切實感受著的過程。

我們在呼吸中感受生命的氣息,在食物中感受活著的味道,在愛里感受靈魂的溫暖。生命的意義就是各種各樣認知感受的過程!

6樓:了生脫死

生命的過程不完全等於認知過程。因為有太多人生活的渾渾噩噩,他們從來不或很少用心去觀察並體悟生命本身,而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了對名利對感官刺激的追求之中,這樣的人生對生命本身的認識很少。只有那些能夠積極探尋生命本質並懂得觀照內心的人才能認知生命的本來真相。

7樓:忘川

既已談到生命和認知,那必定不是指其它動物,是專指人。而人是什麼?康德說的全面些。

人與動物的區別,不只是被動地感知和接受外部的資訊和刺激,而還有知性、理性和判斷力。知性是發現規律的能力;判斷力是發現屬於規則的特殊情況的能力;而理性就是把特殊事物從普遍的東西推導出來,困而按照原理和必然性來設想特殊事物的能力。所以,人一生只是一直不斷地在認知,應屬於知性層面,頂多達到判斷力初級,遠未達到理性階段。

8樓:夜雪

這個結論感覺有點粗糙,有必要考察下相關的定義。

比較經典的生命定義就是所謂的負熵系統,即吸收能量,構建有序結構,排出廢熱,或者說是乙個能量驅動做功的機械。但這其實是個比較普遍的過程,不一定是生命特有的,例如鑽石的形成。當然也可以說複雜生命是由大量類似這樣的過程組合成的個體。

而認知過程,一般看成是高階生物具有的認識世界的能力,雖然很難否定單細胞生物的機械動作也是一種對世界的認識。按照一般唯物的觀點,認知過程應該同能量機械一樣也是承載在物質上的。不過這裡可以更加偏意識一點的看待認知過程,即認知是對資訊的抽象,包括自我這種抽象存在的生成。

按我的觀點,抽象過程實現的是資訊的壓縮和解壓縮,對比生命過程的話,就是類似於dna表達這樣的過程。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生命過程和認知過程可能並沒有什麼本質的差異,只是承載的物質形式不同。

補充一下,低熵有序結構是如何生成的,例如鑽石的結晶,可以看成是基於物質結構固有有序性的自組合過程。在生命過程中,類似dna鏈分子的自組合,磷酸膜的自組合等等。但生命過程中的自組合,是從大量自然過程中篩選出來的極為精巧的配合關係,認知過程只是其中一部分吧。

9樓:雲捲天舒

很好地問題。其實你已經提出路徑了,那就是「行動(過程)——知覺」模型。

具身認知和自生成理論的根基,在我看來就是這一點。

我準備對這個模型的「思想路徑」做一些介紹,但這篇文章不會刻意描述其數學模型。

所有第一步我們首先要注意:新陳代謝所形成的」界限「,不是閉合,而是構建乙個」系統「概念,從行動的角度上來說就是構建」無我之我「:

摘自湯普森的《生命中的心智》

所以新陳代謝形成的閉合,最關鍵的就是構建自洽(不是封閉)的系統——「我」:

同上所以代謝網路不是,或者最起碼說不是乙個「維持」系統,而是乙個「轉化」系統。新陳代謝將外和內通過「膜」構築了區別,但也構築了通路。也就是說外部的,沒有價值的「物質」(資訊),在「環境耦合」的作用下,變成了有價值的「營養」(知識):

我貼這個圖上來不是為了說明自創生系統的「數理」模型,而只是表明新陳代謝不僅僅是乙個「客觀」的物理過程,而且是乙個「主觀」的創生過程。所有物質的「轉換」在系統內外部製造了足夠的「差異」,也因此為識別——認知的價值結構提供可能。所以,我不準備詳細說明A,S或者P代表什麼。

所以生命系統用」新陳代謝「這個動態過程,其實」實現「的是自創生。也就是說,生命本身就是」創造」,生命本身的「行動」(過程)將「蔗糖」這種中性的物質變成了「營養」。從主動而不是被動的視角,也就是從第一人稱而不是第三人稱的視角,我們說是生命「創造了「,蔗糖的」營養「。

所以,用複雜系統理論,我們不應該把乙個細胞的分解結構所展示的功能,當成乙個細胞的功能。用複雜系統的說法就是在複雜系統內部組分線性疊加的功能和組分組合的功能不可能相同

舉例來說,我們不應簡單把線粒體當成細胞的「能量轉化部件「,這只是乙個靜態的,第三人稱的視角,我們不僅還要關心線粒體和細胞其他」部件「聯合運作時如何行使它的功能,我們更應該關心的是線粒體作為作為外來的」原始細菌」,是如何通過共生效應進入真核細胞的演化路徑的。

這才是生命作為「創生系統」最強大的地方。馬古利斯的共生理論在這方面的見解是非常有力的,因為如果我們仔細考察線粒體的「前世今生」,我們實際上可能才在考察動態的作為開放系統的,生命模型是如何運作的。而對於生命過程=認知過程的認知科學通路。

這是最為最為最為關鍵的視角:

梅洛龐蒂的這段話,強調的所謂「時機」和「原因」的區別非常關鍵。

上面的這段話提供的最大的啟示就是自生成理論最核心的見解之一:環境耦合。

外在(環境)不是第一因的,環境只是提供了「時機」,而不是提供了「原因」(想想蔗糖的例子),所謂的「客觀世界」只是主動性的的「機會」,而不是主動性的「起源」。而「全域性」這個概念,又強調,任何「組分」,那些可以還原到分子、原子的」簡單系統「,都不是生命的「主動性」源頭。生命的主動性源頭,就是生命對自身的組織,主動性——感受性——再到認知,這個過去被形式邏輯模型斷掉的研究路徑,就重新又建立起來了。

所以當我們詢問,有沒有「外在」的飼養者,其實這是將「系統」還原為「原子」的乙個思維慣性。我們認為時間刻意「序列化」,但對自生成理論來說,時間的本質是「變化」:

「變化」並不是時間的」屬性「,而是時間的」本質「,這是變化時間和序列化時間對時間解釋的最大不同

這個思路是個「大殺器」,我的意思是說,這個思路其實蘊涵了將空間和時間的「客觀性」理解,從「蔗糖」轉化成了「營養」。不知道你是否明白我的意思,就是說,時空不是從認知侷限上,而是從本質上就是個「建構」概念。

這個方向我不引申了,太敏感了,也太「瘋狂」了點,會被說成神棍的,因為它實際上直接質疑了物理學對世界基本元素的思維模型,強調「感受性」作為變化的唯一識別者,是有第一性的合法性的。也就是說,世界基本元素中,一定有它的一席之地。呃……這個我就免談了。

有興趣可以看德昆西的《徹底的自然》。

所以,自生成理論希望從本質上就斷掉時間的線性理解(序列化),模擬一下就是從「公理」角度就堵住一種源頭(序列)性的去詢問:這個自創生組織的「餵養者」是誰這個問題。

也就是說(雖然我不能保證所有的自創生學者都支援我這個理解),世界內部的基礎結構(時空)就支援自創生的必然出現。

我自己的引申就是,生命是宇宙的本質(之一)。

在這裡,我可以再舉乙個例子,認知人類學最著名的著作之一《荒野中的認知》,展示了乙個關於人類如何使用自身認知能力進行導航的「田野考察」。這份考察的認知學價值非常大,因為它很可能證明了,任何可以進行「形式邏輯推演」(也就是有潛力被自動化的部分),很可能反而是認知(智慧型)最邊緣的部分。用我的理解就是凡是能被現在人工智慧通順翻譯的語句,都是一篇文章裡最不具備價值的部分。

這個研究發現,就等於是說,環境作為生命的耦合「空間」,本身就是有認知「潛能」的,我們只是「啟用」了這個認知潛能。

這個通路,很「野」(所以傳統認知科學家沒少為這事兒打嘴仗),但也不是沒有科學家支援,生態計算和生態智慧型方面的研究者,就是這個思路裡的瘋子。最有名的就是洛夫洛克的蓋亞假說。

我不展開了,再展開就沒完沒了了~o(╥﹏╥)o。

總之,如果你想要理解自創生理論,一定要記住這個理論不是那麼簡單的去在既有的認知模型中做簡單的「重組」,它實際上對已有的認知模型進行了完全的「重寫」。激進一點的,乾脆把這種重寫都深入到了物理學家的領域。

那就是賽博格。 把機器「耦合」進生命系統,把生命系統作為機器「耦合」進環境的階梯。馬古利斯的共生理論,線粒體的共生案例,就煥發了灼灼的光輝~~(一副陶醉臉中~)以上~

如何論證生命過程是熵減過程?

知乎萬千黑 為什麼生命是負熵 熵增的本質是事物從有序轉為無序程度的度量 負熵的本質是減少事物從有序轉為無序程度的度量比如在同一Sunny照射下,假設一塊石頭和人接受的太Sunny能量都相等。接下來會出現什麼情況?在環境溫度達到40攝氏度時,石頭的溫度可能達到39攝氏度,接近40攝氏度。而我們都知道人...

生命活動是負熵過程嗎?

知乎萬千黑 為什麼生命是負熵 熵增的本質是事物從有序轉為無序程度的度量 負熵的本質是減少事物從有序轉為無序程度的度量比如在同一Sunny照射下,假設一塊石頭和人接受的太Sunny能量都相等。接下來會出現什麼情況?在環境溫度達到40攝氏度時,石頭的溫度可能達到39攝氏度,接近40攝氏度。而我們都知道人...

我們的生命是實驗過程還是奮鬥結果?

歌斐木 生命是造物主賦予我們的恩賜,它是一場現場直播,一場沒有排練的電影,我們每個人都是自己人生的主角,過程和結果都很重要,珍惜當下的每一刻,讓每一刻都有意義,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努力吧!相信天不負你,未來可期!加油! 臨野水看浮雲 凡夫眾生的生命是不斷輪迴的幻象。我們所感知的身心,是我們的業報。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