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什麼會為那些永遠無法得到的東西痛苦

時間 2021-05-29 22:41:03

1樓:Freak

因為得不到的東西在你的腦中已經不再是現實存在的東西它經過你的大腦和記憶不斷的被神聖化理想化 。也就是說它已經是你人格中的一部分了(你的人格需要這樣乙個理想的東西)所以你的人格需要不允許你丟棄他

2樓:耀耀i

這個其實有點片面,會痛苦的是那些讓你在意的事情。舉個例子,假設有兩個人A和B,他們有相似的生活背景,差不多的財產和學歷,A特別渴望得到金錢,但是B只在乎自己是不是有聲望。這個時候錢對於B來說是得不到的東西,但他不會感到痛苦。

而聲望對於A來說也是得不到的東西,可他也不會因為這個痛苦。

3樓:黃堅貞

因為他們起了想得到這些東西的念想,或者說他們至少在下意識裡覺得自己可以得到或應該得到,一旦起心動念,他們就在意識裡在未來「擁有」了這些東西,一旦未來得不到,他們感受就不是自己沒得到什麼,而是自己失去了什麼。

4樓:Dream

無法得到的東西通常會引發我們對的一些情緒,或悲傷或羞恥,亦或氣憤等等,而大腦的會儲存這些有強烈情緒的記憶,儘管有可能被壓抑入我們的潛意識,輕易記不起來,但卻會默默影響我們的很多決策。

5樓:袁寶

很多時候,痛苦並不一定全是壞事。首先,在痛苦面前,你才能更真實的看見自己需要提公升的程度;其次,當你學會與痛苦同在,不逃避痛苦,積極面對痛苦,痛苦的背後,往往附帶著乙個禮物。有時候,我們常常說,痛苦帶來了煩惱,而事實上,是我們把痛苦變成了煩惱。

煩惱便會造成我們的痛苦。痛苦是什麼?痛苦是你拒絕、不接納、抗拒、害怕、恐懼「痛苦」——那個事件,那個痛苦的發生。

真正使你困擾不已的,不是那痛苦本身,不是那個痛苦的出現,而是你拒絕接納、害怕恐懼那個痛苦的出現。任何不好的發生,只會帶來當時短時間使你難受的情緒,情緒本身只是一種能量呈現,如水面上的波浪,事件的干擾結束了,波浪迴盪不久就消失了。然而,當你不接納、抗拒、害怕恐懼這個不好的發生,使你難受的情緒就一次次被激發出來,因為你抗拒、不接納,使情緒能量無法徹底釋放。

情緒的能量一直在那裡,所以,你陷入長久的痛苦中。要求太多、或者道德潔癖、或者完美主義,求之不得才痛苦。真正沒原則的人都是現實主義者,只有沒有原則的人才會想從痛苦中得到滿足。

現實主義者以去夠伸手夠得著的東西為樂,不會拿太虛無縹緲的東西打擾自己。當然,明明只是力所能及的事情,偏要粉飾成崇高偉大,自我欺騙順帶欺騙別人。

脫離痛苦唯一的方式就是從容面對,放下抗拒,接納痛苦,與痛苦共處。學會接受生命過程中的痛苦,接受自己;接受過去的喜怒哀樂,接受自己的正行誤行。學會自己消化所有的情緒,因為它們生生滅滅,永不停息。

你能夠穿越痛苦了,你就會懂得,一切都不過只是生命中的自然發生,都只是生命體驗,你不再害怕,不再逃離,那些使你難受的發生就在那裡,你也在那裡?一切都不過只是發生,只是存在,它們並不是為了傷害你而來的,只要你接納它們的存在。然後大步向前,在這條路上,去遇見美好,那會給你安慰,那會在「夢回」之時撫平你的皺眉。

必要的時候,每一時刻都可以是生命伊始,痛苦過後同樣可以開啟新的人生;適時結束那個「故己」,整裝待發然後奮勇上路。接受失去,接受遠離,在這個過程中去遇見更好的自己。當然我們要學會感恩痛苦,積極面對每乙個痛苦,努力,且時時保持耐心;勇敢,並處處心懷善念,我們有限的生命,將變得非比尋常。

人生需要嚐到酸甜苦辣才是正真的人生,不是麼?

6樓:芷沐

執念,被偏愛的永遠有恃無恐,忘記去珍惜身邊擁有的,而去追尋那個可能是美好的堅持,不計後果,也願意接受這個結果,卻不知道能否承受

7樓:楊栗栗

人生有兩種痛苦。一種是求之不得,一種是求而得之。

當我們面對永遠無法得到的東西而感到痛苦時,不如反問一下自己:難道我得到了就不痛苦了嗎?

叔本華的鐘擺理論提到:人生有兩種痛苦。一種是得不到,一種是得到了發現不過如此。人生就像鐘擺一樣,在這兩種痛苦之間搖擺。

對於得不到的東西的渴望、無奈,得到以後的迷茫、短暫喜悅過後的落差感更讓人感到痛苦。如果說,對乙個東西的追尋的過程是在建立意義但苦於其中的困難之深,那麼得到之後則開始是意義的消解。

渴望得到某樣東西是人的慾望,是人的本性。而人性的弱點是使人產生痛苦的根源之一。世間有太多東西是我們無法得到的了。有了期望,便有了痛苦。

「長生不老」是人永遠無法得到的東西,但為什麼沒有很多人對自己無法長生不老而感到痛苦?因為大部分人對這個既定的事實是接受的、是沒有強烈的期望的。那為什麼換成別的「永遠都無法得到的東西」,人們就開始感到痛苦呢?

只不過是有期待罷了,嘴上說著這是「永遠無法得到的」,其實心裡在期望著。自己為這個東西賦予了一絲絲可能性。

期望與現實的之間距離叫做痛苦。

但當我們在為某樣得不到東西而感到痛苦時,不如先問問自己:如果真的得到了就永遠不會痛苦了嗎?

如果你的答案不是肯定的,那我想此時的你也已看淡了「得不到」的痛苦。

8樓:李正議新域構想

人之所以痛苦是因為心理上失去,而不是慾望本身,慾望有時候可以催人奮進,也可以是一種享受,還可以是依賴。

當人希冀的事物永遠無法得到或實現,意味著永遠失去了這樣事物,所以感到不捨,感到失落,感到無奈,甚至感到絕望。

清心寡欲,容易有滿足感,沒有什麼過多的非分之想,那麼人就沒有多少痛苦,因為他沒有失去什麼。

9樓:北海上的貓

我覺得可能跟我們人的秉性有關,我們時常都會發現,當你有目標的時候,你的生活中好像突然出現了動力,你會不自覺的,朝著這個目標去努力,去奮鬥,為了得到這個東西,你付出了很多東西。

但當你得到它之後,你會發現,過了很長一段時間他似乎對你並沒有一些吸引力。我覺得,為什麼會產生這種現象,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們享受追逐這個東西,它的過程,這個過程雖然苦,但是我們會苦中作樂,因為我們知道目標就在那裡,只要努力就能夠得到。

常言道,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心理問題,沒有得到的東西對我們而言充滿吸引力,有種未知的神秘感,會促使人們去追求它,一旦想要的東西到手,神秘感就消失了,沒了興趣一切都變得索然無味。

10樓:黃導

這涉及個人效用問題。我們希望得到的東西都是可以給我們帶來正效用的,至少我們認為會帶來正效用。提高個人效用是每個人的理性選擇,這也是市場經濟理論的乙個重要基礎。

乙個人無法得到某種東西,意味著你的某些效用無法實現,你感到痛苦,是因為不能獲得某些效用引發的不良心理感受。效用評價具有主觀性,對一種東西的效用評價越高,你希望得到的慾望越強烈。如果獲得某些效用是你長期努力的目標,不能獲得就會引發強烈的挫敗感;你對獲得某些效用的慾望越強烈,引發的挫敗感就越強,痛苦越大。

降低效用預期,可以減輕痛苦程度。

思維方式也會影響對不能得到某些東西的心理感受。認為沒有得到就是一種失去,是一種減法思維,會加深痛苦感受程度。更加注重過程,而不是結果,可以在過程中獲得不一樣的效用,會減輕結果不理想引發的痛苦感受程度。

對永遠不能得到的東西感到痛苦,可能就是你對這些東西給予很高的效用評價。

11樓:聆聽

貪念,是人與生俱來的劣根性之一。總是想擁有太多,得到了卻又不珍惜。慾望就是個魔鬼,它驅使著你,不停追逐著名利,得不到就痛苦煩惱。

人生就是一場修行,就是要慢慢看透這些,學會放下,方能擺脫痛苦,得以成長。

12樓:耿子洋

解釋:關於「全能感」的解釋有好些不同的皮囊,比如:

1.「自我中心」及「去自我中心」的概念,皮亞傑用自我中心對兒童認知特點進行描述,自我中心是指兒童僅依靠其自身的視角來感知世界、不能意識到他人可能具有不同視角和觀點的傾向性。

2.「全能自戀」概念,部分心理理論認為「全能自戀」是每個人在嬰兒早期都具備的心理,即,嬰兒覺得我是無所不能的,我一動念頭,和我完全渾然一體的世界(其實是媽媽或其他養育者)就會按照我的意願來運轉。

3.等……

到現在為止,我還沒有看到有具備生理基礎的解釋,但這不能完全推翻「全能感」這個概念。

按照現有的各類理論,「全能感」幾乎是我們與生俱來的。

因此,當那些不在我們控制之內的東西出現的時候,就會觸發「自戀暴怒」、「去自我中心化」等等,於是會以」痛苦「、」瘋狂「、「憤怒」等等形式展現出來。

想要又永遠無法得到的東西,自然歸屬在「不在我們控制」範圍內。

13樓:賣女孩的小火柴

因為人有慾望,有得不到的東西,所以會痛苦。

小孩想要可以天天玩耍的自由;學生想要乙個滿意的分數;青年想要乙份得體的工作;中年想擁有健康的身體。不同的階段有著目的性明確、卻難以實現的希冀。連和尚都想修個西方極樂世界。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保持乙個得之我幸,不得我命的心態。多去發現生活的美,或許能減少點痛苦。

14樓:Hugo

乙個基本的機制吧,痛苦算是人這個系統產生動力的原材料之一,還是比較重要的一種原材料。

1、追求乙個東西,得不到,產生痛苦,得到消除痛苦,到了無聊的狀態。然後找尋新的目標。

人需要到乙個「舒服」的狀態,這個狀態本身不是乙個常量,是乙個過程。

所以其中乙個策略就是,去追求乙個永遠完不成的目標,其實這個過程會不斷完成一部分目標,但是又永遠有新的目標。不斷的追求產生不斷的痛苦,又獲得不斷地臨時的快感。然後不斷驅動人做下去。

我理解大概是這麼個機制。

15樓:

非但是人,動物也一樣。「慾望」的屬性使然。這是一種天然的毫無意義的生理現象。比如你口渴的時候,不管你怎麼想,你的胃只需要水,只需要水 ,只需要水。

這個為無法得到而痛苦,有乙個前提。這個前提是你「想要」,即慾望於你已經生成了。而人有很多無法得到的東西,假如這個慾望並無產生於你,那麼也不會有痛苦。

因此,痛苦之於慾望不滿足,而慾望與否取決於你的天然生理。痛苦的大小取決於欲的程度。

16樓:935a

因為人心在打轉兒,由於內心不接受現實,就在腦中想象,假如怎麼怎麼樣就會怎麼怎麼樣,轉過一看,已不可能怎麼怎麼樣,再假如怎麼怎麼樣……根本停不下來,是吧,耗盡了心力!

17樓:簡單

無法得到的東西是稀缺的,經濟學就是解決稀缺資源的合理分配的。

各行各業都有需求,某方面物質財富或者精神財富供不應求時,就會稀缺,自然產生的效果就會超過本身的價值。永遠無法得到的東西如果有等值的東西替代它,也會滿足人們的需求,就不會痛了。

再美好的事物,一旦供過於求,它產生的效果都會小於它本身的價值。

人為什麼會「為別人活著」而快樂?

豔紅 人類本來就是群居動物,互相依賴,又互相幫助,即我為人人,人人為我。如果離開了群體,孤獨地活著,大概活得不舒服,甚至會走向死亡。一桌美食,乙個人吃沒有滋味,有一大桌子親人朋友共享,就會吃得很開心。為別人活著的前提是自己的生活自足有餘,可以分享一些出來,假如自己都活得艱難,還要拿出一部分送給別人,...

人為什麼無法快樂的生活?

小林媛子 馬德在 允許自己虛度時光 中寫道 我慢慢明白了我為什麼不快樂,因為我總是期待乙個結果。看一本書期待它讓我變深刻,吃飯游泳期待它讓我一斤斤瘦下來,發一條簡訊期待它被回覆,對人好期待它回應也好,寫乙個故事說乙個心情期待它被關注被安慰,參加乙個活動期待換來充實豐富的經歷。這些預設的期待如果實現了...

我真心待人為什麼永遠被辜負?

棉花糖粉餅 心疼題主,我也遇到過這種情況。但是呢,俺真心待人完全出於自我修養,只是按照我為人處世的標準來對待他人。說實在的,通過別人的回饋,相信題主也能辨別出哪些才是值得真心為之付出的人。 一和 1.關係是雙向的,在真心待人的同時,也要評估對方值不值得你真心託付。畢竟世界上有壞人存在。2.這是乙個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