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對待禮的真正態度是什麼?以及我對禮形式與內涵的一些困惑?

時間 2021-06-15 19:17:28

1樓:黑白子

在我看來,夫子從未把形式和實質割離開。

現在很多人,做了錯事,用的藉口是:我沒壞心。但是心看不到,只能看你的行。你做錯就是做錯,說心沒有意義。

在我看來,說心如何,他人說得,做事的人自己說不得。非要把心與行割裂開看,是一種拙劣的藉口。

我們回到原文:夫子說「而愛其羊,我愛其禮」。因為人心不可見,禮則是人心對祖先和天地崇敬的外化表現。

你今天廢了這禮,看似饒過一頭羊,但是這頭羊未必能免於口腹,不過是從祭祀之用變成充飢之用。而去了這禮,十年二十年,乃至幾代人之後,這種對天地祖先的崇敬是否也就沒了呢?

所以我覺得,夫子愛的既是內容,也是形式。因為內容如果是毛,那麼形式就是皮,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2樓:俊雲占星

禮,本質比形式重要。人而不仁,如禮何?

但是,教育民眾常常做不到讓每個人都能夠發自內心地遵守禮樂,那麼保持表面上的禮,假以時日可能可以期待民眾達到發自內心的禮,這是孔子對子貢說我愛其禮的原因。

3樓:東坡讚美玲

其實就跟放羊一樣,羊跑得太偏左了,就往右邊抽,羊跑得太偏右了,就往左邊抽。

至於你問到的內涵與形式是什麼關係,我有過深刻的領悟。我曾經非常執著於內涵,藐視形式,但後來我明白了:形式本身也是內容的一種表現形式,沒有脫離於形式而孤立存在的內容。

至於你說的「網上掃墓」,我還是第一次聽說,非常好奇,能具體說說是怎麼操作的嗎?

孔子對待動物的態度是怎樣的?他的態度是否決定了我國古代民眾骨子裡對動物的態度呢?

救世主 孔子是等級制度的維護者,不僅人與人之間有階級 優先性,如果把人與動物同時考慮的話,人的等級與優先性也自然的比動物高。在這種情況下,一般人容易想到孔子關於 問人 不問馬 的例子,論語 鄉黨 廄焚。子退朝,曰 傷人乎?不問馬。從而可能對孔子產生誤解,以為他只重視人的生命 不重視動物的生命。譬如 ...

孔子的禮從本質上來說是什麼?

堅持是生活態度 禮是共鳴共識形成的社會規矩 春秋以前,人主要是與天掙命 春秋開始天下無敵了,就與人掙命主要是社會環境變化,生產力讓乙個群體的人有餘 與天掙的邊界出現了,沒有目標的首領開始了找事顯存在感 建功立業 的過程 這個過程禮的內容肯定是要變化的,孔子想讓人去守舊禮,這就不合適了 ok12345...

大家對待生死是什麼樣的態度

靜水流 每乙個夜晚把自我拉離恐懼的黑洞,每乙個清晨煥發熱情說聲 早 開始做五穀早餐 每天走一萬步 十點左右休息,六點左右起床 看南禪七日 當拼盡全力也挽留不了,也只能嘆一聲 生者寄也,死者歸也。 同花瞬 生而為人,我感到開心。死亡會令人恐懼,因為眷念還有好多東西沒做過好多東西沒經歷過,所以恐懼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