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對自利的邊界的意識中走向道德」這句話是亞當斯密哪本書的哇??具體是哪本書哪一章節呢?

時間 2021-06-15 19:08:22

1樓:Xinkai He

然後你可以用同樣的方式在baidu搜尋,除了知乎上的條目,還找到了這篇文章:

從形式上看,這裡是文章作者(郭向紅,李玉君,管理觀察2023年第21期)對道德情操論的總結而非直接引用。

道德情操論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可以找到英文原版http://

assets.cambridge.org/97

805215/91508/sample/9780521591508ws.pdf

下面是原文的第一句話。

「不管乙個人看起來是多麼的自私,在他的本性中也有一些顯著的原則,使得他對令他人得利益感興趣,並且使他把他人的快樂做為自己的必需,即使他從這樣的行為中,除了樂於見到這樣的快樂,什麼也得不到。「

我大致看了一下,全文都是圍繞「共情「展開的。文章裡當然沒有出現共情(empath),而是使用了感同身受「we often derive sorrow from other's sorrow「,同情「sympathy」這樣的詞彙。「共情」的存在有著比作者所歸因的想象力更為深遠的原因,本質上來說是因為我們和萬事萬物、尤其是其他人類同胞都是一體的。

人類所產生的情緒不論是通過何種物理介質在時空中傳遞,我們都可以敏銳的接收到,甚至連接收都不需要。只不過,我們可以選擇去體驗對方,也可以選擇拒絕體驗。這樣的選擇造就了「合一」和「分離」;「自私」和「利他」,實際上是宇宙中存在的根本的矛盾運動。

我其實同意作者的觀點,「共情「是任何道德觀產生的本質。但是在分析這一方面西方人是沒有辦法和善於觀察人類思維和情緒的東方哲學相提並論的。因為總的來說,人對於某一事件的感受,是綜合產生於事件和人自身反應的。

事件可能造成了物理疼痛,但是因為事件引發的、人本身的反應和解讀會造成心理痛苦,並且通過神經和情緒系統產生更多的生理疼痛。痛苦是內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從這篇文章看,傳統西方人的策略是向外的,通過改變外部環境來減少能夠引起痛苦的外界刺激。

而他們似乎認為人的情緒、環境和思維模式有著某種固定性,或者是不容易改變的。在這種思路下,人被教育通過改變自己的行為來影響他人的行為。換句話說,是「如何操縱他人以使他人不那麼痛苦。

」而在東方哲學中,即使不能夠改變外部環境,仍然可以通過改變理解事物的方式來緩解甚至解除痛苦,這樣的「內求而非外求」的道路是他所沒有涉及的。

從這個角度講,現代的心理學、神經科學、20世紀開始進入西方的各種禪修技術、瑜伽技術,或者人類自身意識的進化本身,已經從某種程度上超越了那個時代的倫理學了。因為最為恰當的離苦得樂的方法是改變受苦之人的思維模式。學習和鍛鍊「止」和「觀」的能力,使人能從細節上去捕捉自己微小的思維和生理衝動,意識到是哪些思維模式在產生痛苦,也同時意識到沒有什麼思維是不能改變的、沒有什麼衝動是永久的,不管顯得多麼痛苦。

這是使你自由、擺脫自己製造痛苦的機制:一旦你認識到是自己在製造痛苦,他人的行為對於你的意義,就從「帶來痛苦「/「緩解痛苦」,轉變成」利用我製造痛苦的思維定勢「、「拒絕利用我製造痛苦的思維定勢「。其實如果你真的想變得自由,這兩種來自外界的行為都可以對你產生幫助。

這其實才是對自己負起責任來。

不過回顧一下他「人都是自私自利的,但是你可以利用他們的自私自利來達到他們本身所沒有的公利的目的「的觀點是好的。這樣你才能理解為什麼現在社會上到處都是「威逼利誘」這樣的操縱,以及各種各樣對於「人性」的矛盾的言論;也更好地理解為什麼「自由」、「選擇」和「責任」是當下人類社會的主題。

大概是因為人類確實長大了,以前的「隱藏的手」的家長作風確實不太合適了。以前你無意識的選擇不去考慮他人的感受,現在你如果這樣選擇可能會變得難受;以前你把自己和他人當成動物或者可以被控制機器,現在你慢慢明白自己是自由的,痛苦和快樂都來自自己對世界的不同解讀。而這個解讀是可以選擇和改變的。

雖然改變的過程是漫長的,在改變的過程中你還是要依靠對外界的操縱來解除自己的痛苦。

200年前、100年前和現在,也許你的意識確實進化了。

感謝。後記:

其實人類對於世界或者他人的操縱,是因為他人和世界的運動本身是存在規律的。

我對你做一件事,可以使你難過、憤怒或者開心。

這難道不是我在操縱你嗎?

所以我們觀察到,世間法都是研究怎麼操縱別人或者事物,其實是如何利用這個世界上的規律。

那麼乙個有道德的、世間法的行者,會在自己的行為上有所保留,「考慮」對方的感受。對自己的行為有所約束。

但是自由意味著什麼呢?

你對我做了一件事,我可以選擇應對的方法和情緒。

我可以生氣,也可以不生氣。

那麼可以觀察到的,出世間的行者,首先在自我要求上,就是做到「心無掛礙」:發生了什麼事情也許我不能掌控,但是採取什麼樣的態度應該完全在我的控制之內。

這樣的行者對待眾人的態度也是這樣,他有時候可能順著你,有時候也可能刺激你。因為他知道你本質上是自由的。只是你自己認為「這樣的事情真讓人崩潰」。

所以啊。道德這個東西。本質上難道不是把人當成「死了的」。為了「考慮」你的「感受」,我不這樣做。其實還不是我在操縱你?決定權在我不在你?

但是世間就是事實。大部分人都是這樣有規律可循的。你在世界上活著,就要把握他們的規律。

這就是為什麼西方哲學和科學這樣的有效果,

然而西方人自己的意識進化了,他們不喜歡這樣互相控制了。

所以他們開始搞禪修、冥想、正念、瑜伽。

這樣。。。

人類的思想和意識有邊界嗎?

人類智力也許有上限。就像大象無法理解量子力學一樣,人類也有無法理解的內容。有學者認為人類無法認識到意識的本質。這種觀點在心靈哲學中被稱作神秘主義。 庄建西 人的思想主觀意識是有邊界的 人的客觀意識是沒有邊界的。客觀意識是一種自由運動的能量,只有稀疏稠密,沒有邊界的。練氣功的人知道人的意識場和大自然其...

意識與腦力的區分邊界是什麼?

諸葛先生 意識是資訊和思想內容的統稱。腦力是思考的能力,腦力勞動指大腦的工作。舉個例子,體力指身體的能力,也就是力氣,力氣的大小限制了體力活的輕重。腦力的大小也同樣會限制大腦的工作範圍,可以做某些事情,而有些事是做不來的,量力而為吧。 曰文ABC圓滿平直T 對我來說,意識 這個概念有兩大源頭 其他的...

有多少女人在對未來的規劃中,婚姻是乙個可有可無的選項呢?

心之愛心理諮詢 心之愛心理諮詢師,李曉文老師 就目前社會發展來看,大部分女性還是選擇了婚姻,當然不選擇婚姻的女性也是存在的。社會大資料的概率與比率也許不能很好地指導我們自己的選擇,最重要的是我怎麼看待婚姻,想不想要婚姻。你說對婚姻失去期待,還能不能合適的人。如果換個說法的話,乙個人會不會願意跟對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