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良知有什麼用?

時間 2021-06-09 08:35:58

1樓:隔壁王叔一世

致良知是中國明代王守仁的心學主旨。語出《孟子·盡心上》 :「 孟子曰:

「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親親,仁也;敬長,義也。

無他,達之天下也。」

「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過程,因而也就是自覺之知與推致知行合一的過程。

「良知」既是道德意識,也指最高本體。他認為,良知人人具有,個個自足,是一種不假外力的內在力量。

「致良知」就是將良知推廣擴充到事事物物。「良知」是「知是知非」的「知」,「致」是在事上磨鍊,見諸客觀實際。

狹隘片面的說,致良知就是第一性原理。(雖然片面,但是能幫助很好的理解,比如物理學上的能級軌道)最近幾年,都在談第一性原理,有興趣的同學可以查閱相關資料。有沒有發現,很多人在知行合一上很糾結,字面意思理解就是知道就要做到;這個理解還好,不至於迷茫。

有了這層理解,再去看陽明心學,我CAO,理解錯了,知道後再去做,就把知行分開了,就不是知行合一了,然後就陷入了心學,走火入魔。

第一性原理是什麼?在物理學中,第一性原理,或稱從頭算,指從基本的物理學定律出發,不外加假設與經驗擬合的推導與計算。

第一性原理相當於是在數學中的公理。最早由亞里斯多德提出。在傳統邏輯中,公理是沒有經過證明,但被當作不證自明的乙個命題。

因此,其真實性被視為是理所當然的,且被當做演繹及推論其他(理論相關)事實的起點。

看到沒?良知也是如此,是最高本體,不證自明。也因此,擁有第一性原理思維的,都很厲害。

一般人的話,做一件事情,不是從本心,不是從第一性原理出發去想問題去做事。是在良心和利益得失之間不斷算計平衡,以達到自認為的利益最大化。但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世間的事,放在大的時間尺度去看,某一刻的利益最大化,也許是未來的一顆雷。佛家言:因果通三世。

那你更沒發算計。也因此,為人處世,第一反應依照良心去做,看到美女起色心,就立刻停止。給點好處讓出賣朋友,知道違背道義,就不做。

這便是知行合一。便是致良知。

什麼是致良知?

談子 不同閱歷的人有不同的見解,不同慧根的人接受的資訊也是不一樣的,不同緯度能量的人,理解的程度也是不一樣的。註解致良知的人也特別多,我個人對致良知的見解,靠真善美過生活的人就是致良知。你的每乙個當下,很安心很喜悅就是致良知。 情感解憂雜貨鋪 致良知,是王陽明心學主要提倡的。在龍場悟道時,王陽明得出...

讀書有什麼用?學習有什麼用?

梅子 有人會問,女孩子上那麼久的學 讀那麼多的書,最終不還是要回一座平凡的城,打乙份平凡的工,嫁作人婦,洗衣煮飯,相夫教子,何苦折騰?我想,我們的堅持是為了,就算最終跌入繁瑣,洗盡鉛華,同樣的工作,卻有不一樣的心境,同樣的家庭,卻有不一樣的情調,同樣的後代,卻有不一樣的素養。楊瀾 鹹魚逐日 提出這種...

致良知 到底是什麼意思?

wangzheng 得道之人必然高壽 王不是所以別鑽死犄角 王的文章趕腳是把簡單的事搞複雜 其實就是 做事做學問搞科研 專心致志 心無外物 實事求是 格物致知 理論聯絡實際 知行合一 個人拙見,在結合字義詞義,致 顯示 顯現,良知 孟子 不慮而知為良知。個人理解是要顯示本性的那種不假思索,本來如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