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至仁無私,常給人光明,人心無私而生博愛正氣,與道有何不同?

時間 2021-06-08 04:10:03

1樓:stanleyqiu

日月無心,所以去談日月「至仁無私」,就像去誇一塊石頭有大智慧型一樣。

人心無私,這四個字是沒有意義的,人心也不需要無私才能博愛正氣。

「道」是什麼東西?人心如果無私就和「道」一樣了?無私就是道?只要人活得像一塊石頭就是得道了?不會吧。

2樓:蘇暗夜

我無法回答的問題,也不班門弄斧。以下只是自說自話罷了。

越來越覺得,最大的無私和最大的自私是一回事。就說這太陽發光養育萬物吧,恩披萬物是它,旱災荒年也是它。 上善若水,哺育生命是它,洪災也是它。

是善?是惡?太陽說:

」老子就是要發光,你們管不著「。水說:」老子就是要順勢流動,你們管不著「。

他們只是執著的做自己,絲毫不受天下對它們的看法而改變自己的本性。並不因為天下人都讚美它們,就做得更好不發生旱澇,也不因天下都咒怨它們,就始終降下災荒。它們做到了至大的自私,在天下人看來,反而是至公,依靠本性做事,歸根曰靜,靜曰覆命。

大德曰生,天下萬物都是為了生長,便是那輕生者,也是棄掉形體,生出了解脫之心。先人後已的仁人義士,大公無私當然很好,但若是強要別人無私,這本身就成了一種自私,是」私心「覺得這是」對「的,把自己的準則當成天下的範本按著自己意思來,這不就是最大的自私嗎? 若有人為生計燒殺擄掠,我們看來當然不對,可如果這人看透了世間本質—— 乙個生命的存在必然是以其它生命的消亡為代價,這人只是選擇了一條世人看來不正確的路,這人看透後,他認為燒殺擄掠是合理的,如果有一天他成為了被害者,他也能坦然接受,他認為世間種種選擇都是合理的存在,天下所有人都有權利做自己的想做的事(當然代價是另一碼事了),那這個人的思想是否又是至公呢?

道理未必是越辯越明,比方說我認為世界是多元的存在,一切都是合理的,可是如果有人堅持和我辯解說世界是非黑即白,我卻無法和他辯解,因為非黑即白也是多元的一部分,當我否認了他的非黑即白,那我的多元也不再是多元。同理,我認為的多元又是不是非黑即白的理念呢?當然是,因為我認為多元是」對「的,這本身就是非黑即白的兩元立場了。

當我說無對無錯無是非的時候,本身就是我覺得」是「無是非,不需要別人辯駁,我已經一拳把自己打趴了。萬物自身就是自身的對立面,真是有意思。

越來越覺得沒什麼話說,也沒有要思考的道理,乙個空腦袋。只是關注事物本身找點事做。

3樓:木事

前者為自然之道,這沒什麼問題,給人光明乃是意外,並沒有主觀;而後者則為人道部分,乃道之末節,甚至與道背離,多主觀一廂情願,誤讀詮釋被利用等負面空間太大。道分陰陽,又有定數,人心幼稚,距道太遠,所以有老子之「損之又損,近於道」的表述,大概就是這個原因,當然,這裡的損很多人認為是認識,其實說的是主觀。

4樓:華帆

概念條理清楚點就是,日月的仁是相對於人,人心無私也是相對於人,有共通點。

但日月的仁未必無私,它的對人的仁,不過是因為它對人有用,被人賦予的。

《流浪地球》看了沒?故事裡人趨動地球去流浪恰恰是為了逃離即將變化的太陽(日)。諷刺嗎?

日月以光陰惠人,是它們的屬性而已。那人的屬性是什麼呢?

就動物的基本屬性之一來說,是趨利避害。於人來說,那叫趨吉避凶。

人心的無私也是趨吉避凶的一種方式。

假如,我們把每一次為別人著想都當作一種無私,其實無私隨處可見。

人們很早就發現,我們除了在生存階段親近一些自私的本能外,當生存問題解決時,我們的安全需求,自我意識證明需求階段,都需要無私。這便是道德觀的源頭。

甚至在生存階段,在人們第一次提高生產力,為謀求獲得更多生存資源,懂得合作那一刻開始,就懂得了無私的重要性——多個個體組成的合作,必然要犧牲掉個體的一部分私性。

然後再到原始的分配方式,原始公有制的形成,都是因為人們懂得了無私的價值。

(其實這種無私用今天話說,應該叫利他主義,因為人們逐漸意識到,由無數個人組成的社會群體,其實是乙個整體,利他,在某種程度上講,也等於利己。)

至於為什麼私性又會在社會中一直存在,甚至社會形態都會從原始公有制轉變成奴隸制。原因就在於那是人出生就自帶的,直接本能屬性。

而無私,卻是需要邏輯推導的本能的進化,這是需要思考和論證成本的。

沒有經過系統教育,也沒體驗過利他的好處的人,很難接受它。

這種通過邏輯進化出來的的本能,與天然直接屬性的私性之間,一直在相互糾纏掙扎。從每個人,到每個社會形態。

但不可否認的是,這種糾纏也推動了文明的發展。某種程度上說,人類的文明史,就是個體與整體,私性與公性,有私與無私之間的交融和鬥爭史。

事實上,因為趨吉避凶的屬性存在,兩者一直並存於世。甚至是共存在我們每乙個人身上。

在同乙個人身上,少年時剛剛具有能表達自己意願的年紀,以自我為中心是主要特徵,到了青年時的彷徨與迷茫,再到中年時的翻然醒悟,懂得忍讓,懂得穩定的重要性。

貫穿人一生的過程都可以展示私性的變化。

當然不是每個人活到最後都明白無私的存在邏輯,和懂得無私的重要性的。

這只是個大體狀況,具體情況還會因所處環境不同,產生很多變化。

前面說的是不同時期的私性的變化。

其實,哪怕是在同乙個人身上的同乙個時期,自私和無私也是共存的。

有時在乙個人身上,你可以看到他對外人自私自利,對家人卻能奉獻所有。

當然,也可能會反過來,對家人苛刻,對外人卻無私無比。

那麼,他到底自私的還是無私的?

其實,這些不過是受環境和經歷的影響,和最終形成的,對價值的邏輯關係的處理有關。

老子在道德經裡說過無用之用。

很多時候,無私(利他主義)在大多數人眼裡,沒有現實意義,看似無用。但實際上它卻是能夠讓我們擁有穩定社會生活環境的重要因素。

而自私作為原始本能是不可消除的,我們必須承認這一點。

哪怕在和平時期,有人在宣揚無私的道德觀時,往往會被很多人在內心牴觸,稱之謂不接地氣。

所以,我們是否應該改變宣傳方式,把這些最直白的邏輯加以普及呢?

5樓:aassd61

日月至仁無私,常給人光明,人心無私而生博愛正氣,與道有何不同?

南無阿彌陀佛!!!

「道」有各種各樣的道,就象是:人有人道,神有神道,鬼有鬼道,地獄有地獄道,天有天的道,地有地的道,日有日的道,月有月的道,其實都在「各行其道」三界六道、十法界各行其道,總括為「佛菩提道」也叫做「一真法界」

6樓:中華奮起

日月不是至仁,是無仁。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你說的那些博愛正氣是人道,和天道還是有些不一樣的,堅持本心就好,不用向天道找依據。

7樓:桃花塢左巷

日月無仁無私,自生光明,不為舜存,不為桀亡。

人心有私有愛,跑團取暖。自強不息,改天換地。

天道恢恢,人道唯唯。非天道無以存,非人道無以現。人道即天道,天心即人心。

8樓:昕夕草側

天地以萬物為芻狗,而人不能以此情對待他人。即使人心自忖無愧,卻未必能理會到每乙個有趣的靈魂。人心不僅需要博愛正氣,還需要多樣包容,才不是自以為是。

而且,即使人人都有包容之心,和諧之行,也代替不了多樣本身給宇宙帶來的美,所以當代越來越給個性以尊重。

9樓:zyzname

算了算了,丟個三省出來,愛琢磨就瞎琢磨,不喜歡直接鄙夷完事兒。

三省及省我,省物,省律。省我是懟的自己具有的個性與社會性;省物懟的是我與其它物自體的關係,以及互動方式;最後的省律,則是前面兩省的一種總結性表達,是「我」與世界的關係。也就是個體與群體的關係,區域性與總體的關係,它就是律。

從三省的角度上去分析,你這問題就是在省我和省物上連邊界都沒區分開......人的特性和日月的特性,你總結一下嘛......這答案不就一目了然,還需得著人來給你灌輸?......

你就是把律當做是唯一標準,「我」與「物」你給它邊緣化處理了....對不對嘛.....你才有的律及一切......

才有的理性先行。

搞清楚,律,狹義上它是我與物之間的關係.......廣義上,是物自體之間的關係......而在邏輯認知中,關係怎麼能騎到物件頭上呢?

就好像1+1中,沒有1,你這個+有什麼用?!所以你在這裡糾結道......你真的有好好去認知過道這個概念嗎?

而且我明說了,三省是我現編的,借用的就是《論語》的三省框架,不過在方向上作了調整。這也就是我說的,長考才是增長點.......還有你那個什麼魔性不魔性的.......

省我,省物,這兩個階段你能跳過嗎?跳過了你想幹什麼?你想化成光嗎?

你能是規律本身嗎?人能是律嗎?人能是關係本身嗎?痴兒

10樓:

域中四大,人也,人失其道,故效天地法日月以回其本來,人只見日月之博愛,不見近者熱遠者寒,唯不近不遠得其溫,致中和。是故道者執者失之,為者敗之,遠者病之,逆者亡之。是故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順我者昌,逆我者亡。我恆無敵,你且隨意。不生不滅的是我,生滅存亡的是你。

11樓:我叫哇吖吖

誰給你光明了?祂們只是自顧自的在那發光而已,你感動個屁啊。

沒有無私,所以才沒有私。當然如果你樂意也可以反過來讀這句話。

活得開心點,說話別太文縐縐的畢竟我這種真·文盲可看不懂。

12樓:ZWPSH

「道」的含義大多解釋為規律,因此和主觀意志沒什麼關係,是不是存有私心私利並不重要。古今中外多少明君,奴役天下、殺人屠城,也最多是一分為

二、辯證評價。

從題目描述來看,更多的是行動以及行動的後果,似乎與「道」的範疇還有差異。

「仁」的含義中不僅有仁慈、關愛,還包含著差異的意思。「仁」字是單人旁加上兩橫,就是說「仁」對人的標準,是有上下之分的。

「仁愛」之愛,愛家人勝過愛鄰居,愛鄰居勝過愛同鄉……如果這些愛都一模一樣、毫無差異,那就成了墨家的「兼愛」了。

法家講究「法、勢、術」,對不特定人的愛很少闡述,更加側重對事與物的趨向。

道家的「無為」,在觀念上就是「不愛」,他們對人、事、物都強調自然。從這個邏輯上來說,日月不論有人還是無人都會放光,並不在乎人們有沒有得到光明。所謂「天地不仁」大約就是指這個意思。

這種想法,和古希臘的迪歐根尼很接近的。

值得一提的是,道、儒、墨、法四家都有各自的社會理想,同時還主張實行一定的作為或者不作為(道家)。這樣心心念念打算改變他人或者阻止他人改變(道家),實現的是自己的理想還是他人的理想呢?與他人的理想不同甚至相反,還要這麼做,恐怕最多是無私利的無私,若要界定為無私心就會有困難了。

至於各類宗教所說的愛,大概和無私沒什麼關係,乙個個鬥異端比鬥異教還狠,到底是不是包含「愛」,似乎很難考量。

人心無私,無私利是有不少,徹底絕對的無私心就不好說了。

博愛,說的人多,行的人有多少實在不樂觀。

還是正氣簡單一些,只需要自以為是就行啦!所謂「巨嬰」不就是這樣嗎?

綜上,「道」是規律,是人的感知,與「愛什麼、怎麼愛、私不私、博不博、正不正……」這些具體的行動(思考也是行動的一部分)有關係,卻很難說一回事。

「仁遠乎在?我欲仁,斯仁至矣」這句話正確嗎?

簡e 朋友,仁 其實就是一 善念 而已。乙個人要報效國家,斯仁至矣.這個 仁 看不見,摸不著,但確實存在。乙個人一旦立志於 仁 他的 勢能 便應然而生。仁遠在天邊,又近在眼前。寸心雖小,舞台至大,仁與不仁,皆可登台。片言片語,請參考。 首先要肯定,這是正確的。仁 直白地說就是心中的愛。乙個人存有為人...

我想知道至仁到底是什麼?

瓜子 中國傳統哲學裡的概念,大都是乙個多維的實體,所以易經上才會有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 的感慨。作為後學,我們要注意不同表述之間的聯絡,然後嘗試給這個概念以乙個統一的 有生命的形象。程顥識仁篇裡有一段,我認為是最準確地對仁的把握 醫書言手足痿痺為不仁,此言最善名狀。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

為什麼許多人認為後媽管孩子吃喝就已經仁至義盡

能管已經不錯了啊上面那群人說啥呢以為後媽能不冷不熱很簡單是嗎?更多情況是嚼你舌根趁你小的時候打你罵你長大的時候人前一套人後一套 我想說有些後媽真的是把孩子當親生孩子看待的,既然你進入了這個家庭,你就要有乙個媽的樣子。回覆某些回答 自私就自私,別往自己臉上貼金,自己沒見過優秀的人,就覺得世界都是那個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