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老子「反者道之動」的觀點,人應該如何保持勤奮?

時間 2021-06-07 10:20:36

1樓:ARM7

反者,道之動。應該是提醒人認識反面情況,利用反面情況。

不深刻認識體會到懶惰的危害,就不會保持勤奮。對懶惰厭惡的越深,就會越勤奮。你不會無緣無故的勤奮。

欲勤先知惰,並反惰。

相反相成。

2樓:

首先,看到這個問題,我不知道這句話怎麼會和勤奮聯絡在一起,可能是我沒想到吧,所以就簡單查了一下資料,順便也重新學習了解一下。

這句話出自《道德經·四十章》,原話是:

反者,道之動①,弱者,道之用②。天下萬物生於有③,有生於無④。

王弼(魏)注釋的語句是:

①高以下為基,貴以賤為本,有以無為用,此其反也。動皆知其所無,則物通矣,故曰反者道之動也

「高以下為基,貴以賤為本」出自《道德經·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穀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候王得一以為天一正。其致之也,謂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候王無以正,將恐蹶。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

是以候王自稱孤、寡、不穀。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

故至譽無譽。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看前後就可以有乙個最基礎的理解,「若是沒有批評則讚美毫無意義」。

「有以無為用」出自《道德經·十一章》: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這句話就很好理解了因為無的存在,才會造成其他的用處。

動皆知其所無,則物通矣的意思是萬物的動作如果能知道其根本就是無,那就可以包通萬物了。

好了,了解了這些內容,似乎有偏向勤奮無意義這個方向上,畢竟,萬物的根本是無。

其實換乙個思路,勤奮是形容去做一件事情的態度,人之所以選擇勤奮,是為了什麼目的?這個目的的存在也就是你想要你的勤奮有用,必然不願意看到你的勤奮到頭來是白費功夫。

如果你明白了你做這樣的事情,到最後的結局是什麼也沒有,達不成你的目的,你是否還願意去做?

如果你不願意了,那也就稱不上是什麼勤奮了,而如果你還願意,那就是真正的勤奮了。

突然想到,講到這裡頗有一種「向死而生」的味道在裡面。

3樓:道醫堂小易

摘自胡逸玄先生編按南宗五祖白玉蟾所著《道德寶章》(道德經編按)括號內為白玉蟾先生編按,按為胡先生編按反者道之動(以性全神)

按:還神功夫,逆轉周天,氣脈內鼓,滿而不息弱者道之用(以心全性)

按:煉氣功夫,意覺毛髮,如雲流水,安然處之天下之物生於有(以我全心)

按:清而無視,靜而無聞,摶精固守,鵬然一周有生於無(以無我為全我)

按:形炁不離,人天合一;氣息不出,心神合一。

4樓:千夜

你理解錯了,庸者道之用,反者道之動。在道學裡是指金丹出,人得真慧。佛學裡特別強調慧而不用,金丹即舍利,即神,即性。

金丹為本我,即老子講的道之為物的物,金丹出人會得神通,庸者此時會追逐神通,即執於空,而反即為逆,道曰返,是指反者會追隨金丹動的根源,而識其母,復其命,復其命才能自性常照。

老子道德經第四十章如何理解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螢火流光 有無 陰陽 大小 上下 動靜不是二元對立的,是二元融合的。對立互補的兩方共同存在於同一事物之中,兩方的彼此消長是此事物發生與發展的動力。如同 矛盾論 裡所說的 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內部,在於事物內部的矛盾性。任何事物內部都有這種矛盾性,因此引起了事物的運動和發展...

老子所說的古之善為道者,是什麼時代的人?

火星文盲 古之善為道者,也就是老子聽說過去那些厲害的聖賢,這個就是個套話,為了順理成章闡述亙古以來的道,就跟爹媽口中的 別人家的孩子 一樣 祁華勝 存在和虛無 善是真理,是人性中最接近道的品質,同心同德。道者按照客觀規律辦事的人 為道著,事於道,順勢而為,實事求是的人。合理的解釋就是,了妄唯真就是離...

如何理解老子說的「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

邁克迅 我的體會,學習道德經,在總體上,老子是在各個層面解說了關於 道 這個根本問題,而不適合旁生枝節,解釋到五花八門的問題上去。也較適合整一章合起來去理解。道,假如比作軌道,這個軌道我們順應它走,就是正道,事就能做成,若脫離軌道,要靠德行來修正。這裡,老子可能是說,世上的萬物,是由 道 滋生的,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