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門尼德篇》中,晚年柏拉圖是怎樣批評自己的分離說的

時間 2021-06-04 21:58:30

1樓:臨冬城卡夫卡公爵

這段話柏拉圖的意思是:假如理念與事物是因為相似而被認為分有該理念的話,那麼就說明在該理型與事物間存在乙個更高階的理型,按照上文的話就是"像"。"像"在少年蘇格拉底看來也是乙個理型,因此這樣去把理型套在具體事物上就會出現無窮倒退的問題

2樓:

我認為前兩位的答案很具有形式性,也很簡潔。但太抽象,很難讓人對柏拉圖的世界觀有乙個直觀的理解,所以我就簡單的舉乙個例子,彌補這個問題。

當我看見一匹馬時,會使用這樣的語言來描述它:這是一匹馬。當我這麼說時就指涉了兩個部分,馬的具體和馬的理念,那麼為什麼這個馬的具體符合於馬的概念呢。

為了說明這個問題,我就得進一步解釋馬的理念——一種草食性動物。而具體的馬恰好也符合這個子概念,所以馬的具體等於馬的概念。那麼你或許又會問為什麼馬的具體符合於草食性動物的概念,我就又得對草食性動物再進行解釋,使馬的具體符合草食性動物的概念,所以如果為了使馬的具體與馬的理念符合就會產生無窮的下切解釋,也就是會產生無窮倒退的問題。

但我個人認為這種倒退或者說追問沒什麼問題,反而在其中孕育著科學的種子,如果這種對理念的不斷解釋能夠與經驗相結合,在每次的倒退或者追問中便可以深化我們對於具體事物的理解,而不僅僅是停留於最初的單一的概念。

3樓:水藍藍

這裡我完全採取斯坦福哲學百科的說法了,題主可以直接參考:

用我自己的話解釋一下:這段文字其實是乙個類似的歸謬論證。但其結果不是匯出矛盾,而是倒出乙個我們直覺上難以接受的無窮倒退的結論。

以一統眾原則(One-ove-Many):對眾多A的東西,存在A的理念,這些A的東西通過分有A的理念而成為A的。

自指原則(Self-Predication): A的理念是A的。

分離原則(Separation): A的理念分離和區別於分有它的東西。

接下來,把這個相似論證形式化,斯坦福百科認為這裡存在分歧,即那個無窮倒退的到底是「相似」的理念,還是一般意義上的各種理念,這裡我只例示後者。對前者而言,由於我不通希臘文原典,並不確定原文是不是也把「相似」作一種形容詞性的用法而有「相似」的理念。

假設A是一種性質,比如美:

1. 甲是A的

2. 甲是A的,通過分有A的理念(簡記作A)(以一統眾原則)

3. A是A的。(自指原則)

4. A和甲是A的。

5. A和甲是A的,通過分有A的理念2(簡記作A2)。(以一統眾原則)

6. A2分離和區別於A。(分離原則)

7. A2是A的。(自指原則)

8. 甲,A與A2是A的。

這個過程可以無限的進行下去,有A3 A4以至於無窮。在這個意義上,其邏輯同之前第三個論證(相似論證是第五個論證),即著名的『第三人論證』,是一樣的。

對對話雙方而言,這樣的無窮鏈條是不可接受的,因此這構成了對理念論的反駁。

當然,如果跳出這個文字,無窮鏈條未必就是不可接受的,因此這還不是乙個嚴格意義上的歸謬。

以上即依照我的理解和斯坦福百科進行的梳理。這一相似論證也正是我曾在西方哲學史課上做過的作業,當時教授也採信了這一論證途徑,而不接受另一論證途徑,即通過相似理念進行的論證,只是我沒有追問為什麼不可以,只能答到這裡了。

柏拉圖的洞寓 我們是被迫待還是自願在洞中?

笑笑生 這問題問得說明你沒太看懂這個比喻。我們都是出生在洞裡的,沒有什麼自願不自願的問題。推薦你去看 柏拉圖演講錄 餘紀元著。 司洪亮 洞這個詞的同意或近義詞太多,我們大概很難用所謂子概念解釋,我們或許只能說是人的意識判斷面物的形象,或者是以這種形象為基礎的概念。於是就有了這個洞那人洞。這大概就是洞...

在中公工作是怎樣的體驗?

某公在職老師。如果你想報線下班,那麼某公,某圖,某筆沒有任何區別。某筆線下老師60 都是某公跳槽過去的。某公的課,能碰到什麼樣的老師。純評運氣。有可能教你的是剛畢業的實習生,也可能是大咖老師。退費也是真的退的,不過時間很長很長!收費問題不同省的課收費不一樣。看清楚是不是退全費。 小橙子 加班不償命 ...

你在 Minecraft 中的家是怎樣的?

上五樓修仙 純淨高版本生存伺服器 我喜歡待在高處看風景,於是修了個酒館在天上一樓接客,二樓自己住,三樓倉庫 下面左邊是我一開始的冒險基地。後來改成了車站和白嫖中心,鐵路接向其他玩家的基地,給新手提供基礎的物資裝備食物等。喵喵小酒館 種了一片竹林和向日葵 酒館二樓內部 酒館後檢視,有個南瓜房子是我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