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閣序》中「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 有懷投筆,慕宗愨之長風。」一句能否顛倒順序?

時間 2021-06-03 17:12:59

1樓:介然有知

這兩句中涉及三個青年才俊的典故:終軍請纓出使,班超投筆從戎,宗愨長風破浪。

終軍是西漢武帝時人,南越割據政權尚未完全歸附,終軍自請出使南越,表示「願受長纓,必羈南越王而致之闕下。」長纓:長繩子。

他要拿一根長繩把南越王捆到武帝面前。足見這個年輕人的過人膽識。後來確實說服了南越王臣服漢朝,但南越丞相呂嘉極力反對,發兵攻殺南越王及漢使者,終軍也被殺了。

後世就用終軍請纓這個典故指不懼艱險,主動擔當重任,建功立業。

王勃則反其意用之,表明自己雖然到了與終軍相仿的年紀,可沒有遇到終軍那樣英勇請纓的機會,報國無門,有志難伸。

班超投筆從戎的故事大家都知道的,他原是書生,每日伏案抄文書,常擲筆嘆息大丈夫應該決戰沙場,為國建功,怎麼能埋沒於筆墨之間呢?」後以「投筆從戎」指文人從軍。

宗愨是南北朝時期南朝宋國著名將領,宗愨年紀還小時,他的叔父宗炳問他的志向,他回答說:「願乘長風破萬里浪!」也是少有大志的典範。

這兩句話的原意是青年王勃有像終軍一樣的報國大志,可惜沒有施展抱負的機遇,但他並不氣餒,仍然懷著像班超一樣投筆從戎的想法隨時準備著,盼望如宗愨一樣能得到駕長風破萬里浪的時機。

這兩句話不能顛倒的原因我以為有三,列舉出來共同商磋:

1.從內容上看,王勃在文中抒發個人情懷時,既有懷才不遇的感慨,又有積極振作的堅守,所以上句側重於悲懷,表現「時運不濟,命途多舛」,下句則側重於振作精神,比肩前人,「不墜青雲之志」。這種達觀,這種堅韌,從上下句的聯絡中顯現。

2.三個人物命運不同,終軍20多歲出使南越,旋即被殺,是最早建功之人,班超宗愨兩位則是青少年即有大志,後來逐漸成就人生夢想,所以有了先後順序。冒昧揣測王勃之意:

即使不能像終軍早立功勳,也可以效仿班、宗二人,大器晚成啊。

3.也許王勃舉例時按時代順序吧:終軍是西漢時期,班超東漢時期,宗愨則更晚,東晉南北朝時期。

2樓:

1.平仄。這篇序的平仄基於句,而不是聯。

句腳平仄基本上是兩句一換,前兩句「……仄,……平」,那下兩句就是「……平,……仄」。反應到兩句一聯上,仍是交替,上一聯仄對平,下一聯就是平對仄。但是,扇面對就不同,如上聯「……仄,……平」,本聯則「……平,……仄;……仄,……平」,只看句腳仍是兩句一換,看聯腳則與上聯相同,仍是仄對平。

你說「大部分是平對仄」,是因為扇面對多,造成了連續的平對仄。但在這裡,上句是聯腳是仄對平,這個扇面對仍應仄對平,句腳正如示例。平仄否認而非支援你的看法。

2.邏輯。錯誤的前提下,沒有後續的邏輯可言,先把字詞句理順。例如,無路請纓就是無路請纓,不是請纓然後失敗。我武斷地認為,題主對請纓、投筆的理解都是錯的。

3樓:追風箏的雲

應該不能,邏輯遞進關係。先是講述自己的境遇現狀,然後才是自己懷才不遇的感概和羨慕他人。如果顛倒感覺不太順暢。

但是如果顛倒過來按「我有班超那樣投筆從戎的雄心壯志,也羨慕宗遠大抱負,而自己跟當年的終軍年齡相似,都是二十來歲,卻沒有請纓報國的機會」理解,也通順。

如何評價《滕王閣序》?

徐祥 物質難免損毀,文化卻得傳承。在中華文明五千年的悠悠長河中,建築的亭台樓閣不計其數,能遺留至今的,不過寥寥數座因庇蔭於文章之下而得以數毀數建的樓閣。滕王閣因王勃的文章而名貫古今,譽滿天下,歷經29次損毀而重建,並在文壇開創了 詩文傳閣 的先河,使之後來的文人學士登閣題詩作賦相沿成習,武漢的黃鶴樓...

《滕王閣序》是即興創作的嗎?

我就問你除了開頭幾句和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這塊,你還記得多少?如果是高中生或者大一新生,那麼問問周圍非文學愛好者。我又搜了下 滕王閣序 第一段是介紹當時情景,誇了一下當地和在座的人。這就是會講話,不是一句乾巴巴的 雷迪斯磚頭們,我們歡聚於XX 之類的。後面連續三段景色描寫,落霞那句也是...

讀 滕王閣序 後的感想如何?

年深日久了,滕王閣序 是好,也沒有到我現在都記憶深刻的地步,到現在也沒有完整的背誦下來。題外話,最觸動我的兩篇,一是納蘭性德的 金縷曲亡婦忌日有感 二是司馬中原的 握一把蒼涼 鐘柳晨 嗯,剛看肯定是這麼多字認不得讀個幾把,不過當時是課文,肯定要背,多讀了幾遍發現這文章有點意思,雖然有些意思不懂,但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