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讓人放下慾望但即便是唐三藏這樣的高僧也對取經求佛執著一生!這是不是乙個悖論?

時間 2021-06-02 18:29:44

1樓:一滴之雨

取經不是執念,更不是慾望

三藏法師的行為是布施,是法布施

慾望和執念的意思更多數時是貶義大於褒義的

而三藏法師的行為是崇高的,意義重大且深遠的,不含個人的想法在裡面此時的三藏法師代表的是佛,是普渡眾生的整合大願,這與凡夫世界裡的貪念慾望執念不能相提並論。

2樓:這人生可如夢的幻

說回來這個提問可以說是乙個突然冒出來的念頭,不是當下,不是實相。沒有定論。這是個飄忽的念頭,所以說啥是答案,沒有答案。但是這個問題能牽引出各種角度的想法出來

3樓:果如談心

欲和願本質上是一樣的,但是方向不同,欲追求的是無常之物,追求有我,所以注定痛苦。願追求的斷欲,追求真正的常樂我淨,所以必然成功。

在阿含經上有這樣乙個小故事,婆羅門問阿難,佛法怎麼修?阿難告訴他,就是精進修持三十七道品,斷除欲漏。婆羅門很聰明,就問到,這不是以欲去欲麼?

這不就迴圈了麼?那怎麼可能成功呢?阿難就告訴他,的確是以欲去欲,但是有止境的,把慾望對治掉,就是止境,不會再生多餘的欲念。

實際上,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空、無相、無作、無願。慾望止息當下,體悟到覺性本來不生亦不滅,回歸本來覺性,再不沉淪,後續就是無功用行了,契入了無為法,也就無所謂願還是欲的問題了。

4樓:格律詩

想簡單了。佛教說放下的原因是什麼?因為色無常,無常則苦,受想行識無常,無常則苦。

所以要放下。但是為了不苦、解脫,就要求解脫之法。這就有了「如筏喻者」。

為了到達彼岸,就必須借助佛法這個「筏」。到達彼岸後,才能「法尚應舍」。

藉此說點題外話,佛教不是空(要是空還學個啥?眼睛一閉發個呆不就成佛了)也不是有。佛法叫非實非虛,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要執著有,不是佛法。執著空,那是斷滅見,不僅不能證悟,反而把生活搞得一團糟。

5樓:流浪的菠菜sfhjk

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經裡面佛菩薩發誓願的比比皆是,佛教並不是說讓人放下所有執著慾望變成一坨行屍走肉社會的寄生蟲。

而是讓人專修佛道正信,不要執著於邪魔外道的邪執淫慾。

為什麼歷代多次滅佛,就是有些借佛之名行一己私慾的寄生蟲附佛外道做了太多惡事。

真正的佛信徒自然會發大巨集願利大眾生,自然會在佛正道上金剛精進。

6樓:長青

先放下世俗

再放下佛法

真實情況是,放下一切執著後,會自然生起無緣之慈,同體大悲。在這個境界中,即使是行慈悲事,心也不會執著慈悲事。

這就是金剛經的「以無所住心修一切善法」以及道德經的「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所以天下的「道」是相通的,聖人最後的境界相通,究竟層面上沒有他做得到,你做不到,他達到的和你達到的境界不同之分。

7樓:坤艮

你的手被刺扎得很深,所以需要一根針把它挑出來。

先放下慾望,然後再去破成佛的執念,次第修行,慢慢來。

聞思修,聞思修,佛法是需要實證的。

8樓:Jadn

有時候真的不知道很多簡單的問題為什麼會有人來問。梅花香近臭遠香,你說它還是不是香味?

所以佛教讓人放下慾望,是對什麼的慾望?是什麼都放下嗎?

9樓:「已登出」

那得看放下的是什麼。放棄惡行惡念惡意也是放下但卻是值得稱讚的。放棄惡行也就是佛法中的實踐四正勤:

為除斷已生之惡,而勤精進;為使未生之惡不生,而勤精進;為使未生之善能生,而勤精進;為使已生之善能更增長,而勤精進。

有時候人有法貪法喜要遠好於世俗上的慾望,因為佛經上提到過,行者如果斷除了五下分結(身見戒取見疑貪嗔)即使未得解脫也會成為化生者而不再來此世間,成就不還果,在色界般涅槃。「凡是造作、思念者,皆是無常、滅法。』他住於其處,得達諸漏盡。

若尚未得達諸漏盡,也依其法貪、法喜,滅盡五下分結,成為化生者,在那裡般涅槃,不再從那世間回來」。

佛法中有一種對治法門,就是用較好的欲去替換不好的欲,或者以善法對治惡法,不能簡單地用放下概括。除了四正勤的斷惡修善之外還有四神足,第乙個就是欲神足,比如修定,修觀,財布施,法布施,這些都是值得追求的欲。

三藏法師玄奘一生中翻譯大小乘經典無數,弘法利生譯經功德無量,正是有了這些譯經的大德我們這些後輩今天才能如此便利地隨時翻看大部分經典,這全都是這些「執著」的佛門大德的貢獻。

10樓:朱慢慢

這種問題,我真的回答了很多遍了。

放下,不是叫你放棄。

放下是對某件事不持「執著與非執著」的心。

即便對於「放下」本身也是隨緣即可,甚至於對「隨緣」這兩個字,也持一顆隨緣不變的心就好,這才是真正的「放下」,這是一種趨近「圓滿」又不執著於「圓滿」的回歸生活本質的態度。其實用言語也難以去解釋這種狀態。

而且,對某件事,並不是努力了就好。而是全力以赴的去努力了就好,即便在此之間,「全力」兩個字,也無需去攀緣,因為時機到了,你自然而然的就會去竭盡全力,時機未到,你所付出的「竭盡全力」,都是假努力。

所以即便在「全力以赴」這樣的狀態,也是要看天時地利的,並不是你想「全力以赴」就能真正做到「全力以赴」的。這個世界的巧妙,就在其間。

但放棄,本就是另外一種執著。

所以,唐僧在執著取經這件事上,他是否真在執著,只有他自己才能知道,因為這要看他當時的思想境界以及深處的境遇。

11樓:潛心

不要試圖用簡單的是與非的邏輯去理解修行領域的問題,否則就很容易陷入自我的悖論中。最好的辦法是將矛盾對立的兩個方面,乃至將某乙個事物的多個角度多個層面,整體的「容納」到自我的心性認知當中,這樣才不容易走到死胡同裡。比如這個問題最粗淺層面的理解:

佛家是讓人放下世俗的慾望,並沒有讓人放下問道求真的慾望,相反對於後者,是要「精進」。

12樓:嚴新語

佛教並不提倡一種絕對的無,而是一種相對的無,活人是不可能做到沒有慾望的,世尊想要普渡眾生,這算不算慾望?而所謂的相對的無,是指要拔除心中的惡欲,這惡欲指的不是做壞事,而是那種傷人傷己的過分執迷,是啊,凡夫所說的執著,其實是執迷,執迷不悟,就是這個意思,

13樓:白寶蓮童子

凡夫的執著,就是抓著不放,是一種固定的,死的,不能活潑潑的,這稱為執著。

假如以包袱為例,揹包袱成為一種習慣,那沒有包袱什麼感覺?眾生體會不到,所以佛說要放下,但是你不能傻乎乎的認為,我就空手好了,那我騰出來的兩雙手,就可以做諸多事業呀!

二乘聖人明白了空性,包袱從此不背了,但卻沒有完全了悟佛性,也就是說,還會習慣性的偏於一邊,告訴你不要執著,你就會執著乙個「不執著」,那實際上依然還是在取捨與執著之中。

要明白什麼叫不執著?在凡夫份上,不可能做到不執著,一定是扶東倒西,所以要依法,依八正道,要執著乙個法,不能一下就玩不執著,那是流浪生死。

佛說法,是旋旋破除執著,並不是一下就能到位,即便是六祖的根性,悟道之後也要有漸修的過程,何況我們生死凡夫?

所以,佛講的不執著,道理很深,不要拿世間概念來理解,你要翻譯成「鍥而不捨」,那就離題更遠了!

假如你已證得空性,佛會講,你不能執著空性,若是已證得法性,菩薩度眾生,還有眾生可度,那佛會說不要執著這個功德相。

誦讀《金剛經》,經中講的要明白。佛不但破了凡夫的執著,聲聞緣覺,乃至菩薩的法執,最後歸到真如佛性。

這哪是凡夫理解的執著與不執著?在凡夫那裡,不執著也是執著,執著還是執著,怎麼講都是錯,因為沒有證到本體,所以不見「色空不二之法」,也不懂的真俗二諦之義。

但世人就喜歡依文解義,真是三世佛冤!

14樓:qrh1980

放下世間無意義的慾望,初學暫時對佛教會有執著貪欲,但到最後對佛也要放下

本質上心裡不執著,但世俗上弘法利生的還是要去做,不墮輪涅二邊

15樓:與奪而招放

佛教沒讓人放下慾望,信仰佛教的人有各種層次的追求。一般的修行人需要遠離的是五欲(色聲香味觸),而不是你什麼佛經依據都沒有,瞎意淫出來的「一切慾望」

16樓:趙俊

佛教裡願望和執著是有區別的,願望就像《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裡講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願望是一種無為的信心表現。而執著則是有為的不自信的表現,正因為這種有為的不自信表現的無明才使眾生在六道裡輪迴的。

所以做同樣一件事,你有信心的願望,無為的信心狀態來辦一件事。就是老子所說的無為無不為。

而你是有為的無明的狀態來慾望法執我執的來辦一件事,就是業障的的結果。

玄奘法師發願西天取經,當然應該是自信無為的心理狀態的發願取經的。所以和無明一念的有為執著不產生悖論。

17樓:趙凡塵

不是。佛法是覺悟法,是教你覺悟的法門。諸行無常,諸法無我,一切萬法因緣而生。

唐僧當年是想要了解佛法到底是什麼,所以他對佛法是什麼有很強烈的慾望,他一定要去看看真正的佛法。這是他的自由。畢竟,唐僧去取經又沒有花你的錢。

至於唐僧的行為不符合佛法覺悟的標準,那是因為,人家唐僧本來就不懂佛法才要取經,他要是懂了還去印度幹什麼?他就是專門去印度學習佛法的嘛?至於唐僧水平行不行,那是唐僧自己的事情,與外人無關,他不需要跟任何人解釋,因為唐僧是自費去的印度,唐僧沒有向誰借錢,他又不欠誰的。

18樓:渺小如微塵

自覺者說的慾望是睡欲、食慾、性慾三欲,三欲是苦,是欲界者都不離的法,三欲如深的泥沼,使人陷入不能自拔,一直為此作,不停歇。知生死流轉後,首先要離得就是慾望,欲界法。

欲界者有二欲一就是慾望,二就是欲,比如我欲如何如何,也就是欲界者做事都有乙個目的,目標作為方向。比如你說的唐僧玄奘去天竺取經,就是有個目標為了求得正法,然後共享給需要的人。為了此,就去佛陀曾經在的地方去尋找正法。

這不是慾望,這是人各有志之志,欲界者不可能沒有目標去做什麼的。欲界的人類,又有思辨抉擇的能力,所以佛陀闢支佛和阿羅漢都是人成就的,因為解脫是個目標,以此目標為方向者,選擇修正法來達到解脫。其它欲界色界無色界生物都沒有此能力,不能修正法解脫。

正法修行,更需要執著的態度,需要多作才能止息輪迴的習慣,慣性。

19樓:

除非有他心通,否則玄奘法師內心是否有所取著是無法下定論的,既有可能有執著,也有可能是到達住無所住的「幻化人」。玄奘法師其心如何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所取來的經書,是否真的能夠使人到達無所住的境界。乃至佛是否心有所著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佛所說法能否真的引人悟入無所入處。

如果不能, 那玄奘法師不就必定心有所著了嗎。

如果地球毀滅,佛或者上帝還存在嗎? - 秘光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

佛經到底在講什麼? - 秘光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

請問學佛修行可不可以理解成是一種正負數相消歸零的過程? - 秘光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

如何讓人產生慾望

Gisela 當你處於乙個四處被高牆擋住,你迫切的想要尋求一條出路的時候,慾望成分中起著主導作用的求生欲能帶領你整個身體機制,讓你湧生出巨大的能量。簡單解釋說來,譬如我現在是一名才準備就業的大學生,若是家裡對你的職業規劃有所安排,或者是你正好有機會從老師或者朋友那裡獲得乙個不錯工作的機會,那麼現在的...

欲壑難填,人的慾望可以無止境,但如何控制慾望?

鳳凰谷的圍城 走出去看看真正的世界,眼前的繁華富貴不過是種種罷了。人都是吃五穀雜糧,沒有什麼區別,慾望乃人之常情,成功與否,只是看慾望與本身實力是否匹配罷了,當乙個人的慾望與他實力相當,慾望只能稱之為願望罷了,如果當年秦始皇沒有統一六國的慾望,沒有書同文,車同軌,可能我們現在歐洲一樣是無數小國,適度...

創業讓多少人放下了尊嚴

目前創業初期執照剛下來,因為當時很衝動說吃就端,什麼準備都沒做,市場怎樣也不清楚,資金也沒有,就直接進行了註冊。所以現在非常非常被動,我也是以 社恐 之名一直在逃避,不願意承認自己在很多方面都沒有優勢。其實自己能意識到自己有什麼問題,但是找不到解決方法就只能擱置迴避。現在的迷茫和剛畢業的時候的迷茫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