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慶餘年中稱杜甫的《登高》為千古第一七言律詩?

時間 2021-05-07 02:48:27

1樓:bubu

首先是詩的勢。其實這首詩初讀下來,給我帶來巨大震撼的不是頷聯,而是最後一句「潦倒新停濁酒杯」,為何?讓我們以這首詩為鑰匙,浸入到千年前杜工部無比沉重的情感。

首聯視角從高到低,映入眼簾的滿是「天高」「鳥飛回」此般悲秋之景,與此同時,風急瑟瑟,猿鳴哀哀,沙渚一片慘白,淒清的聲、色共同營造了傷悲的氛圍,為之後更強烈的情感蓄勢。

頷聯緊承「風急」而至「落木蕭蕭下」,隨著「長江滾滾」而來而去。聲勢不斷浩大,詩人的視野也隨之變得「無邊」「不盡」,視野壯闊,更是一次次激盪著詩人的胸懷,無盡的傷悲,鬱鬱的憤懣,情感在此刻更進一層。

頸聯「萬里」與「百年」互文,將眼前此情此景的浩大延展到更為廣闊的空間性和時間性的維度。眼前所見萬里淨是瑟瑟悲秋,「盛唐轉衰」,「安史之亂」,「路有凍死骨」,「婦啼一何苦」,此生漂泊所見乙個個畫面此時在眼前跑馬而過,「我」這一生,不也正是塵世一客,見證著乙個又乙個人世的悲秋嗎?

「我」體弱多病數年,卻已似百年之久,拖著病體漂泊萬里,宛如天地渺渺一沙鷗,無處可依,孤零零於此獨自登台,這「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的孤寂,又有誰人能懂?

眼前景象無邊無盡的傷悲,我和國家社稷相互交織的橫跨整個時空維度的傷悲,前後三聯層層遞進,將詩人的情感拉向頂峰,就像三河大壩上不斷蓄積的江水,即將沖垮堤壩,一瀉千里,詩人此時的情感也本應在尾聯的抒情中噴湧而出。

尾聯前一句是對前面三聯的總結回合,前述此般「艱難苦恨」使我鬢髮斑白,而末句卻戛然而止,「潦倒新停濁酒杯」出人意料地將全詩收束,無盡的衰落之悲卻因衰老而無處宣洩,更是悲上加悲,此時作為讀者的我們也因此同樣情感淤積而無處生髮,憤懣的心緒穿越千年與當時的杜甫深深共鳴。胸前情緒與思緒不斷激盪,愈發猛烈,也正是如此的心胸,才能激盪出「安得廣廈千萬間」,「天地一沙鷗」此般極具力量的詩句。最後這一句,寫盡了杜甫的一生,他永遠不能像王維那樣遁入佛門,也無法像李白那般縱情灑脫,他注定成為他,那個漂泊一生,卻無時無刻不心繫著國家社稷和萬千平民百姓的杜工部。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這一聯被稱為千古名句,它的妙處何在?很多人都只說出它「無邊」、「不盡」的意境之妙,可這還遠遠不能成其千古,這一聯詩裡隱藏著更多地言外之意等著我們挖掘。

先是這個「落木」,為何不是「無邊落葉蕭蕭下」,而是落木呢?在我的理解裡,或許是因為杜甫不是想要表達落葉孤獨零落的飄蓬之悲,而更應是落木年老力衰的無奈之感,細微處一字之差,意境卻大不相同,此成其一妙。

第二句「不盡長江滾滾來」,其向上游回望的視角就頗值得玩味。在我的印象裡,對大江大河的描寫,一般都是「大江東去浪淘盡」,「滾滾長江東逝水」,「江入大荒流」,視角向下游滾滾而去,而杜甫為何要向上游回望呢?於此我想到他當時的境況,此時的杜甫,正離開了成都,一路漂泊經嘉州(樂山)、戎州(宜賓)、渝州(重慶)、忠州(忠縣)、雲安(雲陽),於唐代宗大曆元年(766年)到達夔州(奉節)。

滾滾而來的長江,正是他一路從成都歷盡艱辛來到夔州的寫照,更是他被時代裹挾激流而下,於其間漂泊一生的再現,每一朵浪花,每一湍急流都飽含他心酸苦澀的熱淚。一生艱難困苦,卻只化作一句「不盡長江滾滾來」。

2樓:考夫子

其實沒有第一不第一這種說法

文學不是數學,非要排個數字

不同的作品有不同的藝術魅力

只是看你從哪個角度看

否則你說李白和杜甫的詩你說誰排前排後呢

3樓:看見我請催我去學習

句句對仗,字字對仗,在形式上已經給自己套上沉重的鐐銬了。可是依舊寫得那麼酣暢淋漓。

(我再佔乙個坑有靈感就寫 )

我愛老杜一輩子

4樓:關於曾經

為什麼《登高》被稱為千古第一律詩,我認為是《蜀相》!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5樓:聽冷雨

大家都在說《登高》的內容,我來說點不一樣的

就是《登高》的格式

這是一首從對仗到押韻近乎完美的七律

對仗內容不多說,四聯一一對仗幾乎沒有瑕疵

從對仗平仄乃至律詩平仄上來說,《登高》中部分字的發音,現在與過去時不同的,現在覺得彆扭,過去讀起來可是很順的

《登高》真正的讀法應該是這樣的

風急(入聲,仄)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bo,入聲,仄)鳥飛回(huai,現陽平,也就是二聲)。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入聲,仄)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入聲,仄)酒杯(bai,現陰平,也就是一聲)。

普通話對不上的感覺不工整的,在過去問題完全不存在

比如押韻,從hui,lai,tai,bei,本來很不工整。

但是在古語發音中,用十三折來說,這是完完全全的懷來折,huai,lai,tai,bai

比如平仄中,高——白,普通話平——平,古語平——仄

下面常——獨,繁——濁同理

入聲字在普通話中是沒有的,但是部分地區方言的發音依舊保持著入聲,比如閩南地區,換句話說,《登高》以及其他古詩,用方言讀才是最正宗的

6樓:白大少爺

比對仗工整,沒有見過比《登高》更工整的詩歌了。

但是我還是喜歡崔顥的《黃鶴樓》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尤其是最後兩句,當一千多年前的崔顥在武漢的長江邊輕聲嘆息著「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的時候,我也在千里之外的南京的長江邊獨自看著夕陽,望著長安方向的故鄉。這時候我想到的確實就是這首詩,那種意猶未盡的感覺,那一瞬間,我彷彿懂了這首詩,穿越了前年。

對仗的話也沒那麼工整,不能稱之為律詩,不復返和空悠悠,完全對不上。但是整個詩歌所呈現出來的意境卻可以浮現在腦海中,個人之見,覺得比登高的意境更美,或許是有黃鶴吧,黃鶴比飛鳥更有餘韻。空餘、不復返、空悠悠、何處是、使人愁令人意猶未盡。

《登高》太工整,工整到缺乏一種古樸的美感,人工雕琢痕跡略重,可能我的年紀現在只是到了獨在異鄉拼搏思鄉的時候,黃鶴樓更觸動心境。

或許幾十年之後當我垂垂老矣,再登棲霞山,望著長江之水滾滾東流、看著滿天楓葉落下來的時候我可能也會讀懂《登高》這首詩,明白杜甫當年的心境吧。

想想一下,杜甫在重慶的長江邊吟著《登高》,回顧一生,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崔顥在武漢的長江邊望著沒有黃鶴的江面,連綿不絕的鄉愁「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而在鎮江的長江邊北固山下,王灣寫下了「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在不遠處的蘇州長江邊的寒山寺外,夜晚失眠的張繼爬起身來拿著毛筆記下來了「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一條長江,多少詩人的精神家園。

7樓:沉默三十年

有比較的地方,就有吹與黑。

時代不同,審美也異,何況蘿蔔青菜向來是各有所愛。從明清開始,《登高》慢慢傳為七律之首,但是宋人似乎並不認同。

明·李東陽《麓堂詩話》:「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景是何等景,事是何等事?宋人乃以《九日藍田崔氏莊》為律詩絕唱,何耶?李東陽說的宋人推崇的《九日》詩,是杜甫另一首名作,原詩如下:

老去悲秋強自寬,興來今日盡君歡。

羞將短髮還吹帽,笑倩旁人為正冠。

藍水遠從千澗落,玉山高並兩峰寒。

明年此會知誰健,醉把茱萸仔細看。現在若非詩詞愛好者,老杜這首《九日》詩,可能很多人都沒讀過,但當年也是風光無限啊。

宋·楊萬里《誠齋詩話》:唐律七言八句,一篇之中,句句皆奇,一句之中,字字皆奇,古今作者皆難之。予嘗與林謙之論此事。

謙之慨然曰:「但吾輩詩集中,不可不作數篇耳。如老杜《九日》詩云:

『老去悲秋強自寬,興來今日盡君歡。』不徒入句便字字對屬。又頃刻變化,才說悲秋,忽又自寬,以『自』對『君』甚切,君者君也,自者我也。

『羞將短髮還吹帽,笑倩旁人為正冠。』將一事翻騰作一聯,又孟嘉以落帽為風流,少陵以不落為風流,翻盡古人公案,最為妙法。『藍水遠從千澗落,玉山高並兩峰寒。

』詩人至此,筆力多衰,今方且雄傑挺拔,喚起一篇精神,自非筆力拔山,不至於此。『明年此會知誰健,醉把茱萸仔細看。』則意味深長,悠然無窮矣。

元·方回《瀛奎律髓》:楊誠齋大愛此詩。以予觀之,詩必有頓挫起伏。

又謂起句以「自」對「君」,亦是對句。殊不知「強自」二字與「盡君」二字,正是著力下此,以為詩句之骨之眼也。但低聲抑之讀五字,卻高聲揚之讀二字,則見意矣。

三、四融化落帽事,甚新。末句「仔細看茱萸」,超絕千古。

明·周珽《唐詩選脈會通評林》:蔣一葵曰:次,流水聯,在七言尤難。

五、六,以「落」字映起「寒」字。結,達者之言,「仔細」方言而雅。陸深曰:

尾聯悲,感中頓悟。劉辰翁曰:此詩經誠齋說盡,舊曾手寫,誤作「好把」,便覺情性甚遠,因贊其妙。

董益曰:欲悲而喜,才喜而悲,曲盡懷抱。郭正域曰:

「明年」句淺時真。周珽曰:胸中元化,筆底造工。

一句一字,幽妍爽豁。陳繼儒曰:出世心眼,動人曠懷,古今絕調。

清·劉濬《杜詩集評》:陸嘉淑雲:此真宋人學而不能到者。吳樣農雲:此詩畢竟杜律第一。揚誠齋諸公所評不錯也。

就是這首詩,當年被譽為杜律第一,古今絕調,超絕千古......,但今天你在知乎上給人推薦這首詩,你可能連個贊都混不到!

有吹就有黑,可能這首《九日》被前人能吹的話都吹盡了,讓後人無話可吹。為了生存,大夥兒翻經閱典,手把律詩仔細看,咦,這有首老杜的《登高》不錯,大夥兒吹起來。當然,除了吹,還要黑,反正都是宋人low:

清·屈復《唐詩成法》:三、四,宋人極讚,然猶是明白說話。五、六,藍田庄之壯觀,方是佳句。

清·浦起龍《讀杜心解》:三、四,宋人極口,然猶是「隨波逐浪」句;五、六,乃所謂「截斷眾流」也。

總之就是宋人極口稱讚的

三、四句一般般啦,五、六句還稍微像個樣子。說不定還一臉不屑的嬌嗔道:「真搞不懂耶,宋人為什麼把《九日》作為律詩第一,真low」。(當然,《登高》在明清時也有黑子,不舉)

而此時,《登高》已慢慢站穩七律之首的位置了:

清·楊倫《杜詩鏡銓》:高渾一氣,古今獨步,當為杜集七言律詩第一。

清·方東樹《昭昧詹言》:前四句景,後四句情。一、二碎,三、四整,變化筆法。

五、六接遞開合,兼敘點,一氣噴薄而出。此放翁所常擬之境也。收不覺為對句,換筆換意,一定章法也。

而筆勢雄駿奔放,若天馬之不可羈,則他人不及。

其實這也不是稀罕事。如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宋元時期默默無聞,到了明清突然名聲大噪,最後還搞了個所謂的「孤篇壓倒全唐」。所以,誰是千古第一七律都無所謂,好詩各有千秋,自己喜歡就好。

《慶餘年》中讓你印象最深刻的片段是什麼?

syolo 我看目前木有人提到 我印象深刻的是郭寶坤雇人殺范閑那段,當幾個殺手從懸崖跳下,喊著 殺光齊狗 我當時眼前一亮,果然個個好手。這一段出乎我意料 可是,接下來他們幹翻不少齊兵後,竟然全被燕小乙射殺,我頓時又蒙了,心裡彷彿很失落 妄想中的蒼蠅 我希望慶國之法,為生民而立 不因高貴容忍,不因貧窮...

為什麼慶餘年在知乎的評分這麼低?

有什麼重要的 慶餘年已經火出圈了,看的人多口碑又好,錢也賺到了,回答裡有些人真沒必要,人家也沒吹是正劇啥的啊,全網觀眾口碑都好,別的平台評分都高,那知乎上的評分跟劇就沒關係了,慶餘年的收視知名度和真實的觀眾擺在那兒,不用扯什麼水軍粉絲控評,好不好用不用心,大家心裡都有數,收視口碑說明一切 因為水軍還...

《慶餘年》裡為什麼每個人都那麼輕易的就把自己的秘密告訴了別人?

夜夜夜不歸 主要是照顧觀眾智商 要不然都排成聶隱娘那樣,曲高和寡,投資公司起步會跳腳打人好多年前一部英雄一部無極,剛剛上映,網上有人還說情節看不懂?一直線敘事的怎麼就看不懂了?後來明白了,看電視劇集比電影的人年齡段還要低電視劇集裡的人說出來的秘密不是給其角色聽的,是給觀眾聽的,方便明白劇情 木易 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