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 字中古音怎麼讀?現在為什麼會有 b b i 兩個讀音?

時間 2021-05-07 00:12:33

1樓:相信我自己嘎

梗二白讀ai是北京底層,傳承《中原音韻》、《蒙古字韻》,來自》ai,入聲k尾韻母復化。

文讀來自明初南京官話,北京經歷了﹥﹥的變化。在唇音聲母後變o,其它聲母後依然是,這是清代中期以後的變化。文讀柏、帛、迫、墨、陌類和薄、泊、莫類不分。

入聲模仿成去聲或者和全濁入一樣讀陽平或者受廣大北方地區影響讀陰平,總之沒有固定調。

清末,bo,bai的情況

順便說一句,柏林的柏,是外國地名音譯,用文讀,但柏從be變為bo後,反而不如白讀bai更符合原音。

2樓:

「柏」在《廣韻》裡的讀音是幫母陌韻二等,與「伯」「百」「迫」同音。

而「伯」和「百」這兩個常用字在官話中的讀音正好對應了「柏」的兩讀。

「迫」字在官話今讀滂母(亦是異變),但也有類似「柏」的兩讀。

梗攝二等字(陌韻和麥韻)在官話讀展唇音a和e的如:

白、百、窄、蚱、額、赫、客、擇、澤、拍、怕、宅、麥、責、債、策、冊、核、隔、革、摘、謫、*畫、*劃/ 柏、脈

讀圓唇音o的如:

陌、帛、舶、驀、魄、珀、擘、檗、*虢、*獲、*蟈、*幗、/ 伯、迫

兩讀的如:伯、迫、柏、脈(根據常用讀音歸入上下兩類)

(帶*的為二等合口字,還是有韻腹為展唇音的)

感謝@鐘覺辰 的指正。

發現展唇音的讀法在北京官話中更「土」,更口語化,可能說明展唇音是官話固有演變而來的。

「柏」字在吳語、粵語、客家語裡都是一讀。

在閩語、贛語亦有兩讀,白讀與吳粵客近似,文讀(受官話影響的)開口度都比白讀小。

而官話的非常用讀音(姑且稱為文讀),圓唇性質明顯。圓唇音的確如@張冬磊 所說可能是受南方方言的影響形成的。

南方人覺得北方人念的開口小,北方人覺得南方人念的圓唇(其實並不是圓唇母音,唇音並無開合的對立,但是唇音由於發音部位的特點帶有一定撮唇的性質,在音變中會對韻母造成影響)。

然後雙方都覺得自己的發音「土」,就互相學(未必是同時的)了。

北方的《中原音韻》(1324)裡「伯百栢(柏)廹(迫)擘檗」都是幫母皆來韻(而非歌戈韻,且只有一讀),讀如bai。

而同期更晚的《洪武正韻》(1375)裡「百佰伯迫柏栢」讀幫母陌韻(而非皆韻,且只有一讀),讀如bo。雖然《洪武正韻》是從古的,但是某種程度上也是南方統治集團語音的反映。

@張冬磊 引用的《韻會定正》(1390)亦是對《洪武正韻》的修訂,也反映了這一現象。

也許就是在《洪武正韻》之後的時間裡,北方出現了bo的讀法,學的南方。

還有一點是,朱棣遷都北京後,將大批南方士人帶入北京,這時的北京音也受了南京音相當大的影響,亦有明代官話以南京音為基礎的說法(魯國堯:明代官話及其基礎方言問題——讀《利瑪竇中國札記》,1985)。而這一切,離不開《洪武正韻》的基礎。

明代南方音對北京音影響有多大,是個值得研究的問題。

3樓:槿妍

我老家在大柏村,作為地名「柏」就讀bo去聲。當地人姓「柏」,同bo去聲。特此更正上面2樓的說法,bo音在北方方言信蚌片中還是存在的。

4樓:王宇

柏讀bo,似乎只有柏林(德國首都)。

其他都讀bai,此字中古音、上古音也只有一讀。

除官話以外的方言似乎也只有乙個讀音。

張柏芝是香港人,按粵語的讀法也只有一種讀法:paak3按照@張冬磊的說法柏多音的來歷似乎是不同方言的混雜。

為什麼中古音同「完」的字會出現w n和hu n兩種讀音?

予一人 這個可以視為不規則的音變。完 在 廣韻 裡,列在 桓 小韻下,胡官切,屬匣母桓韻一等平聲字。按照濁音清化的規律來看,這組字在現代漢語普通話裡確實應讀hu n。主要的音變軌跡是 聲母上,匣母清化,洪音 1 清化後與曉母 國際音標 x 即普通話的h 合流 聲調上,平分陰陽 濁聲母平聲字今讀陽平。...

複習考研到現在,為什麼會有些鬆懈?

果果果果小汁 考研就是持久戰,而且他不像高考一樣,有老師督促你,以及一場場考試不斷給你上發條刺激你進步。考研就是乙個人默默前行的過程 有鬆懈現象是正常的,但不能放任自己 做好計畫非常有必要,從季度計畫,月計畫,周計畫,日計畫這樣一點點安排好,這樣你每天只需要專注今天的任務,然後每週覆盤一下這一周的複...

現在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選擇讀研?

夏木 只不過說讀研起點高一些,選擇範圍更大。當然如果你本科出去能找到合適的工作,收入不錯,那麼也是可以的。現在很多人都是工作之後辭職來考研的,我周圍有幾個都這樣,大概是因為工作不滿意或者沒有發展空間,晉公升不了等等原因。從考研趨勢上來看,人數一年比一年多,也越來越難,我覺得這應該跟目前的就業形勢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