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看待將簡體字稱為殘體字的繁體字使用者?

時間 2021-05-06 06:56:05

1樓:

字形簡化不可怕,文化簡化才可怕,怕的是為了普及識字和與KMT區分而造成的簡化風破壞了傳統文化的傳承。不過那些一口一句殘體字的也沒振興中華就是了

2樓:

你認為二簡字算不算殘體字?

時間倒退100年,那時的人看到今天的簡體字,會不會認為簡體字是殘體字?

假如,簡體字被廢除,再過100年,那時的人看到今天的簡體字,會不會認為簡體字是殘體字?

3樓:小奇兵呔

所謂「殘體字」是乙個政治概念,是常凱申大元帥看光復無望用來博取心裡安慰而發明的乙個詞,類似還有什麼「漢賊不兩立」。別舔那個彎彎了,更別舔那個kmt了,現在的kmt就是個吃裡扒外的漢奸政黨和綠黨區別不大,人家綠黨好歹有點骨氣,獨就獨,但我不騙大陸不像某kmt……再者用著「正體字」開著「漢光演習」的那些人哪乙個幹的是振興中華的事呀,都2023年了還懷念常凱申大元帥,無語……

4樓:「已登出」

其實現今港台所用的繁體字,其標準是由清朝制定的,在剛出來時還被當時的一些文人稱為韃體字。而大陸所用簡體字,只有乙個是新造字,絕大多數都是古代便有的俗體字。如

晉代王羲之(303年—361年)帖中有:   東、豈、試、為、緬、臨、終、張、時、將、見、當、孫、揚、實、爾、鯉、魚、與、詔、長、樂、陳、來、誠、絕、顧、災、寬、飲、謝、楊、學、萬、發、問、悵、頤、視等簡體字

王獻之帖中有   :嘗、臨、謂、諸、當、問、頓、許、爾、聞、彌、將、來、終、纏、絕、隨、門、與、豈、勞、腎、為、湯、悵、時、經、傳、寫、孫、覺、陳、見、莖、順、東、險、會、詣、請。

行書字帖中王羲之用過:   於、將、隨、終、豈、誰、維、俠、綿、絳、結、給、糧、紡、謂、語、為、數、謝、敗、喪、蓋、紙、書。

5樓:

漢字的發展過程中,一直受「簡易律」作用。從早期近於圖畫的甲骨文到隸變之後的隸書,總體趨向於方便書寫。簡化是漢字發展的趨向,而且漢字一直有在簡化,現今所言的繁體字,很大一部分在歷史上經過簡化變形。

那他們算不算殘體?

6樓:「已登出」

語言文字總是在發展在變化的,美式英文也經歷過簡化,日文中的漢字經歷過簡化,日文中的假名更是在漢字的基礎上大大的簡化。新馬泰也用中國大陸一樣的簡化漢字方案。好多對簡化字持批評態度的似乎並沒有對上述國家地區有過如此尖酸的批評。

說到底,還是一部分為文化不自信或是大陸經濟依然有待發展罷了。

說到繁體字和簡體字本身的問題,當然其各有優缺點,因為很多簡體字本身就是在不同的異體字中進行選擇取捨的結果罷了。

中中國人一向是務實的,求變的,不然怎麼會從中原那一塊地方發展到今天的960萬平方公里,怎麼會在海外有這麼多的同胞?如果簡化漢字就是辱沒祖宗的話,那麼放棄祖宗留下來的房屋制式、書寫方向呢?是否我們就要一成不變才叫不辱沒祖宗?

所以,論到怎麼看待將簡體字稱為「殘體字」的,我覺得這是乙個三觀很有問題的人才會說出的論調。

如何評價台灣人稱簡體字為「殘」體字?

么么肆伍么肆么玖么玖 人類與牲畜的區別之一就是會使用工具,而人類進化的體現就在於對工具的普及和公升級,可能簡體字對於繁體字來說不算公升級,但絕對是普及給了更多人,沒了簡體字大陸的文盲至少要多一半。雖然我個人也挺喜歡繁體字的,但是把繁體字稱作正體,把簡體叫作殘體,態度還擺的高高在上的,全世界估計也就僅...

為什麼學簡體字的我們有的人可以自動識別繁體字?

VON 別自動識別了 那些有規律性的偏旁簡化是最基本的本來就不需要適應就會區別大的繁簡之別也都是平時接觸多了 比如前些年的港台流行文化以及古蹟景區等 才慢慢熟悉的再說放在句子裡即便不認識也可以猜不影響理解你要是單獨拎出來讓他寫未必能我舉個最簡單的例子 是有繁體字掌握好的但部分小眾者可能不能代表整體現...

簡體字當中的字形 關 是怎麼來的,自古有之還是民間俗寫?為什麼可以替換關的中部和聯的右部?

LinguistHao 關 替換 關 和 聯 中的 麼 麼 丱 部件,是草書楷化的結果。上面的兩個 麼 在草書中寫成兩個點,右側的點向左收筆,下面的丱寫成 廾 或 大 字形,楷化後與漢字中原本就有的 關 部件合流。這種草書楷化的寫法在古代就已經有了,比如日本使用的 関 字,就直接來自於中國古代的俗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