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修行,是要磨掉個性習氣嗎?

時間 2021-05-31 21:05:28

1樓:「已登出」

十二金仙,各個秉性不同,性情相遠。有忠厚者,有善言者,有守靜者,有善良者。

真性不同,各有造化。

明心見性,返璞歸真。

磨掉的是凡俗的習氣

還原的是真靈本來的性格

2樓:

不是磨掉,是捨掉。為什麼要捨?因為清楚的認識了到這些習氣的過患。一直吃糠的人,知道還有飯這麼個東西,你說舍不捨這個糠,而去吃飯?

關鍵在於如何才能認識到習氣的過患。它的過患又是什麼,如何才能不受這個過患的影響。

如果要磨掉這些習氣,想法是善的,但也不能解脫。硬是磨掉一些習氣,又會產生另外的習氣。就像小孩天性好奇愛動,你不准他動,他迫於壓力只好和你玩你不讓我動我偏動的遊戲。

3樓:護法居士

又族姓子。道者清淨無垢無染。

何謂清淨無垢無染。

空則清淨。無想離垢。無願無染

無生清淨。無汙離垢。無起無染

本性清淨。解脫無染

無游逸則清淨。亦無輕戲為離垢。寂調則無染

無本為淨法界顯曜。本際無染虛空清淨。虛無無垢慌惚不染。

除內為淨於外無逸。則曰無垢

無內外行則曰無垢

不習諸入則曰無染

慧盡過淨了。淨於當來不起無垢。分別現在住於法界。則無所染是謂清淨無垢無染。而平等御於一法矣。至寂然跡。其寂然者則為憺怕。寂然憺怕是謂仁和。

是族姓子。猶如虛空道亦如之。

如其道者法亦如之。

如一切法眾生亦如。

又如眾生國土亦如。

如其國土泥洹亦如。

如泥洹等見於諸法。究盡寂然此已辯矣。

於諸部黨而無部黨。是為清淨無垢無染。

如來於彼於諸色像。了一切法而無色像。遂成正覺。觀於一切眾生之界。無淨無垢。

於此諸數。是則名曰悟寐眾生而懷大哀。

4樓:

修行四法之一。如理修習作行也。通於身語意之三業。

漢書儒林傳曰:「嚴彭祖曰:凡通經術,固當修行先王之道。

」淮南子詮言訓曰:「君子修行而使善無名,布施而使仁無章。」按修行本士君子所共務。

自晉書謂鳩摩羅什不拘小檢,修行者頗疑之,後人遂專以為釋氏言,如白居易長齋詩:三春多放逸,五月暫修行。蘇軾僧爽白雞詩:

斷尾雄雞本畏烹,年來聽法伴修行。法華經藥草喻品曰:「漸漸修行,皆得道果。

」無量壽經下曰:「應當信順,如法修行。」

什麼是南傳佛教,南傳佛教的修行方法?

善見 bhikkhu 南傳佛教修四聖諦,三十七道品。按照 大念住經 有 觀身念住,例如,觀呼吸,觀姿勢,時時徹知無常,思唯不淨,觀墓園九相 等等。證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 道玄 沒有很仔細的去研究南傳佛教,只是零碎的一些印象!佛教按照語系分為三種語系,漢語 藏語和巴利文,南傳佛教屬巴利文語...

佛教中的「永不退轉」是指什麼修行境界?

不退轉的要求很高了,就是等級非常高的修行人,也不一定是不退轉的境界,不退轉就相當於投胎後還能保持投胎前的許多慈悲心 智慧型 通常神通肯定有,就是自己不一定願意用 退轉就等於你之前考這個卷子,滿分,這次覺得自己學的特別好,或者健忘了,就只考了八十分。也就是說退轉就是行為習慣的不堅固。退轉是很可怕的,所...

佛教的修行方法是四念處的話, 那無覺無觀又是怎麼回事

楊昉 可以肯定的是,對於 覺 觀 更為準確的翻譯是 尋 伺 關於 尋伺 的解釋,可以查到很多不同解釋方法,但我看到一本緬甸教禪修的書上,對 尋 的解釋,大意是,出現散亂的念頭又找尋回來。我的理解,比如修安般,能專注的體察出息短,入息短.但是時不時會出現一些散亂的念頭,將這個對出入息的觀察打亂,然後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