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人雲,無友不如己者!我想問,這話是不是矛盾?

時間 2021-05-31 21:01:19

1樓:

三人行,必有我師,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好學,到處都能發現在某一方面比自己強的人,向他們學習好的方面,改正不好的方面。

無友不如己者,就是不要以不如自己的人為友。不要聽一些人胡謅。世上本無聖人,只是聖人用文言文講了一句簡短的話,後人根據各自的想法,腦補成自己想要的論述。

1、這句話三觀很正,並不是勢利。如果這是勢利,那益者三友,損者三友,是不是也是勢利?君子(有能力的人,自強不息的人),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交朋友,和自己差不多的人,比自己強的人也有許多,都可以交朋友。

如果非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那麼自己也會越來越差。所以孔子說,商日益,賜日損。

從數學上講,a>b>c>d,這樣下去,就一定會有最大值。但是從社會人文來看,並不是有很強的清晰的界限,沒有最大值。社會上會有能力最強的階層,但是永遠不會有能力最強的個人。

2、與三人行必有我師也不衝突,友和師不是乙個概念。你可以以乙個混混為師,從他身上發現好的方面學習,從他身上發現不好的方面警醒和改正自己。但是你不要以混混為友,跟他打交道並不會有什麼好處。

2樓:任根生

這句話出自《論語·學而》,整段話是這樣的: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君子不持重就沒有威嚴,學習知識都不會牢固。以忠信為主,不要結交這方面不如自己的人,有了錯就不要怕改正。

這段話在我看來,孔子只講了兩個要點:持重和忠信。首先思想上要有所重視,然後行為上堅守忠信,差不多就稱得上是君子了。

因此,「無友不如己者」是指在忠信方面做得不如自己的人,「過則勿憚改」也是指如果在忠信方面做得不好,就要不避繁難地去改正,都是以「主忠信」為基點而言。換言之,乙個人品行不好,奸詐而無信,是絕對不能做朋友的,這一點沒有任何可質疑之處。

顯然,理解這句話的關鍵,在於斷句。「不重則不威」是一層意思,「主忠信」是另一層意思,後面應當都是逗號,直至句末。但市面上的書都給斷成了句號,硬生生把乙個完整的語意割裂開來,就變得不好解釋了,像楊伯峻《論語譯註》便是。

關於「過則勿憚改」是就忠信而言,《論語·學而》篇另有一處間接佐證: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曾子為什麼要在「忠」、「信」、「習」方面一日三省?難道不是生怕在這方面犯錯嗎?因為在忠信方面一旦出問題,是人格問題,屬於根本性錯誤,所以必須格外小心。

比如男女出軌就是。而一旦這方面犯錯,當然就要勇於認錯,不怕改正。雖然改正這方面的錯誤,需要莫大的勇氣,非常不容易。

孔子之道,無非「仁義」。仁義的具體體現,就是忠信。忠以持身,信以待人。因此,《論語》全書會不厭其煩地提到「忠信」。我們再看《論語·衛靈公》篇:

子張問行,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立,則見其參於前也;在輿,則見其倚於橫也,夫然後行。」子張書諸紳。

——子張問如何行德,孔子說:「說話要忠信,行為要篤敬,即使到了蠻貊之邦,也能暢行無阻;說話不忠信,行為不篤敬,即使是在本鄉本土,能行得通嗎?站立的時候, 就好像看到忠信、篤敬這幾個字矗立在眼前;坐車的時候,就好像看到它們刻在前面的橫木上。

能做到這樣,所到之處都能暢行無阻。」子張將這話寫在腰帶上。

這段講的核心是「忠信」、「篤敬」,跟《學而》篇的「不重則不威」、「主忠信」是一樣的意思,只不過順序反了過來而已。

讀古代經典,一定不可以脫離具體語境。一旦脫離了語境,意思可能會變得完全相反,甚至不可理解。

比如「無友不如己者」這句話,單獨來解釋,就是「不要結交不如自己的人」。咋一看很勢利,仔細一想也有道理,但深一步想則不然。因為任何乙個社會,客觀上都是存在著階級和階層劃分的。

不處在同乙個階級或階層的人,價值觀不一樣,日常社交圈子不一樣,根本不存在做朋友的條件,即使想做也做不起來。打個比方,你有乙個關係很好的大學同學,畢業後又被分到同一單位,親如兄弟。但後來你同學公升遷了,當官了,而你原地未動,這時候,就算他不會疏遠你,你自己也不好意思再去找他玩。

天長日久,關係自然也就淡了。

因此,現實生活中,從來不會有人把「不要結交不如自己的人」作為人生經驗加以傳授,因為實在毫無必要。大家所結交的,天然地都是跟自己處在相同層次的人。只有在上學的時候,如果你跟某乙個不上進、不學習的混混小夥伴走得太近,可能會遭到父母或老師的告誡。

但這裡完全沒有勢利的成分,而是涉及到品行方面,怕你被小夥伴給帶壞了。

最後回到題主的提問:「交朋友如果都是抱著比自己優秀的人才可以和他做朋友,那是不是都沒有人能交得到朋友?」如上文所分析的,這種擔心純屬多餘。

你要是總能交到「比自己優秀的人」做朋友,一定是因為你跟他們一樣優秀,或者是你表現出了將來會變得優秀的潛質,否則不可能。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古今中外,莫不如是。

3樓:厲軍

樓上諸君解答的都非常好,末學受益匪淺。

讀書為明理,明理辨是非。

關於儒家經典的解讀,夫子告訴了我們總原則。

子曰: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夫子是教我們如何去適應社會,進而改變風氣的。要達到這些目的,就免不了與人交往,與人共事。

人與事雖然千變萬化,但是要做好卻有共同的特性,既做事以忠,待人以誠。誠分兩個層面,常人用信,親人用恕。

忠是根據現有條件盡心盡力;

恕是嚴於律己寬以待人。

忠對事不對人,恕對人不對事。

對人做事不但做不好,而且非常累。比如,行義事,人不要求也要做好;行不義事,要求了也不能做。

我們可以原諒人,但是不能縱容事。道理並不複雜,既然是事,就有當事人。對做錯事人寬恕,豈不是對受害者的二次傷害?

做錯了就該受到應有的懲罰,這樣才公平。寬恕不是縱容他,而是不因事而鄙視他、厭惡他,給他悔過自新的機會。

這點在教育子女時尤為重要。

很多父母都是縱容孩子的事,卻不寬容孩子的人。

人事不分,對孩子的成長極為不利。

不說太多,我們回到主題。

無友不如己者。

我們知道了忠恕的總綱領,然後解讀起來就容易的多。

如有如同、好像的意思,也有及、比得上的意思。

我們可以把各種意思都加進去簡單翻譯,看看和總原則有沒有衝突。

1、要找和自己相像的朋友。既交友要志同道合。

有沒有問題?沒有。志同道合才能相互學習,相互促進。

2、朋友都比我好。既看朋友的優點,不看朋友的缺點。

看優點才比自己好,看缺點就比自己差了。

有沒有問題?同樣沒有。

我們從現實生活來看,如果沒有共同語言就無法做朋友,如果總盯著朋友的缺點就無法長久的相處。

漢字一字多義,要根據自身的需求和境界去選擇字意,這樣才能應用聖賢的教導。字意可以延伸但不能背離,句意不能違背忠恕的總原則。

舉例說明。

一、境界。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對小朋友怎樣解釋呢?

要認真聽課,課後要完成作業,這樣才是個好孩子。

對成年人這樣解釋恐怕就顯得幼稚了,應該從更深層面的去詮釋才行。

人生總會遇到問題,有問題不可怕,去向人請教,然後解決問題,這樣生活才順暢,人生才沒煩惱。

二、需求。

子曰:君子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從,讀cong時,是跟隨、效仿的意思。

從,讀zong時,通假縱,是推廣、引導、宣傳的意思。

1、君子先踐行道理,得到利益之後,自然有人向他學習。

2、君子先踐行道理,得到利益之後再去推廣宣說,別人才會信服。

從君子自身求仁的角度出發,先自利而後利人。自利的需求滿足了,可是利人的需求卻要用不同的手段才能完成。

人有智愚不同。

智者能看懂,看到好處不用勸他自己就學著做。

愚者看不懂,只能看到好處,這就需要為他解說。

甚至於有的人,連好處都看不到,這個時候就需要君子去引導。

這時候我們就會發現,無論解釋為『從』還是『縱』,都是片面的、呆板的。要解決所有的問題,就必須根據現有的需求去分別解釋。

因此,子曰:因材施教,因人而異。

結語。佛以一音而說法,有情隨類各得解。

聖賢經典的偉大就在於此,一句話的內容涵蓋從初學到成就。

讀聖賢書要在不違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依據各自境界取各自所需。

末學後進,才疏學淺,轉述聖言,難免錯漏,僅供參考。

古人云「人無橫財而不富,馬無夜草不肥。」其中這「橫財」是指什麼?

瀉藥字面意思看起來像是不義之財畢竟什麼飛來橫禍這種詞導致我聽到橫就覺得 emmm?實際上我覺得應該是指除了自己本身工作獲取來的錢財之外再利用其它渠道獲得的錢財,這種渠道不代表就是違法渠道,就因為飛來橫禍這種詞聽到橫財就得出一定是違法的錢財嗎 畢竟古代很多人究其一生可能就拿著乙份死工資守著自己的鐵飯碗...

無友,無物件,考研失敗,母親重病,父母關係緊張,我該怎麼辦?

發現 這個要調整心態,要明白各家有個家的問題和困難,首先要平常心,得失看淡一點。生活規律,另外喝酒也不是辦法,雖然我是個酒鬼。我還建議你健身,拓展一些戶外活動,心態就好了。 Melanie Sue 想給你乙個抱抱,其實你要是和朋友們說出這些煩惱,也許會好些呢。我也沒考上,難過,但是我的室友都開導了很...

為什麼說男不聽七友,女不聽鍾無艷?

泥人耿 可能是最為扎心的兩首苦戀之歌。七友 能得到的安慰是失戀者得救後 很感激忠誠的狗 鍾無艷無奈被你識穿這個念頭 得到好處的你明示不想失去絕世好友 說真的,這兩首是綠茶男女的最真實寫照。攤手 枕枕 村上春樹曾經說到 你要做乙個不動聲色的人,不准情緒化,不准偷偷想念,不准回頭看。去過自己另外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