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韓式傳統建築有種粗獷的感覺

時間 2021-05-31 02:25:11

1樓:蘇何安

繁瑣不堪的中國建築對比

素雅簡單的北韓建築

第二個是江南的斜塘土地廟,丁型建築,和那個北韓答主說的一樣,我只想反駁一下他的論斷,被刪評了。

2樓:慷慨大方莫里斯

半島營造相較於國內晚近官式而言確實粗狂,且古意更濃。

北韓半島的傳統建築營造中乙個顯著的特點就是一套梁架用到死,萬古不變兩段椽,這點在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被稱為存古。兩段椽盛行於隋唐,在宋代之後可能由於氣候改變等原因導致排水不暢,中國通過調整梁架解決了這個問題,日本通過增加野小屋廢棄了原有簷椽的作用。而在北韓,這種做法被一直保留了下來,以至於晚期建築不論幾架檁都是兩段椽,屋面折線過於驚人,在此基礎上誕生了北韓建築的假舉折——在二段屋面上利用黃土和橫向圓木硬墊出乙個曲線來。

景福宮屋頂揭瓦後誇張的假舉折

這種過分誇張的結構導致半島建築屋頂的自重極大,需要粗壯的椽檁以供支撐,另外北韓可能長時間使用夯土牆,導致需要大出際來阻止雨水對於牆體的侵蝕。大出際+大鋪作+用材粗獷自然很容易給人一種粗獷的感覺,而北韓由於不缺乏木料導致建築完全不上地仗之類的防腐層更是直接影響到了視覺上的質感。可惜的是這一套做法只對大型建築友善,且極易做的粗拙笨重(我個人覺得首爾城門簡直算這方面的典型,興仁門崇禮門做的大而拙,敦義門肅靖門又過於低矮,光熙門戧角跋扈,昭德門和彰義門城台配了過高的垛口,幾乎把開間全部擋住)。

不想寫了,摞點圖吧

海印寺藏經版殿,從裡而外的粗獷,別說地仗了,地板都沒上臨瀛館三門,王氏高麗晚期的東西

浮石寺無量壽殿,兩宋影響的體現

修德寺大雄殿,同上

另外之前的新羅文化園做的也是真漂亮,可惜的是仿百濟/新羅的東西硬套李朝彩畫總讓人覺得有些違和……不知道南韓當初在這方面是怎麼考慮的……

3樓:永川皇甫氏

仿中晚唐和宋制建築,以及自身物資匱乏,結構簡單極少打磨為主

李朝國教興儒,崇文賤武之外則是興清貧修身(其實還是窮),除王家及富有兩班外禁止在房屋上進行任何上色和美化處理,包括丹青和大紅這種民族美術濃縮

所以相比可以鍥金刷紅拋光的日本而言,南韓可能就是窮鄰居吧。

東亞木質建築文明都是講究建築融入自然,但私以為堅持這條到死的也就半島,日本西化和明清審美導致建築形成突兀於環境,略顯不自然,雖然姬露城和紫禁城有別樣的美感

下圖為首爾江南的宣陵,建於李朝,是腐儒王公兩班的陵墓

制式上和受二刺螈朋友們追捧的「日式神社」是相同的,甚至更original一點

只許兩班上丹青,不許百姓磨木材

於前三國時期便廣泛流傳的(紅箭門),沒日本鳥居出名甚至沒什麼人知曉,但比前者歷史悠久,甚至有其原型的說法

正面旁邊的小亭子,因為是陵墓,旁邊還有守夜建築,可惜未拍攝

講真,百濟人贏了戰爭或者高麗朝千古,今天南韓人也不會沒有拿不出手的窘迫,也不會比日本建築差((還是可惜

但沒有歷史的包袱,給南韓在90年代至今現代建築的設計留下了餘裕

裝配式建築為什麼會優於傳統建築?做裝配式建築的廠家的排名情況?

概預算好算!讓建築材料損耗變得逐漸可控。這樣可以減少由於概預算沒算好,導致工資拖欠,甚至付不起工資的現象。加上沒有bim,施工反饋設計修改返工的錢也得甲方出。可是我們連模數制度都沒統一, Tanlu 裝配式建築的絕大部分構件是在專業車間製作完成,牆板 疊合板 陽台 樓梯,預製梁,預製柱等。現場主要採...

傳統建築施工企業如何走建築產業現代化的道路?

建築產業化主要通過對一些構件實行標準化生產,比如一些非承重隔牆,管道井,甚至陽台 樓梯等構件進行量化生產。構件按照圖紙規範要求完成管線的預留,生產方式是運用現代工業手段對住宅工業化生產的各個階段的各個生產要素通過技術手段整合和系統的整合,達到建築的標準化,構件生產工廠化,現場施工裝配,形成有序的工廠...

以傳統建築為題材反映傳統文化的紀錄片有哪些方向可以寫?

二 故宮 系列,圍繞現存古建講故事來做文化片,但好像除了故宮瀋陽故宮意外,宮殿群不多了吧?好像還有承德避暑山莊。三 介紹古建本身。中國古建很輝煌 很巧妙 很有哲學範兒,但是很多人並不了解,真的。去古建博物館聽解說的時候,感覺和自己瞎看真不一樣。古建的種類 等級 規格 材質 間數 屋脊 榫卯結構 藻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