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義禮智信為什麼信排最後一位?

時間 2021-05-30 23:52:12

1樓:徐曉軼

仁是價值目標,是本。

義是裁度,是判斷符不符合仁。

禮是秩序,沒有秩序就是率獸相食,如何行以仁義呢?也就是說,我們以仁義為原則建立起乙個溫和的、與人為善的、互助協作的社會,前提自然是要有乙個穩定的秩序,才能收拾人心、行教化、推文治,善才是有說服力的。仁義不是萬能的、道德不是萬能的,沒有秩序、劣幣驅逐良幣,誰講道德誰吃虧,還談什麼仁義?

智是理性,人類社會的支柱,一是善,二是理性,沒有理性的只是群居動物而已。我們要保持學習反省的理性態度,才能適應環境、改進改善、發展壯大。人又是有慾望、有情緒的,我們更要以理性來克制慾望、約束情感的氾濫,是謂:

極高明而道中庸

信是群體協作的要求,這裡的信是具體的倫理要求,而這個要求是為了降低群體運作成本的,是為了對抗不確定性的要求,即承諾、做到。和上面四德相比自然等而下之了

2樓:徐子明

除了哲韃子的回答有點靠譜其他的回答全是燕書郢說此五者是道學概念須以道學解

北溪字義·仁義禮智信章

五者謂之五常,亦謂之五性。就造化上推原來,只是五行之德。仁在五行為木之神,在人性為仁;義在五行為金之神,在人性為義;禮在五行為火之神,在人性為禮;智在五行為水之神,在人性為智。

人性中只有仁義禮智四位,卻無信位。如五行木位東,金位西,火位南,水位北,而土無定位,只寄旺於四位之中。木屬春,火屬夏,金屬秋,水屬冬,而土無專氣,只分旺於四季之間。

四行無土便都無所該載,猶仁義禮智無信,便都不實了。只仁義禮智之實理便是信。信卻易曉。

仁義禮智須逐件看得分明,又要合聚看得脈絡都不亂。

且分別看仁是愛之理,義是宜之理,禮是敬之理,智是知之理。愛發見於外乃仁之用,而愛之理則在內。事物各得其宜乃義之用,而宜之理則在內。

恭敬可見處乃禮之用,而敬之理則在內。知箇是、知箇非是智之用,而知之理則在內。就四者平看,則是四個相對底道理。

專就仁看,則仁又較大,能兼統四者,故仁者乃心之德。如禮義智亦是心之德,而不可以心之德言者,如人一家有兄弟四個,長兄當門戶,稱其家者只舉長兄位號為言,則下三弟皆其家子弟,已包在內矣。若自曰三弟者之家,則拈掇不起,道理只如此。

然仁所以長眾善,而專一心之全德者,何故?蓋人心所具之天理全體都是仁,這道理常恁地活,常生生不息。舉其全體而言則謂之仁,而義禮智皆包在其中。

自為仁言,才有一毫人欲之私插其間,這天理便隔絕死了,便不得謂之仁。須是工夫至到,此心純是天理之公,而絕無一毫人欲之私以間之,則全體便周流不息,無間斷,無欠闕,方始是仁。所以仁無些少底仁。

仁義起發是惻隱羞惡,及到那人物上,方見得愛與宜,故曰「愛之理,宜之理。」仁道甚廣大精微,何以用處只為愛物,而發見之端為惻隱?曰:

仁是此心生理全體,常生生不息。故其端緒方從心中萌動發出來,自是惻然有隱,由惻隱而充及到那物上,遂成愛。故仁乃是愛之根,而惻隱則根之萌芽而愛又萌芽之長茂已成者也。

觀此,則仁者愛之理,愛者仁之用,自可見得脈絡相關處矣。

義就心上論,則是裁製決斷處,宜字乃裁斷後字。裁斷當理,然後得宜。凡事到面前,便須有剖判,是可是否。

文公謂:義之在心,如利創然,物來觸之,便成兩片。若可否都不能剖判,便是此心頑鈍無義了。

且如有一人來邀我同出去,便須能剖判當出不當出。若要出又要不出,於中遲疑不能決斷,更何義之有?此等處,須是自看得破。

如韓文公以行而宜之之謂義,則是就外面說,成「義外」去了。

禮者,心之敬,而天理之節文也。心中有個敬,油然自生便是禮,見於應接便自然有個節文,節則無太過,文則無不及。如做事太質,無文彩,是失之不及;末節繁文太盛,是流於太過。

天理之節文乃其恰好處,恰好處便是理。合當如此,更無太過,更無不及,當然而然,便即是中。故濓溪太極圖說「仁義中正」,以中字代禮字,尤見親切。

文公曰:禮者,天理之節文,而人事之儀則。以兩句對言之,何也?

蓋天理只是人事中之理,而具於心者也。天理在中而著見於人事,人事在外而根於中,天理其體而人事其用也。「儀」謂容儀而形見於外者,有粲然可象底意,與「文」字相應。

「則」謂法則、準則,是個骨子,所以存於中者,乃確然不易之意,與「節」字相應。文而後儀,節而後則,必有天理之節文,而後有人事之儀則。言須盡此二者,意乃圓備。

智是心中乙個知覺處,知得是是非非恁地確定是智。孟子謂「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知是知識,弗去便是確定不易之意。

問:智是知得確定,在五行何以屬水?曰:

水清明可鑑似智,又是造化之根本。凡天地間萬物,得水方生。只看地下泉脈滋潤,何物不資之以生?

亦猶萬事非智不可便知,知得確定方能成。此水於萬物所以成終而成始,而智亦萬事之所以成終而成始者也。

孟子四端之說,是就外面可見底以驗其中之所有。如乍見孺子入井,便自然有惻隱之心,便見得裡面有這仁。如行道乞人,才蹴爾呼爾而與之,便自羞惡而不肯食,便見得裡面有這義。

如一接賓客之頃,便自然有恭敬之心,便見得裡面有這禮。一件事來,非底便自覺得為非,是底便自覺得為是,便見得裡面有這智。惟是裡面有是四者之體,故四者端緒自然發見於外,所謂「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乃所謂善也」。

以見性不是個含糊底物,到發來方有四端,但未發則未可見耳。孟子就此處開發人,證印得本來之善甚分明。所以程子謂「有功於萬世者,性善之一言」。

信在性只是四者都實底道理,及發出來便為忠信之信。由內面有此信,故發出來方有忠信之信。忠信只是一物而判作二者,便是信之端緒,是統外面應接事物發原處說。

四者端緒,日用間常常發見,只是人看理不明,故茫然不知得。且如一事到面前,便自有個是,有個非,須是知得此便是智。若是也不知,非也不知,便是心中頑愚無知覺了。

既知得是非已明,便須判斷,只當如此做,不當如彼做,有可否從違,便是義。若要做此,又不能割捨得彼,只管半間半界,便是心中頑鈍而無義。既斷定了只如此做,便看此事如何是太過,如何是不及,做得正中恰好,有個節文,無過無不及,此便是禮。

做事既得中,更無些子私意夾雜其間,便都純是天理流行,此便是仁。事做成了,從頭至尾皆此心真實所為,便是信。此是從下說上去,若從上說下來,且如與個賓客相接,初才聞之,便自有個懇惻之心,怛然動於中,是仁。

此心既怛然動於中,便肅然起敬去接他,是禮。既接見畢,便須商量合作如何待,或吃茶,或飲酒,輕重厚薄,處之得宜,是義。或輕或重,或厚或薄,明白一定,是智。

從首至末皆真實,是信。此道理迴圈無端,若見得熟,則大用小用皆宜,橫說豎說皆通。 仁者,心之全德,兼統四者。

義、禮、智,無仁不得。蓋仁是心中個生理,常行生生不息,徹終始,無間斷。茍無這生理,則心便死了,其待人接賓,恭敬何自而發?

必無所謂禮。處事之際,必不解裁斷,而無所謂義。其於是非,亦必頑然無所知覺,而無所謂智。

既無是四者,又烏有所謂實理哉。

3樓:書凡

假如你有一把手槍,某個人,一周前說要向你借,你同意了。後來你得知他最近患有嚴重抑鬱症自殺傾向,你還要守信借給他嗎?

或者你答應借某人一筆錢,後來你知道他是拿這個錢去傳銷,你借不借?

這是乙個遞減的排序。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先秦時儒家孔子推崇的是「智仁勇」三達德,而不是五常。

而孟子則說:夫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

信是義的一部分,尊的是信義,而不是信本身。如果有一天信違背了義,那就不應守信。

4樓:少林功夫好耶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開篇就談了信。。。

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由此可見,信的地位並不低。。。等於五常裡被提了兩次。

另外這五常沒有誰大於誰的說法,就像鐘錶上的阿拉伯數字,並不會應為12比1大多走幾圈。

5樓:北海之泉

誠信的背後是契約精神,契約的背後是法治精神。

過去的中國是乙個人治國家,重德不重法。

如今的中國在加強法治,誠信的地位也就開始上公升了。

日本在傳承華夏文化的同時,為什麼仁義禮智信變成了《菊與刀》怎乙個忍字了得,武士道精神是一種文化屬性?

關於 菊與刀 的內容在網際網路上的介紹已經足夠多了,這裡就不再贅述。簡短的回答,現在所謂的 武士道 大多都是受1899年語新渡戸稲造以英語出版的 武士道 作為基礎 屬於一種以古代武士文化作為素材,面對西方的,自我東方化的現代構建。這種構建是強調日本獨特性的 日本人論 的一部分 這種 日本人論 也包括...

為什麼說《上古卷軸5》的主角是最後一位龍裔?

夜雪初晗 因為龍裔的使命就是殺掉奧杜因。而之前的龍裔們壓根打不過奧杜因,只是用上古卷軸將奧杜因放逐了,把它傳送到了數百年後,把這個麻煩交給後人解決。所以奧杜因和其他巨龍會消失數百年,直到滾5的時間線才出現巨龍回歸。而這時候,主角徹底殺死了奧杜因,於是,沒有了奧杜因,阿卡托什就不再需要創造龍裔了,這個...

為什麼說但丁是中世紀最後一位詩人,又是新時代的第一位詩人?

蘇某某 但丁生活在中世紀的義大利,他的創作標誌著封建主義到資本主義時代的過度1.羅馬帝國滅亡以後,義大利因為地處於地中海,交通便利,海運經濟發達,因此產生出資本主萌芽思想,即 文藝復興 神曲 就是在這一時期創作出來 2.但丁是第乙個採用 文藝復興 主義的作家,他處在封建的中世紀的終結和現代資本主義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