藺相如完璧歸趙究竟是大智慧型還是小聰明?

時間 2021-05-06 02:38:29

1樓:紫金凌辰

不同意很多高讚回答的觀點,

藺相如不完璧歸趙,秦王就能停止伐趙,停止統一戰爭麼。

趙國滅亡軍事上的主要原因是長平之戰失敗,與藺相如沒有關係。

2樓:尼答耶

和氏璧雖然是稀世珍寶,但是它的價值和城池的價值不一樣,城池是硬通貨,和氏璧可有可無也不會對秦國的利益造成任何影響~

可以理解普京的那句話,沒有槍枝,你只能說現在是莫斯科時間十二點…

所以,藺相如是大智慧型。

3樓:寧缺毋濫

當然是大智慧型。

以壁換城本來就是個圈套,是秦連橫策略的一環,一旦同意以壁換城就會在合縱中被孤立,失去縱長的地位,合縱就會被瓦解,直接拒絕又會給秦王留下攻趙的口實。

藺相如讓秦王指出城池本來就是一句託辭,就算秦王真的給城也不能要,與壁同碎是在表明態度,意在告訴秦王你的陰謀已經被我看破。古時有兩國交戰不斬來使的慣例,使臣死亡就是給對方提供了開戰的藉口。所以秦王只能放藺相如離開。

和氏璧從始至終都只不過是個道具而已。

4樓:東吳大帝曹玄德

藺相如很難說有大智慧型,但和氏璧肯定是不能給的。

當時相對強勢的秦國的戰略重心是其東南的楚國,相對弱勢趙國的戰略重心是其東北的齊燕。兩國有加盟傾向,又都想在盟約中壓對方一頭。

這是背景。

所以示弱肯定是不行的,和氏璧必然不能給秦國的,但藺相如一一種歇斯底里地拼命的方式保住了和氏璧,其實也是一種示弱。

當然,戰國時期的人普遍不把自己和別人的命當回事,這也可以理解。但藺相如之後的所作所為實在稱不上是大智慧型。

澠池會盟之後藺相如得到重用,除了一出將相和,也沒能給趙國留下什麼寶貴的政治遺產。

對比商鞅,藺相如沒有對趙國進行足夠的深化改革。對比張儀,藺相如沒有有效利用外交手段為趙國剷除強敵。對比呂不韋,藺相如沒有在有限的時間內為趙國積蓄足夠抗衡秦國的實力。

大智慧型,還算不上。

5樓:shxhshsjkzs

只能說藺相如發揮的無可挑剔。當時傻子都知道秦國不會真把城給別人不然也不會出現趙廷沒人主動出使秦國這事了,趙國的目的從始至終就只有在不丟面子又不會引發戰爭的情況下解決事件,城不要最好,畢竟要過秦國土地的西戎各部落還有魏國以及秦魏中間一堆小國都被秦國以收復故土為由要麼打殘要麼打死。結果藺相如臨場發揮的很好,不但沒丟什麼東西還羞辱了秦廷一番,還讓秦知道趙國是塊硬骨頭,之後幾年都沒有主動挑起事端一反常態坐視趙國吃掉伐齊後的大肥肉;不過另一方面由於趙國強硬的程度不夠(趙王還是派人把玉送來了),而且除了藺相如趙國表現比較軟導致秦國認定趙國不敢主動得罪自己在大約五至兩年後大舉攻楚主力盡出,完全沒有防備趙國,整體上藺相如的表現是近乎完美的,趙國表現不好只能說有些短視

6樓:痕跡漂流

這一點在明代王世貞中的《藺相如完璧歸趙論》說的相當清楚了。

秦國用十五座城去換趙國的和氏璧。

趙國無非就哪幾種選擇

要麼你看清了它的真實意圖,不給。要麼你沒看清,相信它,給了。

要麼你看清了可卻害怕他,給了。要麼你看清了,不怕它,就不給。

但王世貞認為萬萬沒有你怕它卻還去得罪他,挑起對方憤怒的道理。

本身秦國要用城換壁,趙國不給也沒什麼問題。

如果給了和氏璧,秦國不給城,那是秦國的錯。

如果秦國給了城,而和氏璧卻回到了趙國,那就變成了趙國的錯。

王世貞認為秦王設九賓,齋而受壁,這形勢不會不給城。如果真的給了和氏璧,而秦王食言。

藺相如則可以說:以城易壁,失人心,而如果不這樣做,則會是失信天下,他可以以死來證明秦王的失信。

秦王處於兩難間斷,未必不會返回和氏璧。

但是藺相如讓隨從揣了真正的和氏璧逃走,就讓秦國得了理。

彼時秦王恐怕忌憚趙楚聯盟,否則一怒之下僇相如於市,武安君十萬眾壓邯鄲,而責璧與信,一勝而相如族,再勝而璧終入秦矣。

7樓:冷壞了

顯然藺相如在司馬遷的筆下已被神話,看看實際:

1、和氏璧事件發生於趙惠文王十六年。五國伐齊後燕國實力大增。趙主力軍隊屯於燕趙邊境防備,不宜惡化與秦關係。

在當時聯橫合縱的外交形式下,君主外表層面的信譽至關重要。事實上和氏壁事件趙國並不怕秦國毀約,毀約行為會讓秦國陷入不義,帶來不利的外交影響。初看藺相如保全了寶物,不失國體。

實際上是藺相如的欺騙行為卻讓趙國喪失了信譽,並成功激怒了秦國。因完壁歸趙事件對於秦來說無利無損,對於趙來說無利卻有損(聲譽損失及對秦關係的崩壞),而藺相如個人受益,為趙國上大夫。事後趙惠文王十七年,秦國以此為由即攻取趙二城,十八年拔趙石城,十九年滅趙軍三萬。

為趙國帶來了嚴重損失。

2、而之後的趙惠文王20年澠池之會事件非常詭異,澠池之會原為秦趙休戰以達成互不侵犯,以使秦國可全力對楚作戰的新外交形式,在此外交會談中秦王竟作出辱趙王言行發生,絲毫不顧忌與趙國外交和談的失敗可能。且秦王當著滿朝文武之面被藺相如濺血五步的言語相脅,顏面掃地竟不追究,舉止更象是為藺相如製造立功機會。澠池之會事件從外交角度來看秦達成休戰目地對秦有利,趙損兵且未取回已丟失城池而達成休戰則對趙無利。

而藺相如因保住趙王顏面個人再次受益,事後為上卿,進入了趙國高層。

3、澠池之會後的8年至趙28年從藺相如參與趙惠文王的執政期間看,趙國極不明智的一系列所作作為:20年與秦達成協議,充分給予了秦國吞楚壯大發展的三年時間,交惡於楚。同年借攻齊取燕地,之後23年、24年攻魏,25年攻韓,25年、28年攻齊(藺相如在伐齊中曾有立戰功)。

孝成王元年再攻燕,把周邊諸國都得罪了一圈。而趙國的前期外交策略基本是聯秦擊齊,聯秦擊魏。而自身未獲大的收益。

4、至趙29年,趙國再次背信棄義,秦歸還趙祁、藺、離石三城,而趙背約未換城於秦。獲得出兵藉口的秦國終於開始出兵閼與,卻敗於名將趙奢之手。趙國雖勝卻在四處征戰中虛耗國力,導致趙孝成王元年秦攻趙,而趙卻無力再戰而向齊求援。

而事後繼續攻燕,攻韓四面樹敵。為之後長平之戰秦國能得以成功孤立趙國與五國外交關係打下了堅實基礎。因樹敵過多,孝成王2年,田單為相,修復與齊關係。

對秦策略未見藺相如史載建樹,終不被趙孝成王所信任。

5、藺相如作為趙惠文王後期主要的決策層成員,對趙國的決策影響是無庸置疑的,不可能置身事外。雖然無法確知作出哪些重要貢獻,但依史判斷其執政的主要決策顯然並非有利趙國,而是有利秦國。趙國在四面征戰樹敵過程中拖垮了自身。

8樓:艾歐里亞

當然是大智慧型,有禮有節而又不失尊嚴的外交。很多人忽視了這一點,給不給和氏璧,秦國都一樣要打你,秦王難道因為一塊玉就不打趙國了,那秦昭王智商也太低了

9樓:鹽選科普

如果放在當時戰國時代的大環境下去看,「完璧歸趙」其實是乙個外交失敗的經典案例。

一般來說,這個故事都是這樣的,秦王看上了趙國的一塊稀世美玉,喚作「和氏璧」,就提出要拿十五座城來換。

趙王怕秦王說了不算賴賬,於是就讓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出使秦國,幾番鬥智鬥勇下來,藺相如不辱使命,完璧歸趙……

其實細琢磨下來,這個故事其實挺不靠譜的。在藺相如所處的戰國中期,中中國人已經經歷了三百多年的亂世,當時列國之間的戰略態勢在本質上和近現代的歐洲是基本一樣的。

那種環境下,人們的思維都是非常成熟和務實的——不成熟、不務實早就被淘汰掉了。

在那種稍不留神就可能國破家亡的環境下,哪個國君真會頭腦一熱,拿本國的城池換一塊不頂吃不頂喝的石頭回來?其實這件事裡面,最不重要的恰恰就是和氏璧。

秦國之所以提出要拿十五座城市換趙國的和氏璧,其實說白了就是一次戰略試探。

在當時,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張儀連橫伐交,到了秦昭襄王嬴稷這一代,已經成了最強大的諸侯國。

在完璧歸趙這件事之前,當時從理論上說,能主動給秦國製造麻煩的只剩下南邊的楚國和北邊的趙國,相對來說,楚比趙在軍事上要更弱一點,所以更好打。

秦國要打楚國,首先就要先穩住趙國,避免出現兩線作戰的局面。而要穩住趙國,那就必須先要摸清他的底兒。

趙國當時的情況比較特殊:先是趙武靈王胡服騎射,變法改革,讓趙國一度強大到嚴重威脅秦國北部安全;

接著趙國爆發政變,趙武靈王被自己的弟弟趙成困在沙丘行宮中活活餓死,其子趙何成了趙成和權臣李兌手中的傀儡國君,史稱趙惠文王,趙國的國勢由此急轉直下;

又過了幾年,趙成病死,李兌被逐出趙國,趙惠文王至此才成了名正言順的趙王,趙國國內的情況又開始好轉。

經過這麼一連串的折騰以後,現在的趙國面對秦國,究竟有多少底氣,這還真不好說。

後面的故事我們就都很熟悉了,趙王偶然間得到了一塊罕見的寶玉,也就是著名的和氏璧。秦王正好抓住了機會,提出了乙個非常荒唐的要求:用秦十五座城來換趙王的和氏璧。

咱們前面說過,這件事擱在當時看也是很不靠譜的。寶玉再稀有,但它終歸就是一件玩物,而城池是關乎國計民生的。

但這件事妙就妙在這個「不靠譜」上。因為越是這樣,越能夠強化你的檢驗效果。後來趙高「指鹿為馬」也是這個道理,就是因為指鹿為馬這件事荒唐,他才能一下子分成朝堂上那些人對他是死心塌地,連臉都可以不要了的。

嬴稷這裡也是這個道理——我這麼不靠譜的要求你要是也認認真真陪我玩,那就說明你的是畏懼我。

所謂「反常必妖」,當乙個並不傻的人突然做出某種看似不可思議的的事的時候,你就該注意了。在言語之外,他很可能就還有別的意思。

其實如果當時趙國君臣的眼界能夠大一點,就會發現這件事其實非常凶險,壓根不是一塊玉的事。一旦秦國有機會打殘了楚國,那麼下乙個倒霉的會是誰?只能是趙國。

趙惠文王當時最好的應對策略其實就是該一口回絕,這樣才能叫秦王摸不透自己的底牌,這樣後面才有機會保持這個均勢的局面。

可偏偏當時誰也沒看出這一點,趙王沒有,藺相如也沒有。藺相如建議趙王答應和秦國以玉換城,理由是:

10樓:

後面的事態變化不關藺相如的事。在完璧歸趙事件之前,藺相如好像只是乙個下人,趙國的領導層早就已經訂好了方針策略,只是找乙個好一點的人來實施,畢竟任務有難度。藺相如很好地完成了任務,充分證明了自己是乙個人才。

這一點對各國來說都相當重要:完美地完成上級下達的任務。你看看後來趙孝成王派鄭朱去秦國議和,結果鄭朱辦好了嗎?

在戰國這個競爭激烈的時代,能完美完成任務本就需要大智慧型,你翻看整部戰國史,能完成自己事先預計目標的人太少了,只不過對於上帝視角的我們來說,讓歷史更有趣了。

如何評價王世貞的《藺相如完璧歸趙論》?

星星之火 我本以為那時白起還沒資格帶兵打仗,實際上武安君白起那時已經是秦國主將,但是從秦國大環境出發,那時秦國大概也並沒有統一六國的條件,盲目攻打趙國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秦國不會那麼衝動。六國裡最先滅亡的是南韓,是西元前230年,此時距離完璧歸趙已經過了50多年了。也就是完璧歸趙時,秦國有強於他國的實...

藺相如完璧歸趙真有那麼偉大嗎,為什麼感覺他從側面害了趙國呢?

四葉的三葉草 小時候上文言文課,語文老師說,秦昭襄王愛美玉不愛江山,是典型的昏君。長大後,才知道全是反的。趙王因和氏璧埋下禍根,失去了一統的機會。 熱愛生活的貓 完璧歸趙,算是乙個家喻戶曉的故事了。故事中的主人公藺相如機智勇敢,面對秦王也絲毫不懼,而故事中的秦王則是個無惡不作,欺軟怕硬的無恥之徒,甚...

學佛,究竟是求解脫,還是求智慧型。?

呼吸未知 你說的是對的,心內求佛。佛在心中,不假他物。現實生活中,很多人並不是真的求佛,而只是利用佛教,交更多的朋友,有寄託 依靠 歸屬感,讓自己的生活更幸福,然後就衍生出了很多問題。求解脫,和求智慧型,雖然最初的動機不一樣,但最終的歸處都是一樣的。我推薦你幾本書 回到當下的旅程 新世界 修煉當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