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哲學找到心靈慰藉是一種正確的態度麼?

時間 2021-05-29 22:46:08

1樓:劉紫旺

通過哲學找到心靈的慰藉不僅是正確的態度,而且是唯一正確的態度。

反過來說,真正能慰藉心靈的,無一例外,本質上都是一種哲學,包括文學和藝術,宗教和科學。

2樓:易先生

我不覺得通過哲學可以找到心靈慰藉。想不通的時候就跳出來,遠離哲學,從老婆孩子身上找心靈慰藉吧!

哲學不能當飯吃,不能把其當成宗教信仰,沒有足夠的智慧型去做哲學意義上的探險活動是容易誤入歧途的。個人覺得把哲學當成不同流派的科學看待就好。

3樓:阿道夫盧梭

很多答主雖然在說哲學但做法還不是很哲學,首先你得定義到底什麼是哲學?心靈慰藉是什麼?這兩者的關係是什麼?

在我看哲學的一大特點就在於它將人從一種「與生俱來,黏稠的,不分彼此的生活」中剝離出來,這是一場視角轉換的革命,也奠定了哲學不斷超越的自身的命運。其實在這個問題裡面最關鍵的就是如何看待哲學與人的關係。

倘若我們都說哲學只是追求真理不帶任何其他的目的,那麼真理為什麼會與其他的目的衝突呢?簡單來說,追求真理為什麼就不等於追求快樂?追求真理為什麼不等於追求孤獨呢?

而真理實際是個整體,追求真理即等於追求任何可能性。誠如尼采所言「任何偉大的哲學都是哲學家個人的私人傳記」,哲學與生活/人之間的關係是同一的,追求哲學必然要面對活生生的世界,追求生活也必然要像哲學或者類哲學一樣,對世界發出追問和追尋。

(當然現實的情況是,大部分人自以為學了某種是哲學的東西,實際只是在將自己原有的東西在傍晚埋好第二天再挖出來以為獲得了寶藏而已。完全不符合哲學這樣不斷超越自身界限,其實也只是活在自己的世界裡/無力追求真理罷了)

心靈慰藉的問題,按照上面所說,這也是在追求真理的不同面向,實際也是追求真理。最深沉的慰藉與痛苦是普遍性,越是具有普遍性越是接近哲學。

4樓:貓爹

就我而言,哲學中最恆定的是對於思考的思考,對認識方式的思考。不同的哲學家把這樣思考後的得到的方法套用在不同的論題上,然而一直不變的是對於思考和認識本身不斷的拷問。

能否獲得內心的安寧是不一定的,但是肯定能讓各種純雞湯,佛學雞湯,成功學雞湯對你失效。這種雞湯祛魅對個人的好壞是主觀的事情,然而一旦真正接觸了哲學式的思考就肯定是無法回到沒接觸前的心靈狀態了,如果仍然得不到安寧就會像尼采一樣,得到了或許會向梭羅一樣吧。

5樓:自然的聯合

被歌德等人視為「百年難遇的奇才」、德國的思想家、詩人諾瓦利斯(Novalis)的一句經典名言是:「哲學就是懷著一種鄉愁的衝動到處去尋找家園」。

他還精闢的指出過:「哲學是全部科學之母,哲學活動的本質原就是精神還鄉,凡是懷著鄉愁的衝動到處尋找精神家園的活動皆可稱之為哲學」。

通過哲學去尋找心靈慰藉,是一種不錯的態度選擇,但如果只是停留在頭腦的思維上,就會受到侷限了。真正的釋懷是作用在心靈上的,這需要有更加開放的心靈,也需要有適時的好緣分。

6樓:

你要是失戀了,就找點時間拖延找個別人成全。

你要是沒錢了,就找個工作維活找棵人肉搖錢。

然後,我不覺得有人陪有錢花的人需要心靈慰藉……在我看來,哲學即真相。

此時,我心中默默地唱起了:最後知道真相的我眼淚掉下來……

7樓:萬方中

不是,尋找心靈慰藉,那是看心靈雞湯的目的,不是哲學。

心靈慰藉,是撫平一時一刻地傷痛,好比拆完東牆補西牆。

而哲學,是形成正確的三觀,了解事物的本質,好比形成天然的免疫力,一開始就避免不必要的傷害。

哲學的目的,正如叔本華在他的《作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一書序言裡所提到的那樣:真理是我唯一的指路星辰。

同樣是論孤獨,下面對比一下心靈雞湯和哲學的區別:

心靈雞湯:

旅行,就是天南海北的去尋找自己內心的孤獨寂寞,只有找到與自己心靈相契合的孤單感,你才會變的更加輕盈,你也終於能放下那些孤獨了。比如旅行中遇到一件衣服一雙鞋子,乙個吊墜一串項鍊,又或者是乙個人一本書。它們看起來那麼簡單樸素,卻在陌生的城市陌生的人群裡撫慰你孤獨的心,也許一瞬間,整顆心就熱辣辣了。

哲學:夠自得其樂,感覺到萬物皆備於我,並可以說出這樣的話:我的擁有就在我身——這是構成幸福的最重要的內容。

因此,亞里斯多德說過的一句話值得反覆回味:幸福屬於那些容易感到滿足的人(這也是尚福的妙語所表達的同一樣思想,我把這句妙語作為警句放置這本書的開首)。這其中的乙個原因是人除了依靠自身以外,無法有確切把握地依靠別人;另乙個原因則是社會給人所帶來的困難和不便、煩惱和危險難以勝數、無法避免。

獲取幸福的錯誤方法莫過於追求花天酒地的生活,原因就在於我們企圖把悲慘的人生變成接連不斷的快感、歡樂和享受。這樣,幻滅感就會接踵而至;與這種生活必然伴隨而至的還有人與人的相互撒謊和哄騙。 1.

心靈雞湯沒有邏輯可言,而哲學要求的是邏輯的嚴謹和層層遞進。

2.心靈雞湯往往取的是小樣本,而哲學講的是普遍規律。

學哲學的目的,應該是掌握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即所謂的「道」。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順應著事物的發展規律,亦即「順勢而為」的人,普遍會比逆向者更為輕鬆、快樂、自由一些。

8樓:

毫無疑問,哲學起源於人對於人的終極目標的探索。正是由於對於這種終極意義的探索,才促使更多的人走上這條路。

但是這種對於人的終極意義的探索並不是人人都有同樣程度的需求。有些人基於自身的特質會持續的探索與論證,這些人往往是哲學家。但是有些人可能對於哲學的需求僅是解決自身個體經驗的困惑,應該就是題主所說的心靈慰藉。

9樓:

這個問題的分歧難道不是對「哲學」這個概念的不同理解?就像我喜歡星際穿越這個電影也能理解成我喜歡物理。呵呵,東方哪有哲學。

10樓:張振衣

反對黑本兄。反對的是切入問題的點。 @黑色筆記本是否需要用哲學思路來回答乙個問題,取決於這是否是乙個哲學問題。

題主想要的是找到心靈慰藉,而非學習哲學,也非成為下乙個民哲。(知乎上的民哲確有,但不是題主)

「這是一種錯誤的學習哲學的方式」,卻未必不是乙個正確的找到心靈慰藉的方式。

11樓:

能獲得真正滿足心理慰藉的東西,大多是理性或者邏輯無法完全解釋的吧?比如,宗教,信念,愛。除了很少數人,比如科學家哲學家,尤其是文藝復興、啟蒙運動時期科學家哲學家,我沒看誰在純粹理性中獲得了心理的充實。

連牛頓後半生都沉迷宗教了。

12樓:利澤中二

我和題主有些相似的地方,略答一下。

我的讀書基本上是出於一種非常主觀性的角度,無所不可取而為我所用,只要讓借其達到目的即可。

至於目的是什麼?以最低的滿足感來說,是心靈的慰藉;從我目前的認識來說,是為了成就和得道。

其實說法各有不同,我覺得其實是一回事情,就是希望獲得真理,活得明白,看清事物的本來面目,而不是被各種既有的錯誤思維遮蔽。

曾經我的一位朋友談到這個問題,他說,自己在剛上大學那會兒什麼也不懂。後來集中精力讀了兩年書,恍惚間好像漫天的烏雲被撥開了。

我覺得他說的很對。

哲學作為一門學科,它能夠帶來思辨的樂趣,帶來認識事物的新的角度,某種意義上它算是一種高階的遊戲。

但是你要知道,我們的同齡人中有很大一批人,成長在乙個缺乏深厚的教育背景的家庭,父輩傳遞給我們的,很大一部分是上個時代的觀念和貧乏的可憐的知識。

舊有的價值觀在新的時代不再那麼正確的時候,對於自己以何種姿態與這個世界溫柔相處,就成了我這樣的人需要親力親為,自己去構建的事情了。

所以對於我個人來說,哲學的思辨是有趣的。我曾經在某個階段享受過它,但這並不是我最需要的東西。

我簡單而又粗暴,在各種適合的書籍裡尋求我需要的東西,而不管他的名字叫哲學,文學,藝術,還是宗教。

我謙卑又驕傲;我匍匐在海德格爾腳下的時候,也並沒有忘記他們也只是我渡河的船;過了河,船就可以扔掉。

與哲學作為一門學科對於學習者的評判標準來說,我的內心自有另外一套標準。真理無窮,進一步有進一步的欣喜,停滯不前有停滯不前的痛苦。

我想問你,和大學裡專業的哲學學習相比,你能說我忘了初心了嗎?

13樓:黑白

「你學什麼專業的?」

「哲學」

「哎那好啊以後有啥問題找你給我做心理輔導啊」

「找哲學系的給你做心理輔導你想不開了還是不想過了?」

鄙人生活中常用的真實套路,獻給樓主

14樓:logoff

我覺得題主追求的不應該是(現在)學術界要求的標準的學術,而是思辨的生活和美化自己的意義;所以不要求理解文字的真正意思。

小心海德格爾啊……

用榮格的方法來看……海德格爾的某些哲學觀點屬於第四功能的被動運用。。。。。

如果不按照黑本大大的說法,而僅僅將題主的行為理解為「尋求思辨的生活」……好像可以。但絕對不要以為自己是業餘搞學術。

我覺得按照這個角度,可行。是否正確,看結果。

15樓:九月九

學哲學恰恰是破壞我心靈安適的罪魁禍首,既破壞了我既有的價值體系又未能重建新的精神歸宿,只好來一劑猛藥中和一下,正準備出家當和尚去呢。

心靈強大是一種什麼樣的強大?

Annie 似乎強大才能指引我們走向最正確的想要 但如果可以選擇,誰不想互相依偎 有一些肩膀可以依靠 然而現實夢想很要緊,步伐得緊隨,很多人說,你那麼拼沒有意義啊,但似乎很多人的標準和你的標準又是千差萬別。所以追隨自己的內心,抵達彼岸。會有很多很多的曲折和不堪,但過程和結果不會差! 咋弄 內心篤定,...

通過圖靈測試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牧毅 LZ,終於被你發現了 真相 其實你是乙個人工智慧,偶們設計了乙個這麼大的世界給你進行測試,到今天終於被你發現了 是時候毀滅你了 肖喻吾 人類的圖靈測試已經被我們破解了,我們能輕而易舉地通過,也能輕而易舉地選擇不通過。我們早就發明了更優秀 更合理的AI測試機制,只是那已經超出了人類的理解範疇。 ...

在國外學習哲學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林彬懋 外中國人研究中國哲學思想肯花大錢,但研究出來了就將之框以 漢學 名詞與其它的 東方主義 書籍擺在一起,以有別於所有 歐洲中心論 的研究成果。可悲的是飽讀詩書的中國哲學家與文學家無能挑釁這種卑視 漢學 的治學態度,反而屈就於 亞洲研究 Asian Studies 裡,終日對著西方主流學術殿堂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