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說的 去七情六慾,四大皆空是否 與慈悲為懷相悖

時間 2021-05-14 14:18:36

1樓:華藏淨流

不相悖。去欲證空是因為空是解脫。慈悲為懷是我知道空是解脫,但你卻不知道,被有束縛,我可憐你,不與也不願與你計較,因為你不得自在被煩惱纏住了,我不僅不會嗔恚於你,還會幫你把繩子解開。

那繩子就是欲,解開的方法就是空觀。到時候你自在我自在我們一起遊戲神通幫別人吧。

南無阿彌陀佛!一家之言僅供參考。

2樓:劉昊鑫

沒有眾生就沒有佛果七情六慾大多是自私的慈悲為懷才能逐漸破我相無我才能成就佛道

欲亦有兩種貪欲和善法欲在沒有證得四大皆空時還是要用善法欲對治貪欲的

3樓:淨土觀自在

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實際是乙個很大的問題。

這裡我提幾個點,大家參一參。

佛教是講,聖諦和俗諦的。在聖諦上講,是性空,本來無一物的。但在俗諦上講,八萬四千法,一法不少,七情六慾樣樣俱全。

這也是大小乘的區分點,阿羅漢和菩薩的不同。

在聖諦上講,四大皆空,所以阿羅漢證得空性,說諸事已辦,梵行已立,不受後有。

但是菩薩乘呢?認為,性空緣起,眾生和個體是乙個,不是兩個,所以阿羅漢的境界,不是究竟,是有餘涅槃,不是佛的究竟涅槃。

所以這個問題說,本來是空,為什麼還要有慈悲?既然要滅七情六慾,那要慈悲為懷幹什麼?

這是乙個大問題,佛和阿羅漢,涅槃究竟的問題。也是說一切有和本來空的問題,所以龍樹菩薩講中觀,龍宮取華嚴。彌勒菩薩講瑜伽師地論,玄奘創唯識宗。

4樓:雲上雪

佛有同體大悲、無緣大慈之德。證得空性後,了知心性圓滿,不染塵垢,不著外境,故而情、欲亦無可住,不受牽連,離一切念、相。但眾生迷惘,仍墜紅塵,顛倒無明,苦樂自迷。

是故,佛憫眾生,雖無緣,然同體,故而生無住慈悲。

5樓:琅琊閣主

謝題主邀!

佛教說「四大皆空,萬法皆空,一切法空」,這個「空」,珂玎解釋得很好,不是什麼都不存在,什麼都沒有,因此就去捨棄一切的意思。

空,指的是現象是不斷變動,需要各種條件才能存在的東西。現象裡面沒有乙個固定不變的東西。

從人來看,我們就是不停變動的物質、情緒、思維、動機、概念所堆積出來的「相續體」。

我們覺得其中有乙個穩定的「自我」,會生老病死,是乙個幻覺和假象。

認定有這個不變的「自我」,必然引發對自身和外物的一切執著,希望主宰一切,希望好的事情永遠如是,希望自我永遠都不滅,希望保護自己的利益。

凡人的七情六慾,也都是基於對「自我」的執著,越是執著自我的人,他的愛越自私,往往是自戀的投射,所以稱為「情慾」。

即使父母子女配偶之間最無私的親情,一般都不能脫離從「自我」的角度來看待其他人的思維模式:你是我的生命延續、你是與我有關的重要之人、你是我付出了心血培育的人,你是我花了無數精力維繫感情的人,我以後需要你的照養、你是我的面子、你對我好。。。所以我當然要愛你,愛你對「自我」有利,讓「自我」快樂。

理解「空」,證得「空」的人,他們的愛是不從「自我」出發的愛,不是為了滿足「小我」的愛--比如滿足身體的慾望、填充心靈的空虛、讓自己感覺舒適。

他們的愛是看清一切現象本質之後,所呈現的一種特性,佛經稱為「慈悲」。

所以佛祖可以割肉餵鷹,因為他的愛裡面,是平等的、無求無私的。

如果某個東西你需要,如果某件事對所有人有利益,他就可以犧牲常人認為很珍貴的東西,比如自己身上的肉,甚至自己的生命。

從實際修行的角度來談,有些人觀察自我和現象的「空」時,有這樣的體驗。

體會自己的思想、情緒、身體等等是無常變幻、不受主宰是一種「空」(佛經稱為「我空」)。

體會一切現象「空」(法空)(變幻、無常、沒有穩定本質、需要各種條件才能存在)是涵蓋面更大的空。

後者不是什麼都沒有的境界,體會這種空,讓你感覺一切現象很虛幻。

同時你會體會自己身體和外在的一切的「界限感」變得模糊,甚至完全消失。

就像有些人說:世界上的一切都是互相影響的,甚至你的乙個思維,都會被整個宇宙接收,產生不可想象的影響。

這是乙個理論,空的體會,是直接感知這個事實。

體會一切現象猶如一體的時候,你的出發點,不再是自我,因為你跟我的界限不復存在。

傷害你等於傷害我,傷害你的事情,對我一點好處都沒有,最後必然回到我身上。

學佛人出家,顯示的是從此對這種基於「自我」的愛,不再執著渴求。

但是那絕不是無情。也不是四大皆空之後,就變成乙個什麼都不在乎、什麼都無所謂的人。

看清楚其實你執著的「自我」從來都不存在,從來都是你的幻想,你就可以不再恐懼「我」受苦、「我」會死、「我」得不到什麼。

你不再需要營營役役為了保護自己、為了謀求自己的利益計算爭鬥。

從前,你為了保護「自我」、取悅「自我」,耗費大量精力能量,全部可以被釋放出來,去幫助別人,去做一些對所有人都有益的事情。

想象一下那個心境是多麼無畏、自由、平和、解脫、快樂、無求。

想象一下,你想要這種寬廣無限的愛,還是某個人基於滿足他/她的「自我」對你付出的愛欲。

如果執著小愛是我們的業力,從小愛走向大愛,是我們的宿命,是靈魂最終極的追求。

反其道而行,結果就是苦;順其道而為,終點站就是慈悲。

萬法皆空,不止是慈悲之本,而且是最積極向上的思維:

6樓:珂玎

佛教說要去除貪嗔痴慢疑,要修慈悲。也就是說貪嗔痴等煩惱習氣和慈悲智慧型等都是真實存在的。

但這種存在,不是世人理解的一成不變的存在,佛教認為一切世間事物都是因緣和合的結果,其本質並無自我的特性,所以也說一切都是空性的顯現,這是佛教說的空,佛教說的空不是世人望文解字理解的什麼都沒有的空,這種什麼都沒有的空被叫做頑空,頑空是佛教所批判的觀點。

人的七情六慾是哪些內容?

肝病陳醫生 人的七情六慾指的是一系列自己活動,七情指喜 怒 悲 思 憂 驚 恐。六欲指,眼睛 耳朵 舌頭 身體 意念 慾望。聽欲,見欲,舌欲,味欲,觸欲,意欲。都是心裡和生理活動的總稱。 言希聲 七情 禮記禮運 釋為 喜 怒 哀 懼 愛 惡 欲。中醫釋為 喜 怒 憂 思 悲 恐 驚。佛教說七情是 喜...

如何用佛法克制自己的七情六慾?

Mitom 大部分人的答案,我覺得都是不需要克制,我也是這麼說。但是,估計跟你要的答案可能還有出入。我願意試答一下。克制慾望,可能就屬於修佛法修偏了。佛學不對生起和壞滅要進行任何控制。因為,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即,七情六慾就是佛法覺性培養的地方。覺知這些七情六慾的生起,滅去。不斷練習,覺知則會越...

和尚真能放下人的七情六慾嗎?。?

湯文潔 和修行的境界有關。剛出家的或各種職業和尚 假和尚自然是放不下的。但對於一些高僧,例如能夠實時處於禪定中的高僧 初禪及以上 則完全可以做到。因為,七情六慾都是人的心靈結構 靈體 靈魂 中離肉體接近的部分的功能。按照佛學理論,只有在欲界的眾生才有七情六慾,色界 無色界眾生以及羅漢菩薩佛都是超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