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理解老子的「無為而治」然後那句「民與民老死不行往來」的一行為?

時間 2021-05-14 10:47:52

1樓:沙利葉之歌

你去讀一下郭店楚簡版

帛版的差異就知道了

通版篡改的內容比較多尤其是重要的章節字句

一字之差天壤之別通版參考意義不多

文物出土這麼久了樓上那麼多還引用通版的來歪解不臉紅麼。。。

2樓:

研究老子就不能忽視道教

不要說什麼先有道家後有道教

修道的概念從黃帝到崆峒山問廣成子就有了

史記也記載老子因修道而長壽,活了160歲

修道指的是人體修煉

而道教是後期集合學習人體修煉的乙個「學校」

老子在道教中是太上老君的化身

最後也是騎青牛出關不知所終

而且人體修煉這東西是真的

簡單點就是氣功、瑜伽、冥想

難一點的就是丹道、禪定

跑題了老子所說的無為而治

首先就要有「地獄」和「天道」這個概念

老子第七十四章講到:

常有司殺者,夫代司殺者殺,是代大匠斫也,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傷其手矣。

這說明天地之間,有乙個主管刑罰的地方

它是天道,正所謂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它也叫做地獄,由酆都大帝和十二王殿掌管

既然知道這兩點,那麼還雄心壯志的「有為」做什麼呢?

無論是善是惡,死後都罪有應得

就像我們現在的中國一樣

無為而無不為

至於老死不相往來

其他回答說得很好了

往來是因為窮而且有慾望需求

沒有慾望了不窮了還需要往來什麼呢?

3樓:Sxl

老子認為,對於「道」來說,福禍是相依相隨的,有好就有壞,有真就有假,有善就有惡,有美就有醜。但是,現實社會中的人們卻往往只要我,不要你;只要好,不要壞;只要真,不要假;只要善,不要惡;只要美,不要醜;因此產生矛盾、混亂和爭鬥。於是,就有了人為的干涉。

諸如「以孝治國」、「以正治國」、「以禮治國」、 「以德治國」、 「以智治國」等等。老子認為,人為地干涉事物的發展程序,按照人的主觀願望去干預或改變事物的自然狀態,結果只能是弄得更糟糕。因此,他主張人們應該順應自然,實行「無為而治」,認為這樣就消除了混亂紛爭的根源。

如何實現「無為而治」?老子給出的方法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顯然,如此這般對人是有很高的資質要求的,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

且不說,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能力「法地」、「法天」、「法道」、「法自然」,僅僅是人生來具有的「獸性」,如果順其自然,就很可能導致人欲橫流,造成天下大亂。 於是,老子給出了另乙個辦法,即「小國寡民」。那是乙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生態平衡,沒有政治衝突的社會。

在那裡,不見城郭衙府,只有分布於田野、山間的村落、農舍,人們「雞犬之聲相聞」,卻「老死不相往來。」在那裡,人們按照自然的安排接觸事物、認知事物,不做違背規律的事情,從容不迫地生活,還說:「生活本來就是這個樣子啊,與國君有什麼關係?

」 老子認為,當這一切成為現實,便達到了「無為而治」的境界,而這樣的國君才是智慧型和高明的統治者。但是在現實面前,老子的社會政治理想其實是不堪一擊的:我們這個世界,民族眾多、文化多元,每個民族的生存環境與文化傳承存在巨大差別。

你這裡「無為而治」,人家那邊開拓攫取,你搞「小國寡民」,人家「大國沙文」,你弘揚「天下大同」,人家崇尚「適者生存」。且不說一廂情願「無為而治」的後果有多麼嚴重,僅僅是國力稍有差距,也會導致國家民族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甚至不保。2023年第一次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一步步淪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境地就證明了這一點。

可以想見,在那個以「天圓地方」為地理認知的時代,老子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政治理想,是因為在他的頭腦中,世界就是「中國」, 東周就是「世界」的中心,天下一統,東周之君乃世界之君。這既是老子的歷史侷限,也是其「無為而治」、「小國寡民」思想得以成立的前提條件。

4樓:汪步青

古代經常需要農忙季節全村人一起去挨家挨戶輪流幫忙,這樣才能保證大家一起過下去。

生產力提高了以後,自己管自己就可以活下去了,你看現在城市裡不就是嗎?同乙個樓裡的鄰居是做什麼的,住了多少人完全不清楚。

不有求於人,也不需要幫助人。

民與民老死不相往來只是結果,無為而治是過程,老子是說無為而無不為,但讀老子千萬別光惦記著無為而治覺得不明覺厲,結果把後面的無不為給讀漏了。

無為並不是不作為,而是順勢,順大勢逆小勢,制定政策要充分利用人性的心理特點,營造合適的道德氛圍、價值觀來實現目標。

舉個例子,比如說阮籍。

差不多就是這種感覺。

5樓:為一

為什麼那麼多人覺得不可思議,現在很多住乙個單元裡的人,難道不是「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嗎?這就是正在發生的事。突然發現老子其實還是個大預言家!

6樓:並肩莽莽原野荒

無法理解這個提問所表達的困惑。

先說「民至老死,不相往來」是怎麼回事吧,這個比無為而治說起來簡單點。

我記得沒差的話,語文老師課堂上有講過,詞語在歷史傳承中是會改變原有意思的。

比如博學,古語是動名詞,意思是廣泛的學習。現在是形容詞,見多識廣知道的多。

示例:《禮記·中庸》:「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意思是要廣泛的學習,仔細的推敲,慎重考慮,分辨是非,踏實前進。

同理,這句裡面的「往來」,也不是現在泛指的涵蓋情感聯絡在沒的人際交往,指的是物品置換,買賣交易的意思。

聯絡上下全文:《道德經》第八十章。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

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全章節描述的都是乙個豐衣足食自給自足,內不生強盜,外沒有仇敵對頭的理想國度。

所以雖然天天能聽到鄰國的雞叫聲,但是民啥都不缺,也不需要去跟對方交(交)往(易)什麼東西。

那麼,無為而治說的是什麼呢?

我不知道,這可太南了。

老子的無為而治到底是什麼意識

正善治文化 不是無所事事,任何事情要順應自然的去生長.老子的 無 不是沒有,就像佛家談空,不是沒有,無和空就好比是一種大,奇大無邊。它可以裝下所有的,有生於無,無中生有。你要了解無為的話對無為要有深刻的認識。事無還有。所以說,無為無不為嘛。它是一種自然的為。還有一種相對應的就是人為。人為的就像拔苗助...

老子的 無為而治 若是放到今天這個時代的年輕人身上,會有哪些 無為而治 的表現?

人世如塵 無為而治,關鍵點有兩個。第一,正確的理解無為。無為不是不作為,不負責任。這叫偷懶,叫不盡職責。無為更多的是指心態,而不是你幹的啥。對一件事,無為的人也會盡心盡力去準備,去做,但他不帶野心或爭強好勝的心,做到自己的本分,贏了不得意忘形,輸了坦然自安。你誇他,他坦然受之而不驕矜,你怪他,他怡然...

如果按照老子無為而治,順其自然的思想發展下去的話,那我們現在這個社會會是什麼樣子呢

日出日落 老子是哲學鼻祖,他的思想只適合個人提高智力,不適合治世。老子最高的館長想當於國家圖書館館長,從來沒有參與過實際治國的行動,所以老子的觀念,也只是思想指導,無法實際應用。從古到今,也沒有乙個人承認,自己是按照老子的理論行事的。包括歷代帝王,能臣猛將,各種成功人士。自己查查歷史,就會得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