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 巧言令色,鮮矣仁。為什麼巧言令色就鮮仁呢?

時間 2021-05-13 10:00:48

1樓:蘇北鑽石

多進入社會感受感受就知道了,表面笑嘻嘻的一般都不是什麼好人.你想想,這個社會大環境就是壓力大,大部分人日子都不太好過,乙個人為什麼對陌生人笑嘻嘻的?他圖什麼?

擺明了是想坑你,眼見你要被坑了心裡樂開了花.當然也有特例,多打聽打聽周圍人對他的評價,孔子也沒有說這種人全都不仁

2樓:如文教育

首先,花言巧語和偽善的面目很多情況意味著表裡不一,表面投其所好、阿諛奉承實際內心卻並不認可、欣賞。這意味著不誠懇、不真誠的處事態度。當然,也不是說內心不認同他人的觀點,臉色就要帶出來。

在其他語錄中,孔子就提出即使孩子不同意父母的觀點,也要有和悅的顏色,內心應保持恭敬而不暗自腹誹。這提示我們,人的修養是從內心開始的。曾子的每日三省,思考是否為他人謀劃是否忠心,和朋友交往是否誠實,其實強調的是也是內心和外在行為是否保持一致。

這說明交友、與人交往都應當保持內外一致,從內心拷問、束縛、要求自己,因而,巧言令色並不符合「仁」。

同時,花言巧語、曲意逢迎失去了對自己看法和原則的堅守,為別人的標準改變自身、為別人的快樂而活,會失去自身的原則,為了他人的喜悅捨去自己的原則和想法做事,容易失去道德操守做出不仁的事情。

其他文言學習技巧:

3樓:成長必經孤獨

我覺得「仁」可以從「不仁的反義」理解。這裡的「不仁」我理解為違背自己的內在想法。

譬如很多銷售為了迎合顧客裝出一副看起來非常真誠的虛偽模樣,長期下去往往活的很累,因為沒有時間按自己的「仁」生活。

所以這句話我理解為:裝作別人喜歡的樣子去討好別人,會離「仁」遠去。

4樓:清泉白石

用佛學的解釋就是,著於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因為缺,所以強調。真正的有,是不強調,不顯山漏水。

真正厲害的人,不會表現出來事事顯擺自己厲害,真正有德行的人,也不會吹噓自己的德行很高,強調自己靠譜,強調仁。

拿有錢比喻,馬雲不會特地去強調他的手錶有多貴,很多人喜歡在人前顯擺、強調自己的表和包的,通常都不夠有錢。

5樓:漿糊

這句話的意思是「巧言令色的人,不太可能是好人。」

其實,有時候,能夠做到巧言令色,才是「仁」,否則,就是愚。

巧言令色,領導能夠聽進去忠言逆耳了,並且開心的接受了你的建議,避免了錯誤的決定,你因此得到了獎勵,比你直接衝進他辦公室說:「老闆,你這麼做太傻了!」要「仁」的多。

巧言令色,同事在遇到尷尬時,你能夠機智的化解,既讓同事保住了顏面,又沒有把事情搞砸,總比直接說:「老王,你拉鍊忘記拉了!」要「仁」的多。

巧言令色,夫妻之間矛盾不斷的時候,卻能夠將感情進一步公升溫,家庭更和諧,總比:「你怎麼那麼沒出息,不如隔壁老王!」要「仁」吧。

巧言令色,是一種說話的技巧,而在這個社會,不會說話的人,是得不到他想要的東西的,不管這個東西是對自己好,還是為別人好。

6樓:

烝民[先秦] 詩經。

仲山甫之德,柔嘉維則。

令儀令色。小心翼翼。

郊廟歌辭·周宗廟樂舞辭·治順。[隋]

清廟將入,袞服是依。

載行載止,令色令儀。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

至矣乎—最完美的了。

鮮,同尠 ,很少。

剛毅、木訥,近仁。巧言令色鮮矣仁

剛毅,木訥以外還要學習喜怒不形於色,和顏悅色地有理有據地把話說清楚那種稀有完美的『仁』。

7樓:徐曉軼

就這個問題,你可以把仁理解為原則。

然後你再和夫子的另外一句話互參:

鄉愿,德之賊也。

或者換句話說,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

也就是說,技巧也好、方法也好,不是可以無限制使用的,不是可以不擇手段的。

也就是說,在儒學,方法服從於目的而不是純技術性的。

單就說來說吧,是人都喜歡聽好話,一般的說說就說了,商業互吹唄,君子又不是不會,但身負天下安危的人就不能光撿好聽的和他說,桀紂之君更要犯顏直諫。

這就有三種必須要說的:

基本的:在其位謀其政,得對得起自己的職責,該說的必須說進一步:先天下之憂而憂,要防微杜漸

再進一步:世人都想躺著、都想舒服、都想睡覺睡到自然醒數錢數到手抽筋,所以人躺著的時候得去做惹人煩,得把他們叫起來:努力啊、奮鬥啊、進取啊,這就是要做當世則

如此遞進方為君子,方為仁也。

8樓:

我是特別認同孔夫子這句話的。

接觸的人多一些,可以進行比較。感覺日常說話特別漂亮,表情特別生動,讓人很舒服的,基本上在實質性利益交往的時候,都是不靠譜的,即功利性特別強。其實孔子以後的人也有這樣的總結,比如「口蜜腹劍」「嘴甜心苦」。

為什麼會這樣呢?

我把「仁」理解為:同情、關心、理解、互助,願意替他人考慮。這顯然是好東西。

在世俗社會裡,美好的東西大多都是稀缺的,比如才華,比如名氣,比如財富,大家都喜歡。而大多數人,都有一種傾向:越是缺什麼,越是積極向外界展示什麼。

比如窮人,特別在意在社交中不要顯得「小家子寒酸氣」,聚會一定要有拿得出手的鞋子包包,哪怕高仿也行,讓別人知道;比如書讀得不多的人,特別愛炫耀自己讀過多少書,不必要的地方也強行引經據典,生怕別人看出他淺陋。同樣道理,乙個對別人缺乏仁愛之心的人,生怕別人看出其真實內心,所以在言語和表情上要過多修飾偽裝,極力強調自己很關心別人,以博得好印象,實現自己的目的。

經驗不足的人,很容易被「巧言令色」所迷惑,另外,有些當權者需要「巧言令色」的人為其造勢,所以,「巧言令色」往往能得大好處。動動嘴皮子就能得大好處,這當然激勵這一類人繼續誇張表演。畢竟,說說漂亮話和真正地付出資源關心別人,成本要低得多了。

乙個本來就有錢的人或有才華的人,腦子裡是不用老想「我如何讓自己看上去有錢或有才華」,乙個本來就對他人有仁愛之心的人,也不會想著哪句話或哪個表情更打動對方,而是直接行動或思考如何實際行動對別人好,這個時候語言和表情往往平淡得多。

「巧言令色」和一般的出自友善的「和顏悅色」是有區別的。前者表演性非常強,水平高的也會把握分寸,但一定有一種刻意很用力的讓對方知道的感覺。另外,施展「巧言令色」功夫也是看物件的,畢竟任何表演都要消耗精氣神,遇到沒有利用價值的人,那就是面目可憎懶得表演了

9樓:

好聽的話,善良的面孔,是做給別人的。比如某釵。

(並不想時時黑她,可惜迷信她的人太多,就像粉絲不停給idol洗白一樣,洗得整個社會都zz。)

10樓:姚廣

子曰:「巧言令色,鮮仁矣。」

令色:令,使,命令,讓自己的表情改變,意為假裝和善。

孔子說,說話花言巧語,表情假裝和善,罕有是」仁「的人

意思是,做乙個」仁「的人,要實事求是,忠誠老實。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

給別人辦事有沒有一心一意的做?

和朋友交往有沒有誠實可信?

(老師)教給我的東西有沒有學習?

上一節有子說了」仁的基本「從家庭中做起,善待父母尊敬兄長。

這兩節,孔子和曾子講了要做到」仁「在外面

要實事求是,忠誠老實,給人辦事一心一意,和朋友交往誠實可信,認真學習老師教的東西。

中中國人的處事哲學,」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

靠父母,就是善待父母,靠朋友,就要誠實可信。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言,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以時:符合時勢的規律,比如符合農時。

孔子說:治理乙個千乘國家,謹慎專一的辦事然後再說話,節約使用民力國家從而愛護百姓,讓老百姓的生產生活符合時勢規律。

君子,做人要實事求事忠誠老實,給人辦事一心一意。

現在孔子講,治理國家也是一樣的,也是認認真真給百姓辦事,敬事而言,而不是巧言。

節約使用民力從而愛護百姓,節用而愛人,而不是令色裝出和善的樣子實際上濫用民力。

儒家的思想,從」修身「到」治國「道理相同。

道德經和論語註解

11樓:妞妞來學習的

巧言令色之所以為不仁,是因為言過其實。重點在於其言與真實之間的距離。這個真實也許是自己所認識的事物的情況,也可能是自己能力範圍內能做到的事情。

言與行在論語中要相對著看。說話不費力,誰都願意說,難的是行。所謂修身,就是調節自己過與不及之處,使其歸於中正而已。

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言易過,故需訥於言。

行不及,所以敏於行。

12樓:

題目裡面的「說話技巧、更好的溝通」不是孔子說這段話的意思。

「耍小聰明、詭辯、堆笑臉」比較接近巧言令色的詞意。

如果從這樣解讀就比較容易理解。

再回到「仁」,可以解釋為同理心、同情心、感同身受、將心比心等詞意。

油腔滑調、耍嘴皮子的人本質上是缺乏這個習慣的,所以是「鮮」,很少,想到自己的言詞對別人造成的影響,會不會讓人判斷錯誤。

胡適說:「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有七分證據不能說八分話。」,這種態度,表現出來的言語多半也是剛毅木訥。

但這也只是「近仁」,有相關,但不一定能說是因果關係。有準也有不准的時候。

13樓:暖玉生煙

事實上孔子不僅說「巧言令色」的人不好。他還從反面說:「仁者言訒」——即說話「緩慢謹慎」的人好。

在一段文字裡,孔子解發布現這種現象的原因: 「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說古人「言之不出」,是害怕「躬之不逮」。

就是懷疑一些人話說得很好,但是真正實踐起來行不行呢?

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訒。」曰:「其言也訒,斯謂之仁矣乎?」子曰:「為之難,言之得無訒乎?」

孔子說「仁者」擔心「為之難」, 把「難說」的原因歸結為「難為」的層面,因為實踐上的「難為」,造成了理論上的「難說」。為了「說」的準確恰當,符合事實,仁者一定會在言語上表現出「訒」 「木訥」等特點。仁者遇到「難說」的話,遇到一些沒有得到實踐檢驗的東西,不敢說,也不能說。

因為仁者認識到「踐行之難」,所以言語上才表現出「笨拙」的特點。

會說話、侃侃而談是人品不好的表現嗎? - 知乎

14樓:矜矜兢兢

今天老師說的「巧言令色」其實我覺得孔子這種針對宰予的方式太過絕對化了。其中舉例到現實生活中的善意的謊言,其實也是巧言令色的一種方式。老師說這其實是針對小人,也是針對君子。

但筆者愚見,那怕是敏於行而訥於言的君子,在墩墩(中文系的文盲,不知道這兩個字對不對,求別打)而為時也是有可能會傷害到他人的。同樣是在相互的,為什麼君子不是巧言令色的,而善意的謊言卻要是巧言令色呢!

怎樣用現代眼光看待「子曰 巧言令色,鮮矣仁」?

燔旻 善意的謊言,沒有脫離 仁 字,和巧言令色是有區別的。巧言令色,指的是 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 這種毫無原則的奉承 指的是那種眼珠子直轉,一張笑臉一秒中就能變成另一張臉的變臉小人。 已登出 來自天師 南懷瑾的答案 什麼是 巧言 現在的話是會吹 會蓋。孔子說有些人很會蓋,講仁講義比任何人講得頭頭是...

如何看待論語中「巧言令色,鮮矣仁?」這和現在強調的高情商是否為對立面?

雁弒 不是對立面!巧言令色釋義為 用花言巧語迷惑,取悅別人。是一種虛假,目的不純的行為!高情商則為表達自己真實的情緒!通過理解自己內心真實感受,通過巧妙的語言表達出來!給人舒適愉快的感覺!稱為高情商!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衝,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巧言令色」的「令」該如何理解?

水之甘然 1 通假,靈霝,善也。2至於將從 的一些字說成令,特別舉了這個例證 這是字形壞到何種地步?且不說是不是跟這個是不是乙個字 右側下部都不是 卩 還弄出了 這個不知道誰教的古文本,就人跪坐和站起來都分不清,還釋成 令 真是瘋到了一定地步。也就騙騙不懂的人吧。要真有關係的話也要這個字 辭例是 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