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是否會不夠使用?

時間 2021-05-12 03:48:53

1樓:解不開的結

你穿越回90年代,跟當時的人說屌絲、給力、扎心,他們能理解並合理運用麼?

新詞一直在被製造,永遠不會不夠用。

隨著新詞的製造,一些詞語也會漸漸變得不常用,直至被塵封在詞典裡偶爾被人尋找,

最後變成生僻字。

boom shakalaka noodle

2樓:

那要看你要把漢字當那種文本來用了。

如果你把漢字當音素文字用,三四十個就夠了。

如果你要把漢字當音節文字用,三百多個也差不多夠了。

但你要把漢字當語素文字用,別說現在已經有八萬多個字了,就是再有十萬個也照樣不夠用。

比如「粉絲」這個詞,雖然是從英語fans這個詞音譯過來的,但如果這個詞有足夠的生命力,能用上個幾百年,那麼肯定會給那倆字添上人旁或心旁,以跟那個叫粉絲的食物做區分。亦或者表fans的這個「粉絲」久久沒添人旁或心,那麼食物那個粉絲也會加上公尺旁或食旁,以做區分。

這種情況太多太多了,未來的五百年內,就只因為這個原因出現的新字,將不會少於一萬個。

3樓:山澤君

不會,常用漢字三千多個,其中一些單個漢字就是乙個詞,他們還可以組合成無數個雙音節詞、多音節詞,就算未來再怎麼出現新的事物,我們仍能繼續這樣「啃老本」造新的組合詞描述新事物,實在不行就造字造音造聲調啊,比如,假設以後出現了一種電子裝置,可以隨便的把人腦所想的資訊傳給別人,那麼我們怎麼給它命名呢?有了! 它和電有關,又能一下子傳送大量資訊,它就寫作「電攵」吧,拼音就讀作「f iù」,聲調是第四聲,單音字,名詞。

(中文世界又多了一名新成員,可喜可賀)

4樓:郭用心

可以不斷創造新的啊,元素週期表那些都是朱氏子孫為了區別開來自創的。

以後必要的話甚至音調和音節都可以增加,比如現在方言中有普通話中沒有的。ken,ki,gen,kei等,這些音節在南方方言中大量存在。

5樓:

應該不會。

單說「又」字,「又」字可以組成「漢」、「雙」、「聖」、「僅」等字,現在,我們給「又」字加上扌,冫,阝,忄,訁,彳,廣,礻,釒,飠,卩,刂,,丩,,,癶,彡,,,牜,丬,犭,糹,廴……單說造詞的話,用新字造詞可以造出無數個,還不算有利用餘地的舊字。

只不過,這個樣子的話,拼寫、記憶等方面可能不太好而已。

6樓:復興中華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收中文正字、異體字,待考附錄字(不計日、朝特用漢字);另教育部於民國七十一年九月交正中書局印行之《常用國字標準字體表》,收常用字。

光是常用字就有四千多,可見漢字在日常中幾乎不會「不夠用」,只會因為「不認識」而不知道怎麼用。但是在「擬音」上,漢字就無能為力了,有些發音中國字無法表達,只能透過拼音的方式呈現;就算有同音漢字,也沒有那個意思。

排除擬聲詞,漢字絕對足以應付日常生活。先解釋「正字」是什麼,正字是教育部之《常用字表》、《次常用字表》、《罕用字表》所收錄之字,為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制定的標準漢字字形。其餘字形統稱「異體字」。

7樓:

這個問題要這樣看,是否夠用是一方面,是否科學又是一方面,而這才是更重要的。

首先現代基本停止了造新字,確實帶來了不便。比如有人已經提到的「飛機」一詞。古代路上和水上分別有了交通工具,於是造出了「車」,「船」,後來空中有了能飛的裝置,因為停止了造字,只好使用「機」。

使得「機」字的意思過於擴大化。換個角度看,海陸空都應該有專門的字才和諧啊。例如造了新字「gei」表示飛行裝置,那麼戰鬥gei(戰鬥機),無人gei(無人機)這樣的詞彙更科學。

有人提到「中華字海,收錄了漢字有85568個」,看似很多,但是否適用是另一回事(其實裡面很多字都基本沒有用了)。面對新事物(比如元素週期表),老字用不上,還得新造字。一字過於多義不好,我就覺得像「打」這種字意思就過多。

在我看來,在極端需要的情況下,應該也必須造新字。但這種情況不會太多。

已經厭倦了回覆別人了,該話題不適合非理工科人士,另外不打標點的人,也請勿回覆。

8樓:楊聽荷

不會的,實詞虛化使得漢語表達新事物的能力有質的飛躍。不需要像英文那樣需要用造新的單詞來。

舉個例子,英文中sheep(綿羊)、goat(山羊)、ram(公羊)、gazelle(羚羊)是四個完全不一樣的單詞。但對於漢語來說,實詞虛化使得這四個詞只需要有乙個共同的「羊」,再加上各種虛詞組合就可以表達意義

9樓:思莫

漢字不夠用或者找不到合適的字來表達某種事物或現象,從生僻字裡找找,實在不行還有漢語文字委員會,讓他們造字。不得不說漢語的造字能力是首屈一指的,六義造字非常有效。象形,指事,形聲,會意,轉注,假借。

總有乙個辦法可以造出合適的字來,不像日語越來越多的片假名,幾乎是無解的,又偏偏半廢了漢字,那造字造詞才叫人絕望。

10樓:George Ban

漢字常用字是3500個,按照常用詞(乙個基礎的概念單位)要少於4個字來算,3500個字元能夠表達的概念大約是1.5E14的樣子,也就是一百五十億億的規模。那麼現在大約有多少個需要表達的概念呢?

據說詞彙量最多的是阿拉伯語,有大約1230萬個詞,英語大約有70萬個等等,而全世界大約有6000多種語言,我們不去考慮各個語言中許多概念其實都是一樣的,比方說都有表示天空的詞這種,我們權當他們都是不同的概念。然後全部按照阿語的規模四捨五入一下算2000萬個詞,乘以語種數量四捨五入算10000,那麼人類現存的所有概念集合,大約是2E11的規模,就是兩千億左右。

啥概念呢?就是說現在我們十個人都認得的常用字能承載的概念集合,比現存人類所有的概念集合大了大約750倍…………

那麼現在問題就變成了,需要多長久的未來,人類能夠發明出750倍於現在的新概念了~~~

等到那時候,怎麼辦呢?哎呀很簡單嘛,我們從字典裡再找個不常用的字,變成常用的就好了嘛~~~

11樓:「已登出」

我認為不會,即使可能需要再創造一些漢字。不僅漢字不會,任何一般的表音文字也不會。從語音的角度上,人類能發出的可明顯相互區別的音,或者說各種語言用到的音,是有限的。

語言是服務於人類的表達需求的,如果人類需要表達乙個新概念,只能用這有限的音的組合。如果不限定單詞長度,這些組合是無限的,總能表達出來。至於怎麼方便地表達,可以由研究資訊理論的人士,研究人工語言的人士,語音學專家等等去設計。

但是多數漢字都是自帶某個意義的,沒有意義的漢字只有數個,我能想起來的只有啡、薩。用上面的語音思路去思考,那麼漢語會變成一堆這些無意義的漢字的集合,還不如用拼音呢。

如果限定用有意義的漢字,我覺得也只不過會多創造幾個漢字而已。出現這種情況我認為首先還是會用現有字去組合,比如飛機、立交橋、古菌,或者挖掘古書賦予古詞新意,比如近代日本重新傳入中國的詞語,如革命、社會等。其次大概率還是會使用新化學元素這種新造形聲字的方法。

另外也可以挖掘古字典,給那些偏僻意義的字新意思。至於創造真正的新指事字會意字,我覺得也有可能,但是只有人類有翻天覆地的發現和進步時才會有。(同時意味著我認為現在就這樣搞的沒必要。

)對某一類新概念,也可以創造乙個新偏旁,這應該不難,見下段。創造新象形字的可能性我看比較小……畢竟象形字描述的都是老天爺創造的東西或者很基礎的工具,人類思想豐富後應該不會用這種方法了,而且現在的象形字經歷了漫長的字型演變過程,倉促搞出來的象形字只會讓人不知所云。

漢字屬於有限二維空間內的線條的組合,從理論上講創造空間大得很,即使再創造一千個新符號我想都不難。只是那將是無意義的一堆東西,而且也沒必要,畢竟語音有限,也不符合人類從簡單到複雜的認識規律。

如果還有其他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情況,那是人類發展的問題,就不是漢字的問題了。比如人類都能用意識用真唸交流……

使用 epsilon 比較浮點數是否不夠科學?

感覺基本都是從理論角度分析的,我來從ISA和硬體實現的角度簡單說一下吧 1,常用函式的數值演算法,基本不是級數展開 區間擬合,就是構建在sqrt,log2,exp2等等基本函式之上,而這些基本函式不論軟硬體實現也仍然是級數展開。既然是擬合,那自然不能強求完全bitexact的結果。只能要求最終返回的...

使用漢字音譯外來語是否有悖於道德?

Laurence 並不是。語言是自己用的,談何對他人有道德義務?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會有音譯甚至原封不動的藉詞?自己的語言中沒有類似的概念,但是為了適配自己的文字和發音,選擇了音譯或藉詞。談到 適配 的時候,音譯是否沿用了原文本 原拼寫 原發音是乙個很難說清的問題,照題目所謂 尊重 的標準而言,沒有...

《通用規範漢字表》現在收字是否合理,以後是否會有更新?

萌萌的洛天依AP 繼續更新是絕對有必要的。谷歌出品的思源黑體為例,我的手機就在用,平日在瀏覽特定網頁的時候顯示的全是大框框 你們可以試試渲染效果,對比我的真的糟糕好不好 擴充套件通規到不常見字至少可以部分解決這種顯示不上問題. 剛在處理些和 通規 有關的東西,對我來說,這問題問得很及時。題主如果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