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朱子對《中庸》中「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 發而皆中節,謂之和。」的注?

時間 2021-05-11 23:25:21

1樓:心理系菜鳥

朱熹認為,《中庸》的中和講的就是「喜怒哀樂」的已發與未發,也就是情的已發與未發,不過《中庸》並沒有像郭店楚簡《性自命出》那樣直接講情和心的概念,而是以情講性,而情又是心的顯現:

(1)情感(喜怒哀樂)未發之前,沒有對情感的執取和加固,這種心寂然不動的未發的狀態就是"中"。

(2)情感(喜怒哀樂)抒發恰到好處,自然而然,這種感而遂通的已發的狀態就是"和"

朱熹的這種解釋是否可以講得通呢?在《中庸》講天、命、性、道與中和(情)的論述之間夾雜了關於"慎獨"(朱熹認為"獨"是已發的念頭,代表人所不知而己所獨知的內心活動)的論述,因而天、命、性、道與中和(情)的邏輯關係就眾說紛紜。

朱熹以心兼備性和情兩方面,以情之未發、已發解釋中和是否有根據呢?我們可以看看郭店楚簡《性自命出》怎麼說的,「性自命出,命自天降道始於情,情生於性

」又稱:「喜怒哀悲之氣,性也。及其見於外,則物取之也」「雖有性,心弗取不出」喜怒哀悲都是性,這正是「情生於性」,一切情感皆是生而具有,本性如此,是人的一種普遍的內在的傾向和要求之情。

情之表顯於外,乃本於心之所取。故而《中庸》言中和,雖未明言「心」,由於情乃心之所取,心在現實上舉體顯現為「情」。

朱熹早期藉由對於「中和」的領悟,認為性是體,指未發,心是用,指已發,這就是「性體心用」的心性二分法。

而後來,他進一步以心兼備性和情兩方面,以性為未發,情為已發,而形成心、性、情的三分系統。

他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變化,一方面是認為「性體心用」的心性二分法不能安頓「情」,與先秦儒學的以情顯性的性情論相悖;另一方面是認同張載的「心統性情」,在「心」之寂然不動和感而遂通、體和用的整體結構中安立性與情"性"即未發的德性之體:仁義禮智;"情"即已發的德性之用

側隱、羞惡、是非、辭讓。

心、感、情、性的關係可以理解為:心—感而遂通—情感抒發(用);心—寂然不動—性深微不發(體)。

心在任何時候都存在,只是心理活動不同狀態,功夫不僅在已發之時,還在未發之時。

2樓:教外私淑

不專業理解:悟道時不能有偏私,喜怒哀樂既是感情有私,克服感情偏向獲得的認識,才是正真的道,這種認識叫做中;然後個人對客觀正確的認識而採取的態度,也即表達的喜怒哀樂,才會是真正符合自己的理性判斷,這種選擇的結果,就達到和(本體與客體的一致)

3樓:老彭

中,指心的至誠狀態。(物)

庸,指平常,指每時每刻,引申為時刻保持在某一狀態,即慎獨。

中庸,即止於至善。

和,和諧、恰好。至誠之心之應用,親親仁民愛物。(事)故,中也者,天下之大本(物有本末);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事有終始)。

其未發,則性也。

鹽與水沒有發生關係,則鹽溶於水的特性便隱藏不露。

發,指事;未發,指物。

物與物之間發生作用,便是事。空間是物的表現形式,時間是事的表現形式。

未發,指物在空間的存在狀態。

發,指一物與某物之間的作用關係。

中節,指兩物或多物,在變化中,各盡其性。是謂誠。

誠者,中也。至誠不息,是謂止於至善。止於至善是結果,中庸是方法。

前人多妄解聖意,悲哉,悲哉。

4樓:

朱子注《中庸》:「喜怒哀樂,情也。其未發,則性也,無所偏倚,故謂之中。發而中節,情之正也,無所乖戾,故謂之和。」

性:空性,cosmic consciouness。人的本質,亦為萬物的本質,即道。人體性,只能在無偏見的情況下才能體會到。所以,性≈無偏見,中=無偏見,「無所偏倚」。

未發:當乙個人無偏見時,ta遇事遇人不會喜怒哀樂。

節=覺,中節=落入覺知。此時喜怒哀樂發作者清清楚楚地知道這情緒是我自己的事,並不是對方的錯,沒有看不起對方,「情之正也」,「乖」與「戾」相反,乖=討好,戾=剝削,大致為上下級關係,情正,則無操控和被操控。

5樓:暖玉生煙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另外一種理解是,「喜、怒、哀、樂之未發」,這個「未發」乾脆是不能發。前者是變成了心的兩個體段,人的心理狀況的兩個時段,乙個時段是無喜怒的時候,另乙個時段是有喜怒哀樂的時候。那麼把這個「喜、怒、哀、樂之未發」,理解成不能發的時候,這就變成了兩個層次的存在,乙個層次是人的可見可感的情緒,另乙個是它背後,本身不能顯現,經由情緒顯現出來的本質。

因此就訓成了朱熹的性情之別。

6樓:

性者,本性,意為人最根本的天性。朱熹認為人心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心之本體,叫做天命之性,是恆久的真善,來自天理的賦予,與天理是同一的;另一部分是來自肉體的,這部分由清氣與濁氣,叫做氣質之性,有善有惡,這部分中的惡叫做人欲。當人與外物接觸,就會動心,動心所表現出來的叫做情,即情感、情緒之謂。

喜怒哀樂未之髮,沒有任何情緒的時候,即未與外物接觸,或者與之相接的事不足以使心起波瀾,心未動,則情未發,外在沒有任何情感與情緒的顯現。這時候,心是虛靜的。中者,不偏不倚。

心沒動,虛靜待物,自然是不偏不倚,天性在心中佔據著主導地位,天性是中的,不偏不倚的,因此未之髮,性也,謂之中。這個中是因為天性純合天道。

發而中節,當心與事相接,情緒開始顯現,比如和久別的親人相見,努力已久的事業付諸東流,這時心動則產生情感,如果表現出來的情正,與親友見不過分喜悅,受到挫折不過分哀傷,說明心中氣質之性的那部分人欲沒有發動,沒有發動,則說明氣質之性中那部分惡沒有了,也就是去人欲徹底,只剩下純合天道的本性,心中善佔據主導地位,沒有乖戾之氣,謂之和。情感宣洩的恰當,不過分,謂之和。這個和不僅是情感上表現出來的和,更重要的是純合天道的本性表現的和。

無論是喜怒哀樂之未發,還是發而中節,都是因為心中純合天道(天理)的本性在起作用。若有人欲夾雜,那麼就達不到絕對的中和狀態,因此朱熹提倡,存天理,滅人欲。

《中庸》的解釋歷來比較多。我的理解是這樣的,性表示心之本體,是身體的主宰,上體天道明明德,下可親民止至善。身與物接,則心生意,意動則生情,情者,情感、情緒、事情發生時的態度等等,其中意境自己體會。

感,是心與情的中介,心遇事而有所感髮,感髮而生情,而有所行為。這個感可以理解為意動。我的理解大體就是這樣,你還需自己細細品味。

《中庸》是可以背一輩子,琢磨一輩子的。

如何看待該訪談中馮翊綱對相聲的理解?

田海龍 瀉藥評價他的理解,得了解台灣相聲的傳承和文化環境吧。說實話,按照傳統的傳承意義,其實台灣相聲都是沒有傳承的,魏龍豪先生 吳兆南先生這兩位台灣相聲的開山鼻祖,在大陸時都沒有拜師也沒有系統學習過相聲,到了台灣後兩岸也沒什麼文化交流,兩位先生能無中生有,憑藉記憶和資料把相聲在台灣播下種子,真是非常...

在LOL中,如何通過對遊戲整體的理解,快速提公升批量陌生英雄的操作下限,從而拓寬英雄池?

我叫豬豬 一 熟悉乙個英雄的所有技能 首先你必須要對乙個英雄的技能熟悉,什麼技能有什麼效果,在什麼時候使用,你的技能有什麼特殊的效果,能否提供其他增 減值效果。比如你玩個錘石,你就得明白他的靈魂加成機制,熟悉QWER的施法距離,技能傷害加成,以及技能的附加效果。在你打人的時候,你要明白技能釋放優先順...

1 如何理解鋼鐵直男在愛情中對異性朋友關係好到超過女朋友? 和女朋友吵架偏袒異性朋友 ?

雷超 鋼鐵直男,首先要看對這個詞的定位。我不認為這個詞帶有歧視某些男生的意思,我認為它指的是特定的男生群體,沒怎麼談過戀愛甚至是母胎solo,喜歡打遊戲,社交圈比較單純,基本不粉什麼娛樂圈明星,對時尚潮流很不敏感,完全不能接受同性戀等等吧。如果你能接受我作為乙個男生把公主病女和鋼鐵直男拿出來一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