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讀康德 無目的的合目的性 美學理念?

時間 2021-05-11 15:50:43

1樓:

事物形式符合人的認知功能,使人認識其形象並產生愉快,即「主觀的合目的性」

自然物結構形式符合其概念本質,即完善,就是「客觀的合目的性」

就像缺了花瓣的花,沒有達到花的概念的目的,但是符合人的認知功能,能夠引發人的心境。

2樓:lynn

「美是無目的合目的性」反映了Kant二律背反的辯證思想。審美無利害感,不強求事物本身的完滿性,不涉及概念,「判斷之所以被叫做審美的,正是因為它的規定根據不是概念,而是對內心諸能力的遊戲中那種一致性的(內感官的)情感,只要這種一致效能被感覺到。」[ Kant.

Kant三大批判精粹[M].楊祖陶,鄧曉芒編譯.北京:

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447頁.]Kant明確指出:

「構成鑑賞判斷的規定根據的,沒有任何別的東西,而只有對物件表象的不帶任何目的的主觀合目的性,因而只有在物件藉以被給予我們的那個表象中的合目的性的單純形式,如果我們意識到這種形式的話。」[ 同上.第442頁.

]審美只能與純形式有關,因而無目的的合目的性又可稱為形式的合目的性。在Kant看來:「對美的愉悅卻是這樣一種愉悅,它不以任何概念為前提,而是和物件由以被給予(而不是物件由以被思維)的那個表象直接結合在一起的。

」[ 同上.第449頁.]概括的說,無目的是指內容,合目的性則是指形式,表象中合目的性的單純形式是鑑賞判斷的根據。

純粹的形式契合了主體的心意狀態,通過主體的想象力體悟物件,並由此產生愉悅。

3樓:還是起個名兒吧

藝術家覺得自己很自私,為了反思自己,排解負面情緒寫了本書《自私》——這個過程沒有功利的目的。

讀者看到了《自私》,覺得很痛快,這書裡寫的不就是我(讀者)嗎?!

乙個藝術家無目的的寫了本書,卻在受眾中引起廣泛的共鳴。

「合目的」可以說是人類共性使然。

4樓:樓樓的一號粉絲

審美的合目的性是一種通過情感體悟物件的思維方式,是奠定在快樂的情感基礎之上的,其合目的性中的目的,便不是現實中的目的,如外在目的和內在目的。根據康德在「無厲害感」和「共通感」中的闡述,美不涉及概念,與效用、善和感官快適不同,沒有明確的現實目的。審美的合目的性的目的,只體現一種順情適性的情調,一種不刻意為之的行為,與物件的表象緊密結合在一起。

摘自朱志榮《康德美學思想研究》2023年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

5樓:耶穌的門徒

人生是有目的的,我們來到這世界上帶著上帝的使命。我們的被造是有目的的。但我們自己卻不是利益驅使的,所作所為不是功利的,不是有目的性的。這就是無目的的合目的性

6樓:大力水手

康德文字裡應該有「無目的的合目的性」,個人理解:準確地說是「主觀上無目的但卻在客觀上合目的」,至於主觀上無目的,延續英國的美學傳統(不是到了康德才有美學),認為審美判斷的標誌性特徵是「無興趣、無利害」(dis-interestedness),中文似乎被翻譯為「無所為而為」,很傳神,於是審美活動是一種無興趣的靜觀(contemplation),靜觀即審美的「審」字;至於客觀上合目的,把握不太準,一種理解是審美判斷具有普遍性,共通感作為普遍性的依據,因此看似主觀任意的審美客觀上有著先驗的依據;另一種理解是審美活動不以快樂為目的,但是審美活動客觀上會帶來快樂,因此內在的無目的與外在的合目的並行不悖。

旅行,究竟是有目的性的好還是漫無目的好

珊瑚礁小藍 旅遊和旅行還是有差別的。旅遊重點在 遊 更多指遊覽 觀光,也就是說,有目的性的去吃吃玩玩 快樂就完事了!旅行重點在 行 更多指行路 修行,也就是說,在於我們是否收穫了什麼在吃喝玩樂以外的東西,領悟 感受 體驗到了什麼。舉個栗子,如果我去某地旅遊,我會做好路線規劃,吃什麼,去什麼景點都規劃...

如何看待「 讀書不能有太強的目的性」?

淺雲霧繞 學習不就是這樣的麼,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看的太散太無目的只會徒增煩惱,再說了你來知乎不就是有目的性的麼?沒目的沒追求的來這裡幹嘛?就因為有自己需要的東西而已,說什麼沒嗎目的的或者不要帶目的性的去做事的不過是自欺欺人而已,還是呢句話沒太強的目的性你們在這幹嘛呢?專業解答100年麼? 讀書應該...

如何在目的性很強的應試教育底下熱愛學習呢?

俄羅斯藍貓 課本給出的內容凝結了學界大家們的心力,而且也是最有效率學習構建知識體系的方法,你可以以教材給出的架構為主線,填充入你感興趣的一些科普讀物的內容。目的性的應試功利卻可能也是最高效的 暮秋 考試是為了什麼?讓父母開心?有更好的工作?讓同學羨慕?檢驗自己?現在回憶起之前,老師的一句口頭禪 不要...